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的载文现状,以《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为统计数据,从文献计量角度,对其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及其他参考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比2012年的提高了26.8%,复合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学科排名为第15位(15/403),比2012年的第46位(46/437)上升了32位,彰显了《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优秀期刊相比较,找出自身的差距,从而探究刊物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提高复合影响因子。
【关键词】载文量;可被引文量;复合影响因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303-0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76年,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以报道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经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报》已入编北京大学图书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进入国内外多个相关权威数据库,为国内优秀期刊。2012年,《学报》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第4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中再次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此次广西唯一获奖的期刊,也是《学报》2010年被评为“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后再次获奖,更是广西的高校学报中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奖的期刊。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显示:《学报》核心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期刊排名中位列第1位(1/56),比2012年版第6位(6/60)又上升了5位;《学报》在综合大学学报类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中位列第9位(9/56),较2012年版的排名第17位(17/60)又前进了8位。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学报》近年的载文现状,以《学报》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为统计数据[1-5],对其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及其他参考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续后研究提供参考。
一、《学报》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以《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为统计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学报》2009~2013年评价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学报》各年评价指标
表2 《学报》各年影响因子
(一)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
载文量[4]指《学报》2009~2012年刊载的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等于可被引文献量与不计被引文献量之和;可被引文献[4]是指可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可被引文献量[4]是指《学报》在2008~201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的总篇数;不计被引文献量[4]是指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献,二次发表文献,与引证计量评价无关的文献。《学报》2008年~2012年共发表28期学报(2009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载文量为914篇,2012年的载文量为221篇,比2008年载文量增长了116%,这也是从季刊改为双月刊的增幅,平均每期载文量为33篇,比文献[6]的平均每期载文量增加12篇,达57%的提升幅度,
可被引文献量为874,不计被引文献量为40篇,可被引文比均高于0.95,在大学学报被引文比排名靠前,大大提高了《学报》的传递信息的能力和速度,这为《学报》扩大其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基金论文比[4]是《学报》在2008~2012年发表的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可被引文献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年的基金论文比逐年提高,最近3年均达1.00,较文献[6]增长了8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7篇,占55%,被引频次达966次;广西科学基金项目252篇,占28%,被引频次达471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1篇,被引频次达114次;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38篇,被引频次达89次。高的基金论文比是决定《学报》整体学术质量提高的关键。
(二)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
复合统计源[4]由期刊统计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构成;复合总被引[4]是指《学报》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复合影响因子[4]是指《学报》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9~2012年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697,0.703,0.747,0.947,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比2009年的提高了38%,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9年的第69位(69/504)上升到2012年的第15位(15/403),整体上升44位;综合统计源[4]是指期刊类统计源,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高级科普型、技术商评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综合总被引[4]是指《学报》自创刊以为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综合影响因子[4]是指《学报》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8年的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328,逐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综合影响因子为0.697,提高了112.5%,综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8年的第109位(109/414)上升到2012年的第15位(15/403),整体上升100位;第I类统计源期刊[4]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刊;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是指以第I类统计源期刊计算,某基础研究类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8~2012年的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分别为0.201,0.216,0.242,0.324,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8年的第82位(182/235)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4/426),整体上升78位。这些跨跃证明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网络传播的速度正在加快。复合即年指标[4]是《学报》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9~2012年的复合即年指标分别为了0.047,0.085,0.078,0.081。2010年复合即年指标是最高的,综合即年指标和基础研究类即年指标如表1所示,两指标比较稳定,表明这几年被引用比较平稳。 (三)总被引频次和他引总引比
《学报》2008~2012年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380,1 009,977,1 131,1 344次,变化最大的是2008~2009年度,这与载文量有关,2009~2012年总被引频次逐年递增,被引频次由2008年的596次,上升到2012年的1 223次,这表明《学报》的影响力正在提高。
(四)被引半衰期和Web即年下载率
从表1可看出,《学报》被引半衰期各年呈递减趋势,这说明《学报》被其他期刊引用较多,未有老化迹象,整体充满活力。Web即年下载率各年平均达20篇以上,呈现比较平稳,进一步说明《学报》在网络传播中有比较稳定的受从群体,被关注度比较高。
二、与其他优秀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年版的综合科学技术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15位的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得出《学报》与其他优秀期刊的差距,从而探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学报》的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为0.684,即年指标为0.076,与《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相差0.483,0.104,但均高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38,0.05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0.674,0.048),《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38,0.06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67,0.049),《学报》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4位;《学报》的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为0.697,比《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的1.178,相差0.481,但均高于《中国科学院院刊》(0.53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50),《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30),《中国科技论文》(0.407),《深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89),《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472),《学报》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9位;《学报》的期刊综合类5年影响因子为0.571,均高于《中国科学院院刊》(0.546),《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488),《中国科技论文》(0.368),《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50),《学报》期刊综合类5年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10位;《学报》综合类即年指标为0.081。处于15位中的前6位;《学报》复合即年指标为0.081,高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078),《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50),《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67),处于前12位;复合5年影响因子为0.855,《比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729)高出0.126,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4位;《学报》影响因子为0.947,与《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相差0.487,需提升的幅度相当大,与《中国科技论文》(0.981),《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0.950),《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949)相比,仅为0.044,0.003,0.002的差距,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5位;复合他引影响因子(0.587),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5位,与第14位的《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版)》相差0.287,差距比较大。
三、策略
针对《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和复合他引影响因子较低的情况,从《学报》自身发展出发,提出以“瞄准基金,把握审稿,挖掘作者”的策略来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一)瞄准基金
《学报》做好每年度的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基金项目数据统计,建立基金项目数据库,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的基金项目的发文情况和基金研发的方向和进展;《学报》充当桥梁作用,引进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基金项目与本校学院联合研发,形成《学报》的特色栏目;《学报》通过基金项目数据库,在组稿时,瞄准重大基金项目,刊发这些项目的系列文章,形成《学报》的特色,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二)把握审稿
审稿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把关好质量就是审稿时选准审稿专家,为此,《学报》建立审稿专家的数据库,再按各栏目细分形成栏目审稿专家库,编辑必须掌握每位专家的研究方向,学术性和严谨性,逐步组建栏目的核心审稿专家,严把稿件的质量关,提高《学报》文章的学术水平,从而提高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三)挖掘作者
挖掘作者就要策划好《学报》的主栏目,针对性地寻求作者,根据基金项目数据库锁定作者,从基金项目中挖掘出一大批优秀作者,形成各个主栏目的核心作者;《学报》建立每年度全国性学术会议数据库,及时掌握和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参会人士等情况,《学报》编辑积极参加会议,编辑会前可以策划与参会人士的座谈会,赠送样书,与参会人士畅谈他们所负责的科研项目,聆听他们对《学报》未来发展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充分发挥《学报》的名片作用,凝聚《学报》的人气,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学术会议的影响力;《学报》每年更新全国高校博士新生入学的数据库,选定与《学报》主栏目所符学科的博士生,从入学起,各栏目的编辑就与他们联系沟通,在写作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彼此建立友谊,在培养作者中挖掘作者,《学报》在博士生毕业论文中起到主导作用,扩大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2]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3]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4]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5]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6]梁碧芬.《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06年载文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411-414.
【关键词】载文量;可被引文量;复合影响因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303-0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76年,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以报道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经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报》已入编北京大学图书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进入国内外多个相关权威数据库,为国内优秀期刊。2012年,《学报》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第4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中再次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此次广西唯一获奖的期刊,也是《学报》2010年被评为“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后再次获奖,更是广西的高校学报中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奖的期刊。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显示:《学报》核心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期刊排名中位列第1位(1/56),比2012年版第6位(6/60)又上升了5位;《学报》在综合大学学报类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中位列第9位(9/56),较2012年版的排名第17位(17/60)又前进了8位。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学报》近年的载文现状,以《学报》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为统计数据[1-5],对其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及其他参考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续后研究提供参考。
一、《学报》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以《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为统计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学报》2009~2013年评价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学报》各年评价指标
表2 《学报》各年影响因子
(一)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
载文量[4]指《学报》2009~2012年刊载的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等于可被引文献量与不计被引文献量之和;可被引文献[4]是指可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可被引文献量[4]是指《学报》在2008~201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的总篇数;不计被引文献量[4]是指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献,二次发表文献,与引证计量评价无关的文献。《学报》2008年~2012年共发表28期学报(2009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载文量为914篇,2012年的载文量为221篇,比2008年载文量增长了116%,这也是从季刊改为双月刊的增幅,平均每期载文量为33篇,比文献[6]的平均每期载文量增加12篇,达57%的提升幅度,
可被引文献量为874,不计被引文献量为40篇,可被引文比均高于0.95,在大学学报被引文比排名靠前,大大提高了《学报》的传递信息的能力和速度,这为《学报》扩大其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基金论文比[4]是《学报》在2008~2012年发表的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可被引文献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年的基金论文比逐年提高,最近3年均达1.00,较文献[6]增长了8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7篇,占55%,被引频次达966次;广西科学基金项目252篇,占28%,被引频次达471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1篇,被引频次达114次;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38篇,被引频次达89次。高的基金论文比是决定《学报》整体学术质量提高的关键。
(二)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
复合统计源[4]由期刊统计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会议论文统计源构成;复合总被引[4]是指《学报》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复合影响因子[4]是指《学报》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9~2012年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697,0.703,0.747,0.947,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比2009年的提高了38%,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9年的第69位(69/504)上升到2012年的第15位(15/403),整体上升44位;综合统计源[4]是指期刊类统计源,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高级科普型、技术商评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综合总被引[4]是指《学报》自创刊以为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综合影响因子[4]是指《学报》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8年的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328,逐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综合影响因子为0.697,提高了112.5%,综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8年的第109位(109/414)上升到2012年的第15位(15/403),整体上升100位;第I类统计源期刊[4]包括基础研究型、技术研究型、研究层次综合型科技期刊;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是指以第I类统计源期刊计算,某基础研究类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8~2012年的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分别为0.201,0.216,0.242,0.324,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从2008年的第82位(182/235)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4/426),整体上升78位。这些跨跃证明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网络传播的速度正在加快。复合即年指标[4]是《学报》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学报》2009~2012年的复合即年指标分别为了0.047,0.085,0.078,0.081。2010年复合即年指标是最高的,综合即年指标和基础研究类即年指标如表1所示,两指标比较稳定,表明这几年被引用比较平稳。 (三)总被引频次和他引总引比
《学报》2008~2012年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380,1 009,977,1 131,1 344次,变化最大的是2008~2009年度,这与载文量有关,2009~2012年总被引频次逐年递增,被引频次由2008年的596次,上升到2012年的1 223次,这表明《学报》的影响力正在提高。
(四)被引半衰期和Web即年下载率
从表1可看出,《学报》被引半衰期各年呈递减趋势,这说明《学报》被其他期刊引用较多,未有老化迹象,整体充满活力。Web即年下载率各年平均达20篇以上,呈现比较平稳,进一步说明《学报》在网络传播中有比较稳定的受从群体,被关注度比较高。
二、与其他优秀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年版的综合科学技术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15位的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得出《学报》与其他优秀期刊的差距,从而探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学报》的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为0.684,即年指标为0.076,与《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相差0.483,0.104,但均高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38,0.05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0.674,0.048),《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38,0.06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67,0.049),《学报》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4位;《学报》的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为0.697,比《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的1.178,相差0.481,但均高于《中国科学院院刊》(0.53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50),《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30),《中国科技论文》(0.407),《深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89),《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472),《学报》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9位;《学报》的期刊综合类5年影响因子为0.571,均高于《中国科学院院刊》(0.546),《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488),《中国科技论文》(0.368),《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50),《学报》期刊综合类5年影响因子处于15位中的前10位;《学报》综合类即年指标为0.081。处于15位中的前6位;《学报》复合即年指标为0.081,高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078),《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50),《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67),处于前12位;复合5年影响因子为0.855,《比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729)高出0.126,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4位;《学报》影响因子为0.947,与《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相差0.487,需提升的幅度相当大,与《中国科技论文》(0.981),《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0.950),《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0.949)相比,仅为0.044,0.003,0.002的差距,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5位;复合他引影响因子(0.587),处于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期刊的15位,与第14位的《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版)》相差0.287,差距比较大。
三、策略
针对《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和复合他引影响因子较低的情况,从《学报》自身发展出发,提出以“瞄准基金,把握审稿,挖掘作者”的策略来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一)瞄准基金
《学报》做好每年度的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基金项目数据统计,建立基金项目数据库,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的基金项目的发文情况和基金研发的方向和进展;《学报》充当桥梁作用,引进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基金项目与本校学院联合研发,形成《学报》的特色栏目;《学报》通过基金项目数据库,在组稿时,瞄准重大基金项目,刊发这些项目的系列文章,形成《学报》的特色,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二)把握审稿
审稿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把关好质量就是审稿时选准审稿专家,为此,《学报》建立审稿专家的数据库,再按各栏目细分形成栏目审稿专家库,编辑必须掌握每位专家的研究方向,学术性和严谨性,逐步组建栏目的核心审稿专家,严把稿件的质量关,提高《学报》文章的学术水平,从而提高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三)挖掘作者
挖掘作者就要策划好《学报》的主栏目,针对性地寻求作者,根据基金项目数据库锁定作者,从基金项目中挖掘出一大批优秀作者,形成各个主栏目的核心作者;《学报》建立每年度全国性学术会议数据库,及时掌握和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参会人士等情况,《学报》编辑积极参加会议,编辑会前可以策划与参会人士的座谈会,赠送样书,与参会人士畅谈他们所负责的科研项目,聆听他们对《学报》未来发展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充分发挥《学报》的名片作用,凝聚《学报》的人气,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学术会议的影响力;《学报》每年更新全国高校博士新生入学的数据库,选定与《学报》主栏目所符学科的博士生,从入学起,各栏目的编辑就与他们联系沟通,在写作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彼此建立友谊,在培养作者中挖掘作者,《学报》在博士生毕业论文中起到主导作用,扩大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2]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3]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4]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5]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单位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年版)[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出版社.
[6]梁碧芬.《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06年载文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