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苗族山区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到过“麻山”苗族山区作过客的人无不啧啧称赞:那里的苗族热情好客、直爽大方、民风纯朴!
  “麻山”山区纯朴民风的形成与“麻山”人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麻山”山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言传身教是“麻山”人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麻山”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是通过麻山人言传身教培养而来的。
  1、注重言行
  大家都知道,大人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因此,“麻山”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必须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去叫唤人,吖吖学语的孩子听到大人的叫唤,自然也跟着学,从小养成礼貌叫人的习惯。例如:女性生孩子后必须改口将自己的公公唤作爷爷,将婆婆改称为奶奶,将丈夫的弟弟改称为叔,将丈夫的哥改称为伯,将丈夫的妹妹改称为孃,将丈夫的姐姐改称为姑妈,将自己的生父改称为外公,将自己的母亲改称为外婆,将自己的胞兄胞弟改称为舅舅,将自己的胞姐胞妹改称姨妈。对丈夫这边包括寨邻之中与公公婆婆同辈的均以爷爷奶奶相称,与丈夫同辈的男性以叔叔伯伯相称,与丈夫同辈的女性均以姑妈孃孃相呼。对自己原来的寨中及原来寨邻,与父母同辈的则以外公外婆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男性则以舅舅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女性则以姨妈相称呼。结了婚的男士也不例外。如果不按这个不成文的规则呼喊人,当场会被人责骂,有时自己会被搞得下不了台。
  通过这样言传身教,孩子从小养成不乱呼唤别人或不乱用“你”、“哎”等不礼貌代词呼唤他人的好习惯。
  2、注重孩子礼貌待客教育
  “麻山”苗族同胞最注重自己子女接人待客的教育。孩子知事后,“麻山”人就要求孩子在路上遇着亲戚或相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打招呼,其父母一定会抓起来严格地训斥。他们还教育孩子在路上走路遇着人要主动让路,特别是年老或年长者,要让对方走过后才走。若有人过寨子中被狗追逐,不管对被追逐者是否相熟,要给其打狗。如果外来人路过自家门口,不管是否相识,要主动呼喊“来家坐”。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要起来让坐或抬板凳给客人坐。客人坐下后,孩子要及时给客人斟茶倒水。吃饭时,要让客人坐在里面,孩子只能坐在路口,便于给客人添饭倒水。挟菜时要让客人和大人先动手小孩才伸筷子。小孩子挟菜只能挟自己的面前,不能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去捞。吃饭时不能只顾埋头吃,要边吃边看客人和老人的碗,如果碗里的饭快吃完了,要赶快放下自己的碗筷,双手接客人或老人的碗去盛饭,再双手递给客人。客人或老人把饭吃饱了,小孩子要赶快将自己的碗筷放下后,接着客人或老人的碗筷搁起,再倒一杯茶给他,然后自己才接着吃饭。吃完饭后,能收锅碗的收锅碗,能擦桌子的擦桌子,能扫地的扫地,将饭堂收拾干净。要是这些环节哪里做得不到位,客人走后,父母要训斥的,严重时还要被扭耳朵或打屁股。
  接人待客的礼数细小而繁多,含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要通过长时间接受教育才能掌握这一整套待客之礼。
  3、注重对孩子诚实豪爽性格的培养
  诚实豪爽是为人的根本。“麻山”地区苗族祖祖辈辈都注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其从小养成诚实豪爽的性格,这一性格被尊称为“山里人性格”。
  麻山人自从孩子能知基本事理后,做父母和做长辈的都会时常给他们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人不能说谎,生活中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有人问路,必须要一老一实地给人指路,乱指错路,大人知道了一定被责罚。平常生活中,大人们常用孩子监督孩子——自家的几个孩子相互监督,寨子中孩子们相互监督。一人做错了事,其它孩子也会主动来给大人告嘴。父母摸到底牌后也不忙大打出手,而是从旁边引导其主动承认。孩子主动认错后父母只给其讲清道理,不作过多的责骂。如果做了错事不自己承认,大人轻则责骂,重则打屁股。
  “见人有事,不能袖手旁观”这句话在“麻山”里随处都可听到,大人小孩都会说,是他们的口头婵。“麻山”人这样说,也这样去教育孩子:不管在寨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不管遇着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见别人有困难,能帮就伸手帮一把,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热闹。人处在社会之中,哪个都会需要人帮忙的。帮别人实际也是帮自己,因为帮了别人,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你,相互支持度难关。他们还时常引用剃头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不管你个人能力有多大,自己是剃不了自己的头的,自己的头还需别人帮剃。所以,凡是寨上哪家有喜事、丧事,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全村大人小孩都出动帮忙。如果有不相识的外乡人流落到这里遇着困难,不用愁也同样会有人来帮忙的。
  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诚实豪爽的性格。
  
  二、用山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麻山”民间山歌很盛行。那里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出门三步就会唱山歌。“麻山”人也很看重用山歌的形式来给孩子们上思想品德课。这类山歌多为农闲夜晚,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起,老人一句一句地教给孩子们唱,这样代代相传。
  例如:《人生歌》:
  讲人生来谈人生,从小要学会为人。
  要学说话不张倒,要学礼貌待客亲。
  要学会做好锅灶,客人到家笑脸迎。
  对待外人会处事,对待父母要孝心。
  左邻右舍要和气,老人娃儿好安身。
  这首山歌教育孩子们要学会为人处事。
  又如:《敬老歌》:
  青菜白菜煮一锅,孝敬老母亲敬婆。
  老母摆寨儿去找,找回家中心才落。
  找来家中陪客坐,四盘碟子摆上桌。
  孩子舀饭轻轻舀,一辈跟着一辈学。
  这首山歌叙述孩子老母回家吃饭一事,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
  再如:《哭爹娘》:
  茅碑落地也是秧,想到老子想到娘。
  想到老子抚长大,想到老娘睡湿床。
  左边湿来右边睡,右边湿来睡胸膛。
  几时等到天亮了,忙忙起来洗衣裳。
  家中有水家中洗,家中无水下长江。
  双脚踏在江坎上,双手伸进烂泥汤。
  洗得衣裳来上岸,脚又麻来手又僵。
  衣裳晾在杨柳上,手把杨柳哭爹娘。
  这首山歌叙述父母养育子、女之艰辛,教育孩子们要知恩图报。
  “麻山”苗族山区关于教育的山歌几乎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这些山歌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伴随孩子成长,成为孩子的好向导。
  
  三、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民间事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麻山”苗族对孩子教育的又一种形式。例如:《孤儿的故事》:
  从前有两弟兄,在弟弟还小时父母亲已过世了。哥哥娶了一个嫂子,嫂子很恶辣,把小弟弟赶出了家门在外讨饭流浪。有一次,小弟弟肚子很饿,就跑到父母亲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当他醒来准备提着他那讨饭用的罐子离开时,发现里面盘着一条蛇,他想干脆将它煮来充饥,于是烧火煮蛇,等过一会打开罐子看,里面的蛇却变成了一罐金子。他拿这些金子买田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便成了全村像模像样的人。他嫂子知道他发迹的原因后,也学着他的样子跑到公婆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一条蛇立即从公婆的坟里钻了出来咬了她一口后又钻进石洞里去了。嫂子被蛇咬后,立即去找草药来治疗,不但得不到金子还险些丢了命。
  这则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善良,要尊老爱幼,否则就不会有好结果。
  象这类故事很多,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当然也有一部分民间故事带有因果报应等宿命思想,但在教育孩子向善一面却起了积极作用。
  
  四、用儿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儿歌是小孩最爱传诵的顺口溜,它往往还伴随着孩子的一些小游戏,所以它在“麻山”的小孩子里有着一片宽敞的天地。而“麻山”人也没有让儿歌这趟车子放空,也利用它来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跟娘学》:
  一呀一,蒜斗斗,跟着老娘走。
  一呀二,偷果果,跟着懒人错。不兴穿衣裳,肚皮都乱破。不兴洗花脸,日子不好过。
  一呀三,提竹篮,跟娘上高山。
  一呀四,来写字,跟娘学做事。
  一呀五,喂水牯,跟娘做饷午。穿得整整齐,不会露屁股。出门不惹祸,夜里没老虎。自家会煮饭,吃得胀鼓鼓。
  这则儿歌告诉孩子们:人,只有勤劳才会有好日子过。
  又如:《姨孃》:
  姨孃姨孃,走路唱昂昂,送条银链留纪念,送匹围腰做想长。大路要分叉,见了大田坝。姨孃不说姨孃好,两个都往一家嫁。妯娌三天骂两头,为去为来为条牛。为了争根锄头把,打得脑壳都开花。为了争块洗脚帕,你拉我扯骂田坝。骂田坝,人人怕,牵条水牯来劝架。东一角来西一角,撬得姨孃屙粑粑。
  这首儿歌劝告孩子们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否则双方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再如:《小哥哥》:
  小哥哥,上洛河,偏偏头,黑黑脚,麻打火勾乱管撮。遇到麻子称兄弟,遇到跛脚喊伙计。见了姑妈不磕头,叫声姨妈放个屁。放个屁,老鸹地。扯苦蒜,抹鼻涕。小哥哥,哭转去,哪个叫你不成器。
  这首儿歌叙述一个好吃懒做、对人没有礼貌的流浪小男孩的可悲下场,教育孩子们不要向他学习。
  儿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悄悄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其肩上多了一个重要的使命,使它增添了异彩,光照千秋。
  总之,“麻山”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独创了符合本地民族实际的教育形式,成功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麻山”孩子,为我国民族教育开垦了一片新的教育天地,为研究现代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我国民族教育作出了贡献。
  
  ‘注释:
  1、“麻山”:指苗语“麻山”方言,这里泛指讲苗语“麻山”方言的苗族居住地区。
  2、张倒:“麻山”地方语,意为颠三倒四。
  3、麻打火勾:“麻山”地方语,糊里湖涂的意思。
  4、想长:“麻山”地方语,纪念之意。
  (作者单位:550804贵州省紫云县板当中学)
其他文献
我校从2004年秋学期起开始使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初中英语课改实验教材。经过近三年的实验,我们对该套教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有关教材及其使用的一些情况作简要介绍,以便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一、 教材方面     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合编的《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
期刊
【背景描述】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这些新课程理念一次次闯入我的视线,而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我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曲折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散步》这篇文章,才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念的真谛。  《散步》是一篇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班级依然是学生学校生活最重要的空间。班级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并利用这些语文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学到在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班级语文学习资源的种类    班级的语文学习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
期刊
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终结性追求。少先队活动在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既要秉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追求“敬业创新合作竞争、和谐共享全面发展”的校园人文精神,努力创设良好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校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拓宽少先队员的活动领域,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积极、开拓、自立、创新作用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前锋作用,全面提高少先队的工作水平。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某某老师教育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确,教师的情感投入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常被我们称作“情感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赏和钟爱,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久天长,奇迹发生了,一尊无生命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后来
期刊
单元主题教学基本成为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的主旋律,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目,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了解与主题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单元主题化具有如下优点:  1、便于教师系统地将知识和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系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  2、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能对某方面的知识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  3、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4
期刊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经历二十几年教坛风雨的洗礼,可每每读到“教师道德”这一词语,都不免会惊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许的懈怠。几十年了,而我却愈发地感到了这一词语的沉重,乃至感觉到——神圣!我虽备尝苦辣酸甜,却也深深认识到:爱――教师最美丽的语言!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期刊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讲话,站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大地掀起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股旋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地持久开展下去,才能使教育园地繁花似锦,春意满园,这已成人们的共
期刊
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演示实验具有加强直观教学、刺激学生感观、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之上升为理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清楚,而且确保试验成功率。现将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探索情况提出来,与同行们探讨。  实验一: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大实验(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实验)  为了说明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实验,教材安排了加热试管中的水沸腾,水蒸
期刊
古今为师者,无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在中华民族悠久而文明的史册上,记载着一批又一批堪为后人学习的优秀教育家。他们情操高洁,为追求理想锲而不舍;他们言传身教,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们以德为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做出了楷模。  我们的先辈尚能做到以德为本,那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教师更应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人们称我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群天真的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