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中美大学语言类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差异,指出美国教师发挥促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展开参与式互动,通过提问推进课堂进程,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承担“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中国教师更多地发挥讲授者和权威者的作用。中美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差异的原因,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应吸取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行渐进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教师角色 中美大学课堂 对比分析
一、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多年来,为了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界的同仁们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有基于教学新方法的探索,例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学习等,有基于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也有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如ESP教学、分级教学、模块教学等。然而,改革效果不容乐观,大学英语仍旧是费时低效,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低下,英语专业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一级不如一级,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出力不讨好。中国外语教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更重视学生问题和教学内容问题,教师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抱着这些疑问,2016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莫瑞州立大学的语言培训项目,在美国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最大的发现是中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差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能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比中美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差异,寻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同时希望能够引起外语界的重视,重新思考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对比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高等教育中尤为需要关注的关键之处。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教师课堂角色更狭义,教师角色多种多样,不同教学模式中有不同的角色,是理论的讲解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课堂学习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协调者、交流者、参与者,等等[2]。我国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角色不断地重新定位,例如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由语言“警察”到语言“导游”,总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识到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转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应该把理念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在美国高校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国外教师角色几个显著特点,这些恰恰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地方。
第一,参与式互动,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美国大学课堂活动各种各样,使用较多的是问题展示、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就一个问题发表看法,陈述以后还有回答问题环节,提问问题的不仅有其他学生,老师也可提出问题。学生对陈述非常重视,都准备了讲稿,并打印出分发给其他人,他们的陈述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就一个问题搜集资料,发表看法,类似于做一个小论文。无论采用哪种课堂活动,老师都积极参加,全程参与,并给予评估和指导,学生和老师争相就某个问题发表疑问和感受,有时甚至会偏离主题。学生天马星空,大胆质疑,对老师的水平要求很高,单靠准备课本内容远远不够,老师上课时也不讲课本,而是就学生的问题无限发挥,促进学生质疑,促进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课堂讨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课前对课本知识预习充分,否则就很难提出问题,无法理解大家讨论的内容。
英语课堂有时也有小组活动和讨论,但相对要少得多,学生和老师普遍反映课堂讨论比较浪费时间,收获较小。这是因为我们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担心没有教给学生东西,总爱一直说下去,学生被动听讲是最省事的学习方法,他们没有必要课前预习、思考,最累的是老师,但出力不讨好,老师抱怨学生懒惰,学生抱怨没有听明白,收获甚少。中美课堂教师角色的差异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差异,美国课堂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知识的获得,按照我们的标准,美国课堂教学都没有获得很多知识,学生往往就一个问题反复讨论。另外,美国老师从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对错的判断,老师不是“法官”,而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欣赏,中国老师较少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希望老师给予评论并给出正确答案,起着“法官”的作用。
第二,课堂问题推进,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有效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美国课堂提问的频率远远高于中国课堂,讲授占20%,提问问题和其他活动占80%,问题提出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由问题推进教学进度。按照美国的教学理念,好学生要善于提问题,因此老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轻松,往往都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而在中国课堂上,提问和活动时间所占比例不会超过20%,老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往往鸦雀无声,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们判断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话、勤奋和成绩优秀,对老师提出质疑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现。
关于问题类型,美国课堂更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是what,why和how问题,中国老师提问问题则很大程度是检查学生是否领悟了某个问题,是yes和no简单判断对错问题,所提问题是记忆性、重复性的,也就是封闭类问题,较少有开放性问题、综合类、评价类问题,缺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老师提问学生时,由于问题答案是固定、统一的,一旦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只能尴尬地站着,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美国课堂上的问题学生都有话可说,且往往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美国学生的回答是具有个性,所以课堂氛围就比较活跃。提问的设计、提问目的、问题的类型、学生反馈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老师主要还是起着“解惑者”的作用,没有提出启发性问题,没有像美国教师那样通过提问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第三,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承担“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走进美国课堂,我们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有一次还看到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断地摸前面学生的头发,老师也毫不在意,老师比较随便,坐在讲桌上讲课也比较常见。在老师讲解和参与讨论时,学生能够随时打断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难堪。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指导者,是平等地位的参与者。美国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是全面的,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比较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是朋友关系。
中国的课堂相对要严肃许多,我们推崇师道尊严,教师教态稳重,学生遵守纪律,课堂氛围要安静有序,不能随便说话,老师处于上级,学生处于下级,老师即使有错误,学生提出质疑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想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学生处于被评判的地位,只能被动听讲,以免出现错误。
三、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差异反思
以上讨论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美国语言类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同样重要,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较多,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语言类课堂上语言输入占绝对高的比例,所以学生学到的英语仍然是哑巴英语,不能发挥语言工具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讲授者的课堂角色,把课堂主人角色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中美教师课堂角色的差异根植于中美文化传统,尽管我们认识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但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就不容易转变。我们羡慕美国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但不能奢望学生也能这样,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慢慢改变现状。
由于中美教育观念和教育现状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课堂教學模式,如我们的语言教学很多都是大班教学,各种活动和提问占到80%课堂时间就不现实,作为外语,语言输入更关键,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占到60%。我们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全部否定,最好的做法是吸取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融入到教学当中,进行渐进的教学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孟琦,王立国.浅谈教师角色[J/OL]中国校外教育,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1110.1137.042.html.
[2]李诗明.中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本文受青岛农业大学2013研究生英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关键词: 教师角色 中美大学课堂 对比分析
一、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多年来,为了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界的同仁们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有基于教学新方法的探索,例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学习等,有基于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也有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如ESP教学、分级教学、模块教学等。然而,改革效果不容乐观,大学英语仍旧是费时低效,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低下,英语专业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一级不如一级,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出力不讨好。中国外语教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更重视学生问题和教学内容问题,教师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抱着这些疑问,2016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莫瑞州立大学的语言培训项目,在美国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最大的发现是中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差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能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比中美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差异,寻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同时希望能够引起外语界的重视,重新思考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对比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高等教育中尤为需要关注的关键之处。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教师课堂角色更狭义,教师角色多种多样,不同教学模式中有不同的角色,是理论的讲解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课堂学习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协调者、交流者、参与者,等等[2]。我国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角色不断地重新定位,例如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由语言“警察”到语言“导游”,总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识到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转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应该把理念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在美国高校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国外教师角色几个显著特点,这些恰恰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地方。
第一,参与式互动,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美国大学课堂活动各种各样,使用较多的是问题展示、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就一个问题发表看法,陈述以后还有回答问题环节,提问问题的不仅有其他学生,老师也可提出问题。学生对陈述非常重视,都准备了讲稿,并打印出分发给其他人,他们的陈述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就一个问题搜集资料,发表看法,类似于做一个小论文。无论采用哪种课堂活动,老师都积极参加,全程参与,并给予评估和指导,学生和老师争相就某个问题发表疑问和感受,有时甚至会偏离主题。学生天马星空,大胆质疑,对老师的水平要求很高,单靠准备课本内容远远不够,老师上课时也不讲课本,而是就学生的问题无限发挥,促进学生质疑,促进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课堂讨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课前对课本知识预习充分,否则就很难提出问题,无法理解大家讨论的内容。
英语课堂有时也有小组活动和讨论,但相对要少得多,学生和老师普遍反映课堂讨论比较浪费时间,收获较小。这是因为我们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担心没有教给学生东西,总爱一直说下去,学生被动听讲是最省事的学习方法,他们没有必要课前预习、思考,最累的是老师,但出力不讨好,老师抱怨学生懒惰,学生抱怨没有听明白,收获甚少。中美课堂教师角色的差异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差异,美国课堂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知识的获得,按照我们的标准,美国课堂教学都没有获得很多知识,学生往往就一个问题反复讨论。另外,美国老师从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对错的判断,老师不是“法官”,而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欣赏,中国老师较少参加学生的讨论,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希望老师给予评论并给出正确答案,起着“法官”的作用。
第二,课堂问题推进,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有效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美国课堂提问的频率远远高于中国课堂,讲授占20%,提问问题和其他活动占80%,问题提出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由问题推进教学进度。按照美国的教学理念,好学生要善于提问题,因此老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轻松,往往都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而在中国课堂上,提问和活动时间所占比例不会超过20%,老师一提出问题,教室里往往鸦雀无声,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们判断好学生的标准是听话、勤奋和成绩优秀,对老师提出质疑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现。
关于问题类型,美国课堂更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是what,why和how问题,中国老师提问问题则很大程度是检查学生是否领悟了某个问题,是yes和no简单判断对错问题,所提问题是记忆性、重复性的,也就是封闭类问题,较少有开放性问题、综合类、评价类问题,缺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老师提问学生时,由于问题答案是固定、统一的,一旦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只能尴尬地站着,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美国课堂上的问题学生都有话可说,且往往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美国学生的回答是具有个性,所以课堂氛围就比较活跃。提问的设计、提问目的、问题的类型、学生反馈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老师主要还是起着“解惑者”的作用,没有提出启发性问题,没有像美国教师那样通过提问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第三,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承担“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走进美国课堂,我们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有一次还看到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断地摸前面学生的头发,老师也毫不在意,老师比较随便,坐在讲桌上讲课也比较常见。在老师讲解和参与讨论时,学生能够随时打断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难堪。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指导者,是平等地位的参与者。美国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是全面的,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比较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是朋友关系。
中国的课堂相对要严肃许多,我们推崇师道尊严,教师教态稳重,学生遵守纪律,课堂氛围要安静有序,不能随便说话,老师处于上级,学生处于下级,老师即使有错误,学生提出质疑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想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学生处于被评判的地位,只能被动听讲,以免出现错误。
三、中美教师课堂角色差异反思
以上讨论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美国语言类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同样重要,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较多,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中国语言类课堂上语言输入占绝对高的比例,所以学生学到的英语仍然是哑巴英语,不能发挥语言工具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讲授者的课堂角色,把课堂主人角色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中美教师课堂角色的差异根植于中美文化传统,尽管我们认识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但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就不容易转变。我们羡慕美国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但不能奢望学生也能这样,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慢慢改变现状。
由于中美教育观念和教育现状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课堂教學模式,如我们的语言教学很多都是大班教学,各种活动和提问占到80%课堂时间就不现实,作为外语,语言输入更关键,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占到60%。我们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全部否定,最好的做法是吸取美国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融入到教学当中,进行渐进的教学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孟琦,王立国.浅谈教师角色[J/OL]中国校外教育,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1110.1137.042.html.
[2]李诗明.中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本文受青岛农业大学2013研究生英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