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到过“麻山”苗族山区作过客的人无不啧啧称赞:那里的苗族热情好客、直爽大方、民风纯朴!
“麻山”山区纯朴民风的形成与“麻山”人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麻山”山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言传身教是“麻山”人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麻山”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是通过麻山人言传身教培养而来的。
1、注重言行
大家都知道,大人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因此,“麻山”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必须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去叫唤人,吖吖学语的孩子听到大人的叫唤,自然也跟着学,从小养成礼貌叫人的习惯。例如:女性生孩子后必须改口将自己的公公唤作爷爷,将婆婆改称为奶奶,将丈夫的弟弟改称为叔,将丈夫的哥改称为伯,将丈夫的妹妹改称为孃,将丈夫的姐姐改称为姑妈,将自己的生父改称为外公,将自己的母亲改称为外婆,将自己的胞兄胞弟改称为舅舅,将自己的胞姐胞妹改称姨妈。对丈夫这边包括寨邻之中与公公婆婆同辈的均以爷爷奶奶相称,与丈夫同辈的男性以叔叔伯伯相称,与丈夫同辈的女性均以姑妈孃孃相呼。对自己原来的寨中及原来寨邻,与父母同辈的则以外公外婆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男性则以舅舅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女性则以姨妈相称呼。结了婚的男士也不例外。如果不按这个不成文的规则呼喊人,当场会被人责骂,有时自己会被搞得下不了台。
通过这样言传身教,孩子从小养成不乱呼唤别人或不乱用“你”、“哎”等不礼貌代词呼唤他人的好习惯。
2、注重孩子礼貌待客教育
“麻山”苗族同胞最注重自己子女接人待客的教育。孩子知事后,“麻山”人就要求孩子在路上遇着亲戚或相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打招呼,其父母一定会抓起来严格地训斥。他们还教育孩子在路上走路遇着人要主动让路,特别是年老或年长者,要让对方走过后才走。若有人过寨子中被狗追逐,不管对被追逐者是否相熟,要给其打狗。如果外来人路过自家门口,不管是否相识,要主动呼喊“来家坐”。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要起来让坐或抬板凳给客人坐。客人坐下后,孩子要及时给客人斟茶倒水。吃饭时,要让客人坐在里面,孩子只能坐在路口,便于给客人添饭倒水。挟菜时要让客人和大人先动手小孩才伸筷子。小孩子挟菜只能挟自己的面前,不能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去捞。吃饭时不能只顾埋头吃,要边吃边看客人和老人的碗,如果碗里的饭快吃完了,要赶快放下自己的碗筷,双手接客人或老人的碗去盛饭,再双手递给客人。客人或老人把饭吃饱了,小孩子要赶快将自己的碗筷放下后,接着客人或老人的碗筷搁起,再倒一杯茶给他,然后自己才接着吃饭。吃完饭后,能收锅碗的收锅碗,能擦桌子的擦桌子,能扫地的扫地,将饭堂收拾干净。要是这些环节哪里做得不到位,客人走后,父母要训斥的,严重时还要被扭耳朵或打屁股。
接人待客的礼数细小而繁多,含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要通过长时间接受教育才能掌握这一整套待客之礼。
3、注重对孩子诚实豪爽性格的培养
诚实豪爽是为人的根本。“麻山”地区苗族祖祖辈辈都注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其从小养成诚实豪爽的性格,这一性格被尊称为“山里人性格”。
麻山人自从孩子能知基本事理后,做父母和做长辈的都会时常给他们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人不能说谎,生活中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有人问路,必须要一老一实地给人指路,乱指错路,大人知道了一定被责罚。平常生活中,大人们常用孩子监督孩子——自家的几个孩子相互监督,寨子中孩子们相互监督。一人做错了事,其它孩子也会主动来给大人告嘴。父母摸到底牌后也不忙大打出手,而是从旁边引导其主动承认。孩子主动认错后父母只给其讲清道理,不作过多的责骂。如果做了错事不自己承认,大人轻则责骂,重则打屁股。
“见人有事,不能袖手旁观”这句话在“麻山”里随处都可听到,大人小孩都会说,是他们的口头婵。“麻山”人这样说,也这样去教育孩子:不管在寨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不管遇着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见别人有困难,能帮就伸手帮一把,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热闹。人处在社会之中,哪个都会需要人帮忙的。帮别人实际也是帮自己,因为帮了别人,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你,相互支持度难关。他们还时常引用剃头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不管你个人能力有多大,自己是剃不了自己的头的,自己的头还需别人帮剃。所以,凡是寨上哪家有喜事、丧事,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全村大人小孩都出动帮忙。如果有不相识的外乡人流落到这里遇着困难,不用愁也同样会有人来帮忙的。
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诚实豪爽的性格。
二、用山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麻山”民间山歌很盛行。那里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出门三步就会唱山歌。“麻山”人也很看重用山歌的形式来给孩子们上思想品德课。这类山歌多为农闲夜晚,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起,老人一句一句地教给孩子们唱,这样代代相传。
例如:《人生歌》:
讲人生来谈人生,从小要学会为人。
要学说话不张倒,要学礼貌待客亲。
要学会做好锅灶,客人到家笑脸迎。
对待外人会处事,对待父母要孝心。
左邻右舍要和气,老人娃儿好安身。
这首山歌教育孩子们要学会为人处事。
又如:《敬老歌》:
青菜白菜煮一锅,孝敬老母亲敬婆。
老母摆寨儿去找,找回家中心才落。
找来家中陪客坐,四盘碟子摆上桌。
孩子舀饭轻轻舀,一辈跟着一辈学。
这首山歌叙述孩子老母回家吃饭一事,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
再如:《哭爹娘》:
茅碑落地也是秧,想到老子想到娘。
想到老子抚长大,想到老娘睡湿床。
左边湿来右边睡,右边湿来睡胸膛。
几时等到天亮了,忙忙起来洗衣裳。
家中有水家中洗,家中无水下长江。
双脚踏在江坎上,双手伸进烂泥汤。
洗得衣裳来上岸,脚又麻来手又僵。
衣裳晾在杨柳上,手把杨柳哭爹娘。
这首山歌叙述父母养育子、女之艰辛,教育孩子们要知恩图报。
“麻山”苗族山区关于教育的山歌几乎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这些山歌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伴随孩子成长,成为孩子的好向导。
三、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民间事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麻山”苗族对孩子教育的又一种形式。例如:《孤儿的故事》:
从前有两弟兄,在弟弟还小时父母亲已过世了。哥哥娶了一个嫂子,嫂子很恶辣,把小弟弟赶出了家门在外讨饭流浪。有一次,小弟弟肚子很饿,就跑到父母亲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当他醒来准备提着他那讨饭用的罐子离开时,发现里面盘着一条蛇,他想干脆将它煮来充饥,于是烧火煮蛇,等过一会打开罐子看,里面的蛇却变成了一罐金子。他拿这些金子买田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便成了全村像模像样的人。他嫂子知道他发迹的原因后,也学着他的样子跑到公婆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一条蛇立即从公婆的坟里钻了出来咬了她一口后又钻进石洞里去了。嫂子被蛇咬后,立即去找草药来治疗,不但得不到金子还险些丢了命。
这则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善良,要尊老爱幼,否则就不会有好结果。
象这类故事很多,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当然也有一部分民间故事带有因果报应等宿命思想,但在教育孩子向善一面却起了积极作用。
四、用儿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儿歌是小孩最爱传诵的顺口溜,它往往还伴随着孩子的一些小游戏,所以它在“麻山”的小孩子里有着一片宽敞的天地。而“麻山”人也没有让儿歌这趟车子放空,也利用它来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跟娘学》:
一呀一,蒜斗斗,跟着老娘走。
一呀二,偷果果,跟着懒人错。不兴穿衣裳,肚皮都乱破。不兴洗花脸,日子不好过。
一呀三,提竹篮,跟娘上高山。
一呀四,来写字,跟娘学做事。
一呀五,喂水牯,跟娘做饷午。穿得整整齐,不会露屁股。出门不惹祸,夜里没老虎。自家会煮饭,吃得胀鼓鼓。
这则儿歌告诉孩子们:人,只有勤劳才会有好日子过。
又如:《姨孃》:
姨孃姨孃,走路唱昂昂,送条银链留纪念,送匹围腰做想长。大路要分叉,见了大田坝。姨孃不说姨孃好,两个都往一家嫁。妯娌三天骂两头,为去为来为条牛。为了争根锄头把,打得脑壳都开花。为了争块洗脚帕,你拉我扯骂田坝。骂田坝,人人怕,牵条水牯来劝架。东一角来西一角,撬得姨孃屙粑粑。
这首儿歌劝告孩子们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否则双方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再如:《小哥哥》:
小哥哥,上洛河,偏偏头,黑黑脚,麻打火勾乱管撮。遇到麻子称兄弟,遇到跛脚喊伙计。见了姑妈不磕头,叫声姨妈放个屁。放个屁,老鸹地。扯苦蒜,抹鼻涕。小哥哥,哭转去,哪个叫你不成器。
这首儿歌叙述一个好吃懒做、对人没有礼貌的流浪小男孩的可悲下场,教育孩子们不要向他学习。
儿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悄悄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其肩上多了一个重要的使命,使它增添了异彩,光照千秋。
总之,“麻山”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独创了符合本地民族实际的教育形式,成功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麻山”孩子,为我国民族教育开垦了一片新的教育天地,为研究现代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我国民族教育作出了贡献。
‘注释:
1、“麻山”:指苗语“麻山”方言,这里泛指讲苗语“麻山”方言的苗族居住地区。
2、张倒:“麻山”地方语,意为颠三倒四。
3、麻打火勾:“麻山”地方语,糊里湖涂的意思。
4、想长:“麻山”地方语,纪念之意。
(作者单位:550804贵州省紫云县板当中学)
“麻山”山区纯朴民风的形成与“麻山”人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麻山”山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言传身教是“麻山”人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麻山”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是通过麻山人言传身教培养而来的。
1、注重言行
大家都知道,大人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因此,“麻山”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必须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去叫唤人,吖吖学语的孩子听到大人的叫唤,自然也跟着学,从小养成礼貌叫人的习惯。例如:女性生孩子后必须改口将自己的公公唤作爷爷,将婆婆改称为奶奶,将丈夫的弟弟改称为叔,将丈夫的哥改称为伯,将丈夫的妹妹改称为孃,将丈夫的姐姐改称为姑妈,将自己的生父改称为外公,将自己的母亲改称为外婆,将自己的胞兄胞弟改称为舅舅,将自己的胞姐胞妹改称姨妈。对丈夫这边包括寨邻之中与公公婆婆同辈的均以爷爷奶奶相称,与丈夫同辈的男性以叔叔伯伯相称,与丈夫同辈的女性均以姑妈孃孃相呼。对自己原来的寨中及原来寨邻,与父母同辈的则以外公外婆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男性则以舅舅相称呼,与自己同辈的女性则以姨妈相称呼。结了婚的男士也不例外。如果不按这个不成文的规则呼喊人,当场会被人责骂,有时自己会被搞得下不了台。
通过这样言传身教,孩子从小养成不乱呼唤别人或不乱用“你”、“哎”等不礼貌代词呼唤他人的好习惯。
2、注重孩子礼貌待客教育
“麻山”苗族同胞最注重自己子女接人待客的教育。孩子知事后,“麻山”人就要求孩子在路上遇着亲戚或相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打招呼,其父母一定会抓起来严格地训斥。他们还教育孩子在路上走路遇着人要主动让路,特别是年老或年长者,要让对方走过后才走。若有人过寨子中被狗追逐,不管对被追逐者是否相熟,要给其打狗。如果外来人路过自家门口,不管是否相识,要主动呼喊“来家坐”。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要起来让坐或抬板凳给客人坐。客人坐下后,孩子要及时给客人斟茶倒水。吃饭时,要让客人坐在里面,孩子只能坐在路口,便于给客人添饭倒水。挟菜时要让客人和大人先动手小孩才伸筷子。小孩子挟菜只能挟自己的面前,不能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去捞。吃饭时不能只顾埋头吃,要边吃边看客人和老人的碗,如果碗里的饭快吃完了,要赶快放下自己的碗筷,双手接客人或老人的碗去盛饭,再双手递给客人。客人或老人把饭吃饱了,小孩子要赶快将自己的碗筷放下后,接着客人或老人的碗筷搁起,再倒一杯茶给他,然后自己才接着吃饭。吃完饭后,能收锅碗的收锅碗,能擦桌子的擦桌子,能扫地的扫地,将饭堂收拾干净。要是这些环节哪里做得不到位,客人走后,父母要训斥的,严重时还要被扭耳朵或打屁股。
接人待客的礼数细小而繁多,含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要通过长时间接受教育才能掌握这一整套待客之礼。
3、注重对孩子诚实豪爽性格的培养
诚实豪爽是为人的根本。“麻山”地区苗族祖祖辈辈都注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其从小养成诚实豪爽的性格,这一性格被尊称为“山里人性格”。
麻山人自从孩子能知基本事理后,做父母和做长辈的都会时常给他们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人不能说谎,生活中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有人问路,必须要一老一实地给人指路,乱指错路,大人知道了一定被责罚。平常生活中,大人们常用孩子监督孩子——自家的几个孩子相互监督,寨子中孩子们相互监督。一人做错了事,其它孩子也会主动来给大人告嘴。父母摸到底牌后也不忙大打出手,而是从旁边引导其主动承认。孩子主动认错后父母只给其讲清道理,不作过多的责骂。如果做了错事不自己承认,大人轻则责骂,重则打屁股。
“见人有事,不能袖手旁观”这句话在“麻山”里随处都可听到,大人小孩都会说,是他们的口头婵。“麻山”人这样说,也这样去教育孩子:不管在寨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不管遇着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见别人有困难,能帮就伸手帮一把,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热闹。人处在社会之中,哪个都会需要人帮忙的。帮别人实际也是帮自己,因为帮了别人,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你,相互支持度难关。他们还时常引用剃头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不管你个人能力有多大,自己是剃不了自己的头的,自己的头还需别人帮剃。所以,凡是寨上哪家有喜事、丧事,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全村大人小孩都出动帮忙。如果有不相识的外乡人流落到这里遇着困难,不用愁也同样会有人来帮忙的。
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诚实豪爽的性格。
二、用山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麻山”民间山歌很盛行。那里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出门三步就会唱山歌。“麻山”人也很看重用山歌的形式来给孩子们上思想品德课。这类山歌多为农闲夜晚,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起,老人一句一句地教给孩子们唱,这样代代相传。
例如:《人生歌》:
讲人生来谈人生,从小要学会为人。
要学说话不张倒,要学礼貌待客亲。
要学会做好锅灶,客人到家笑脸迎。
对待外人会处事,对待父母要孝心。
左邻右舍要和气,老人娃儿好安身。
这首山歌教育孩子们要学会为人处事。
又如:《敬老歌》:
青菜白菜煮一锅,孝敬老母亲敬婆。
老母摆寨儿去找,找回家中心才落。
找来家中陪客坐,四盘碟子摆上桌。
孩子舀饭轻轻舀,一辈跟着一辈学。
这首山歌叙述孩子老母回家吃饭一事,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
再如:《哭爹娘》:
茅碑落地也是秧,想到老子想到娘。
想到老子抚长大,想到老娘睡湿床。
左边湿来右边睡,右边湿来睡胸膛。
几时等到天亮了,忙忙起来洗衣裳。
家中有水家中洗,家中无水下长江。
双脚踏在江坎上,双手伸进烂泥汤。
洗得衣裳来上岸,脚又麻来手又僵。
衣裳晾在杨柳上,手把杨柳哭爹娘。
这首山歌叙述父母养育子、女之艰辛,教育孩子们要知恩图报。
“麻山”苗族山区关于教育的山歌几乎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他们通过这些山歌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伴随孩子成长,成为孩子的好向导。
三、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民间事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麻山”苗族对孩子教育的又一种形式。例如:《孤儿的故事》:
从前有两弟兄,在弟弟还小时父母亲已过世了。哥哥娶了一个嫂子,嫂子很恶辣,把小弟弟赶出了家门在外讨饭流浪。有一次,小弟弟肚子很饿,就跑到父母亲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当他醒来准备提着他那讨饭用的罐子离开时,发现里面盘着一条蛇,他想干脆将它煮来充饥,于是烧火煮蛇,等过一会打开罐子看,里面的蛇却变成了一罐金子。他拿这些金子买田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便成了全村像模像样的人。他嫂子知道他发迹的原因后,也学着他的样子跑到公婆的坟前去哭,哭着哭着,一条蛇立即从公婆的坟里钻了出来咬了她一口后又钻进石洞里去了。嫂子被蛇咬后,立即去找草药来治疗,不但得不到金子还险些丢了命。
这则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善良,要尊老爱幼,否则就不会有好结果。
象这类故事很多,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当然也有一部分民间故事带有因果报应等宿命思想,但在教育孩子向善一面却起了积极作用。
四、用儿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儿歌是小孩最爱传诵的顺口溜,它往往还伴随着孩子的一些小游戏,所以它在“麻山”的小孩子里有着一片宽敞的天地。而“麻山”人也没有让儿歌这趟车子放空,也利用它来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跟娘学》:
一呀一,蒜斗斗,跟着老娘走。
一呀二,偷果果,跟着懒人错。不兴穿衣裳,肚皮都乱破。不兴洗花脸,日子不好过。
一呀三,提竹篮,跟娘上高山。
一呀四,来写字,跟娘学做事。
一呀五,喂水牯,跟娘做饷午。穿得整整齐,不会露屁股。出门不惹祸,夜里没老虎。自家会煮饭,吃得胀鼓鼓。
这则儿歌告诉孩子们:人,只有勤劳才会有好日子过。
又如:《姨孃》:
姨孃姨孃,走路唱昂昂,送条银链留纪念,送匹围腰做想长。大路要分叉,见了大田坝。姨孃不说姨孃好,两个都往一家嫁。妯娌三天骂两头,为去为来为条牛。为了争根锄头把,打得脑壳都开花。为了争块洗脚帕,你拉我扯骂田坝。骂田坝,人人怕,牵条水牯来劝架。东一角来西一角,撬得姨孃屙粑粑。
这首儿歌劝告孩子们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否则双方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再如:《小哥哥》:
小哥哥,上洛河,偏偏头,黑黑脚,麻打火勾乱管撮。遇到麻子称兄弟,遇到跛脚喊伙计。见了姑妈不磕头,叫声姨妈放个屁。放个屁,老鸹地。扯苦蒜,抹鼻涕。小哥哥,哭转去,哪个叫你不成器。
这首儿歌叙述一个好吃懒做、对人没有礼貌的流浪小男孩的可悲下场,教育孩子们不要向他学习。
儿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悄悄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其肩上多了一个重要的使命,使它增添了异彩,光照千秋。
总之,“麻山”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独创了符合本地民族实际的教育形式,成功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麻山”孩子,为我国民族教育开垦了一片新的教育天地,为研究现代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我国民族教育作出了贡献。
‘注释:
1、“麻山”:指苗语“麻山”方言,这里泛指讲苗语“麻山”方言的苗族居住地区。
2、张倒:“麻山”地方语,意为颠三倒四。
3、麻打火勾:“麻山”地方语,糊里湖涂的意思。
4、想长:“麻山”地方语,纪念之意。
(作者单位:550804贵州省紫云县板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