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1937年、1939年还是1941年呢?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法国历史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的这句话,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更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西方史学界一直存有的争议。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样的既定事实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西方竟然仍存争议,这是一个在国人看来略带荒谬的问题!但是,它确实客观存在着。
从1939到1937
也正如弗兰克所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是奥林匹克,在这里,可以争论,但没有赢家,争论与沟通带来的是更多的理解与互信。在更多的沟通、了解之后,中西方学者在对待“二战”、对待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问题中存有争议与分歧正逐渐消融。2015年4月,由弗兰克与5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共同撰写的《1937—1947战争-世界》(1937-1947 La guerre-monde)正式出版,这部2000多页的法语著作,包含了法、英、德、意、加、奥等国历史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欧洲史学界,一般认为‘二战’是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的,这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但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修正。“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著作,并纠正了过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许多错误。”
肯定中国贡献
最近法国出版了一部两卷本的“二战”史著作,把“二战”的起点定位在1937年。弗兰克介绍说,这一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书中提出,“二战”起源于中国。这是一种“在欧洲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尝试。
“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受害国。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艰难的。”弗兰克表示,“1945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提出建立联合国之初的四个常任理事国中就包括中国,而法国则是在雅尔塔会议之后才加入其中。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二战’胜利贡献最大的四国之一,却未能在战后乃至今日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胡德坤表示,“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日陆上战争的牵制和消耗,罗斯福讲:‘如果没有中国,日本会打下东南亚,打下印度,甚至打下中欧’。”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历史学会执委陶文钊认为,对中国抗战认知的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全球视野”已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这一特点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议题设置上得到体现。
共同的历史记忆
虽然对“二战”起点存有争议,但是弗兰克认为西方历史学者并非不了解中国抗战历史。“欧洲学者了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历史的本身很重要,而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也非常重要。‘二战’1945年就已经结束,但我们对‘二战’的记忆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韩有着相似的历史地位,有着相似的记忆。” 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委员、韩国西江大学教授林志弦认为,中韩两国都是“二战”的受害者,都受到了日本残酷军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让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但是部分日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是原子弹的受害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双方很难取得和解,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历史更加复杂,更加痛苦。”
林志弦表示,以跨国角度,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研究历史,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东亚关系,“但修改历史课本的行为,我认为是历史学家的一种犯罪,这是教给人们仇恨。”
对中国抗战认知的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全球视野”已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这一特点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议题设置上得到体现。
从1939到1937
也正如弗兰克所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是奥林匹克,在这里,可以争论,但没有赢家,争论与沟通带来的是更多的理解与互信。在更多的沟通、了解之后,中西方学者在对待“二战”、对待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问题中存有争议与分歧正逐渐消融。2015年4月,由弗兰克与5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共同撰写的《1937—1947战争-世界》(1937-1947 La guerre-monde)正式出版,这部2000多页的法语著作,包含了法、英、德、意、加、奥等国历史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欧洲史学界,一般认为‘二战’是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的,这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但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修正。“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著作,并纠正了过去‘欧洲中心主义’的许多错误。”
肯定中国贡献
最近法国出版了一部两卷本的“二战”史著作,把“二战”的起点定位在1937年。弗兰克介绍说,这一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书中提出,“二战”起源于中国。这是一种“在欧洲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尝试。
“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受害国。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艰难的。”弗兰克表示,“1945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提出建立联合国之初的四个常任理事国中就包括中国,而法国则是在雅尔塔会议之后才加入其中。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二战’胜利贡献最大的四国之一,却未能在战后乃至今日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胡德坤表示,“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日陆上战争的牵制和消耗,罗斯福讲:‘如果没有中国,日本会打下东南亚,打下印度,甚至打下中欧’。”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历史学会执委陶文钊认为,对中国抗战认知的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全球视野”已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这一特点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议题设置上得到体现。
共同的历史记忆
虽然对“二战”起点存有争议,但是弗兰克认为西方历史学者并非不了解中国抗战历史。“欧洲学者了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历史的本身很重要,而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也非常重要。‘二战’1945年就已经结束,但我们对‘二战’的记忆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韩有着相似的历史地位,有着相似的记忆。” 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委员、韩国西江大学教授林志弦认为,中韩两国都是“二战”的受害者,都受到了日本残酷军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让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但是部分日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是原子弹的受害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双方很难取得和解,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历史更加复杂,更加痛苦。”
林志弦表示,以跨国角度,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研究历史,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东亚关系,“但修改历史课本的行为,我认为是历史学家的一种犯罪,这是教给人们仇恨。”
对中国抗战认知的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全球视野”已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这一特点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上的议题设置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