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查评比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管理班级的一种基本办法,有的学校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笔者熟悉一所学校,该校上世纪末提出了班级“三文明”检查评比:夕会、路队、餐厅,每项10分,还制定了这三项最基本的评比办法,不可谓不细,从根本上确立了该校“准军事化”特色:到本世纪初,发展为“六文明”评比,添,加了“卫生”“纪律”“课间”,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2005年以后更是发展到了包括“安全”“板报”“文化”“校服”“自习”等的“十文明”“十几文明”评比。检查、评比几乎是无孔不入,“纳入考核”“张榜公布”“周结”“月结”跟进措施纷至沓来,学生每天生活在“规则”中动弹不得,班主任被“数字化”弄得晕头转向……
对于这种大量检查、评比的弊端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1、误导班主任工作步入“重管理、轻教育”的误区
教育肯定姓“教”而不姓“管”,“管理”是企业的、可视化的、数字化的;产品的数量、质量等均可量化;企业的职员是成人,管理者制定好制度,监督执行即可。而教育(基础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应关注人的发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也无法量化的,比如道德、纪律。量化后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惩戒,想通过惩戒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2、滋长形式主义
比如“检查卫生”,其评比的结果并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真实的卫生状况,有的班主任平时并不注意养成学生卫生习惯,教室常有卫生死角,“责任区”卫生也很一般,但一旦要检查,他会亲临指挥,学生倾巢出动,结果,自然是得分最高。你要检查班级文化布置,他加个班,第二天班级光光鲜鲜,又拿了个第一,“文化”的熏陶作用呢?他才不管那一套,拿个第一,又有流动红旗,班主任津贴又上去了,师生皆大欢喜。其实,不论检查、评比有多么完善,过程有多么细致,处罚多么有力度,都无法涵盖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被检查的学生也学会了应付。
3、看重外在的分数,忽视内在的班风建设
那所学校在教学楼大厅设立了一块“三文明”评比栏,每天由学生统计后上墙,最后一栏是“总分”,几十个班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这种“高透明度”不由得班主任不重视,于是乎班主任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一些“负责任”的班主任哪一项被扣了分,就要总结一下,查查“责任人”,责成做出检查。学生有时为了逃避责任,推说学生会检查人员不公,到后来,班主任亲自出马,问打分学生,甚至威胁打分学生,严重自毁形象。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班主任每天要应付大量的检查、评比,严重削弱了班主任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整天看“评比栏”脸色行事,长此以往,思维惰性,班主任工作永远停留在“流水线”上,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研究。
4、增加了班级之间的矛盾,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与检查评比相配套的是具体执行的学生会组织,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是件好事,但又有多少学校对学生参与检查做了全面培训并不断关注检查过程呢?很多学校负责学生会工作的是课时量不满的教师,有的干脆就用职工,这是对班主任工作以及德育管理的一种轻视。负责检查的学生,因为来源于各班,又因为检查眼光难免有误差,造成班级之间的矛盾已是不可避免了。在检查中,给自己班打满分是全班学生的心声,或许学生狭隘的小团体精神从此时就开始养成。
5、班主任陷入事务的泥淖,阻碍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现在几乎没有班主任不说自己累的,这种“累”的来源有两个,除了学生,就是每天都要应付五花八门的检查、评比,一天下来,身心俱疲,何来专业发展的闲暇与心情?有的学校对于班主任日常工作已经事无巨细地作了“周详”的安排。班主任感觉自己是个“干活的”,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是个“准体力劳动者”,这样的班主任很少有成就感,看似卖力,班级管理有效果,但他们付出的不是智慧,而是辛劳,他们的工作不是在发展自我而是在自我磨损,这类学校的班主任哪来专业发展的动力?我想,人的智慧绝对不是靠“管”能出来的。
诚然,我国目前的班集体更像一个行政单位或者一个企业的班组,免不了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评比,从而实施有效管理,但这种管理与企业的最大差别是应富含教育因子,“大量减少”有助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教育上而不是管理中。
(栏目编辑 刘西萍)
对于这种大量检查、评比的弊端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1、误导班主任工作步入“重管理、轻教育”的误区
教育肯定姓“教”而不姓“管”,“管理”是企业的、可视化的、数字化的;产品的数量、质量等均可量化;企业的职员是成人,管理者制定好制度,监督执行即可。而教育(基础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应关注人的发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也无法量化的,比如道德、纪律。量化后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惩戒,想通过惩戒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2、滋长形式主义
比如“检查卫生”,其评比的结果并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真实的卫生状况,有的班主任平时并不注意养成学生卫生习惯,教室常有卫生死角,“责任区”卫生也很一般,但一旦要检查,他会亲临指挥,学生倾巢出动,结果,自然是得分最高。你要检查班级文化布置,他加个班,第二天班级光光鲜鲜,又拿了个第一,“文化”的熏陶作用呢?他才不管那一套,拿个第一,又有流动红旗,班主任津贴又上去了,师生皆大欢喜。其实,不论检查、评比有多么完善,过程有多么细致,处罚多么有力度,都无法涵盖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被检查的学生也学会了应付。
3、看重外在的分数,忽视内在的班风建设
那所学校在教学楼大厅设立了一块“三文明”评比栏,每天由学生统计后上墙,最后一栏是“总分”,几十个班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这种“高透明度”不由得班主任不重视,于是乎班主任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一些“负责任”的班主任哪一项被扣了分,就要总结一下,查查“责任人”,责成做出检查。学生有时为了逃避责任,推说学生会检查人员不公,到后来,班主任亲自出马,问打分学生,甚至威胁打分学生,严重自毁形象。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班主任每天要应付大量的检查、评比,严重削弱了班主任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整天看“评比栏”脸色行事,长此以往,思维惰性,班主任工作永远停留在“流水线”上,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研究。
4、增加了班级之间的矛盾,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与检查评比相配套的是具体执行的学生会组织,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是件好事,但又有多少学校对学生参与检查做了全面培训并不断关注检查过程呢?很多学校负责学生会工作的是课时量不满的教师,有的干脆就用职工,这是对班主任工作以及德育管理的一种轻视。负责检查的学生,因为来源于各班,又因为检查眼光难免有误差,造成班级之间的矛盾已是不可避免了。在检查中,给自己班打满分是全班学生的心声,或许学生狭隘的小团体精神从此时就开始养成。
5、班主任陷入事务的泥淖,阻碍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现在几乎没有班主任不说自己累的,这种“累”的来源有两个,除了学生,就是每天都要应付五花八门的检查、评比,一天下来,身心俱疲,何来专业发展的闲暇与心情?有的学校对于班主任日常工作已经事无巨细地作了“周详”的安排。班主任感觉自己是个“干活的”,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是个“准体力劳动者”,这样的班主任很少有成就感,看似卖力,班级管理有效果,但他们付出的不是智慧,而是辛劳,他们的工作不是在发展自我而是在自我磨损,这类学校的班主任哪来专业发展的动力?我想,人的智慧绝对不是靠“管”能出来的。
诚然,我国目前的班集体更像一个行政单位或者一个企业的班组,免不了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评比,从而实施有效管理,但这种管理与企业的最大差别是应富含教育因子,“大量减少”有助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教育上而不是管理中。
(栏目编辑 刘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