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描述】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这些新课程理念一次次闯入我的视线,而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我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曲折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散步》这篇文章,才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念的真谛。
《散步》是一篇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12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蕴合丰富的语言为重点,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但12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我的心灵震颤了,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爱的抉择中,突然间明白对中年人复杂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积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我一夜无眠,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启动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所以,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主,让老师、学生、家长一道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情境描述】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破天荒地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题,是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的散文。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读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由有两点:中年人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鸣,通过家长的参与,拓宽合作的领域,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有人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她的脸涨红了。她又补充说:“我妈妈这么说的。”看来我布置的预习作业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表述。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我曾听到一个荒唐又残忍的选择:‘倘若你的母亲、妻子同时掉入水中,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呢?”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点七嘴八舌了。最后他们大多数表示说,无法选择,然后拿眼睛静静地瞧我,等待我的回答。
我有点激动地说:“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你们看文中——”我故意停顿。学生心领神会。我请了跃跃欲试的同学发言:“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用红笔在黑板上勾勒了一个爱心。机灵的江波叫道:“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学生找到了问题的钥匙,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在升腾,他们为自己的抉择而感到快乐、幸福。我说:“这个抉择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很多同学一下子都想到了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仿佛它似乎早已定格学生的脑海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大家声情并茂地能朗读着。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同学们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一边提示,一边板书,通过板书。然后提问:“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什么?”同学们这时明白了,靠的是责任。三代人跟责任有什么关联吗?有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面对“难、应该”,我借机推进一层:“尊老、爱幼”哪一个更可贵?哪个更能体现责任?”这个问题一下子又将他们激活了。他们情绪高涨,有说“爱幼”更可贵,有说“尊老”更可贵,也有说二者都可贵。这时我陷入了抉择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责任”、“尊老爱幼”乃至“整个世界”的含义,让他们的情感作一次高尚的旅行。我要不要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大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作一次爱的抉择,用“真爱”阳光照耀青少年生命成长的大道呢?经过思量,我说:“同学们,我不想马上对尊老爱幼作出评价,我想让大家帮助老师作出一个抉择。先听听老师的故事。”学生听说老师有故事,都兴趣盎然地瞪大了眼睛。我动情地说:“十二年前我也教了《散步》,那次我和同学们都作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十二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教《散步》时,却再也不能愉快起来。因为三代人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我。我的丈夫是独子,我们有一个10岁的孩子。公公婆婆把全部的爱都倾泻在我们身上。为照顾我的身体和工作,他们帮我带孩子,做家务。如今孩子大了,特别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有很多分歧。我一直矛盾着,我该如何抉择呢?”我讲完以后,轻轻地舒了口气,同学们听了我的富有感情的诉说,都被我的情绪感染,都陷入沉思。我从自己的感情中回过神来,真诚地、充满信任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就当老师是一个学生,向你们提出问题,请求帮助,给我一点建议,好吗?”于是,小组成员开始了小声的讨论,我看得出他们都非常紧张、认真,同时讨论越来越激烈。我巡视了一下教室,他们有的在讨论《散步》,应该用它来帮助老师;有的拿出家长的作业;有的拿出中外名人名言。这可是帮助老师回答家庭问题呢,得有理有据,还要负责任呢。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讨论,他们小组代表举手开始发言。他们的发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又精辟又深刻,而且表情认真,语言急切,让我听之动容,为他们对生命、对责任的抉择感到震撼。
“《散步》一文告诉我们,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老师应该选择让他们留下,给他们欢乐,这样,你老了也会得到同样的欢乐。”
“对,《散步》中的整个世界,应该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也就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应该这样。这是理想的生活,生命的理想。”
拿课文作示例,解释的比我还深刻。《散步》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开花了。
“培根说:哺育女子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尊老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老师,我相信你有这种美德。”他的目光充满信任,让人怦然心动。
“老师,我的家庭生活没那么完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奶奶唉声叹气,说只有上孝下,没有下孝上;妈妈经常爱生气,我呢?两头受气。我们和奶奶分开住后,亲情好像淡了许多,但没有唠叨和争吵,这对大家都好。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喜欢奶奶呢?她们不都是母亲吗?”其勇气可嘉,掷地有声。
“老师,请你听听我的爸爸对《散步》这篇课文的理解吧。”因家长字迹有点潦草,便由我当堂代读,我和学生的内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憾
——读《散步》有感
拖着一天的工作和夜班的疲惫,我回到家中,看见桌上儿子留给我的“作业”:写出课文《散步》读后感。不禁纳闷:我的作业?
当我随意翻开课文《散步》,心灵随着字句不断震动,我的世界已被震撼!记忆所及,我们一家三代似乎从未散过步,然而我对于我的责任和亲情,我感觉得到,理解得到,可是我没有做到。我和母亲各自为家,一起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散步了。其实,生活的本质仍是亲情至上,关心老人、爱护老人,应该就像对待初生的朝阳般对待逝去的夕阳。因为老人+小孩=整个世界。
震撼之余,深感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自己责任重大。感谢老师,也感谢儿子,使我明白了我的责任和不足。
读罢此文,还有很多学生交上了自己和家长的作业,我来不及细看,但我庆幸自己的抉择,感动学生的抉择。我动情地说:“有人说,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而我认为,给予爱和幸福,给予光明和温暖,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学会肩负责任,让生命以最美好的方式延续。”最后,我用多媒体打出字幕,我和学生一起诵读:“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夕阳,一手递给朝阳;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晚霞,一手递给朝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金秋,一只手递给初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
在这个散步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以及家长在欣赏这篇美文时,经过爱的抉择,不仅仅得到了的心灵的震撼,而且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诠释与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者,教师要创造教学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前组织学生和家长合作、交流,课中提出了:“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样抉择?你该给老师做怎样抉择?”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时间,这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助、合作交流中,使学生已有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课程资源,形成新的的个性化的体验。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到关注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可能生活世界是一种对人生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学生在两次抉择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人文世界观,从而使他们正确抉择自己未来的可能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享感情与认识,学生看见老师的坦诚和人格魅力,并以此为榜样。而我在与学生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帮助学生开掘了他们的潜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
(作者单位: 048205山西省沁水县加丰初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这些新课程理念一次次闯入我的视线,而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我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曲折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散步》这篇文章,才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念的真谛。
《散步》是一篇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12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蕴合丰富的语言为重点,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但12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我的心灵震颤了,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爱的抉择中,突然间明白对中年人复杂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积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我一夜无眠,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启动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所以,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主,让老师、学生、家长一道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情境描述】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破天荒地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题,是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的散文。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读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由有两点:中年人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鸣,通过家长的参与,拓宽合作的领域,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有人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她的脸涨红了。她又补充说:“我妈妈这么说的。”看来我布置的预习作业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表述。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我曾听到一个荒唐又残忍的选择:‘倘若你的母亲、妻子同时掉入水中,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呢?”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点七嘴八舌了。最后他们大多数表示说,无法选择,然后拿眼睛静静地瞧我,等待我的回答。
我有点激动地说:“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你们看文中——”我故意停顿。学生心领神会。我请了跃跃欲试的同学发言:“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用红笔在黑板上勾勒了一个爱心。机灵的江波叫道:“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学生找到了问题的钥匙,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在升腾,他们为自己的抉择而感到快乐、幸福。我说:“这个抉择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很多同学一下子都想到了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仿佛它似乎早已定格学生的脑海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大家声情并茂地能朗读着。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同学们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一边提示,一边板书,通过板书。然后提问:“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什么?”同学们这时明白了,靠的是责任。三代人跟责任有什么关联吗?有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面对“难、应该”,我借机推进一层:“尊老、爱幼”哪一个更可贵?哪个更能体现责任?”这个问题一下子又将他们激活了。他们情绪高涨,有说“爱幼”更可贵,有说“尊老”更可贵,也有说二者都可贵。这时我陷入了抉择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责任”、“尊老爱幼”乃至“整个世界”的含义,让他们的情感作一次高尚的旅行。我要不要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大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作一次爱的抉择,用“真爱”阳光照耀青少年生命成长的大道呢?经过思量,我说:“同学们,我不想马上对尊老爱幼作出评价,我想让大家帮助老师作出一个抉择。先听听老师的故事。”学生听说老师有故事,都兴趣盎然地瞪大了眼睛。我动情地说:“十二年前我也教了《散步》,那次我和同学们都作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十二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教《散步》时,却再也不能愉快起来。因为三代人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我。我的丈夫是独子,我们有一个10岁的孩子。公公婆婆把全部的爱都倾泻在我们身上。为照顾我的身体和工作,他们帮我带孩子,做家务。如今孩子大了,特别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有很多分歧。我一直矛盾着,我该如何抉择呢?”我讲完以后,轻轻地舒了口气,同学们听了我的富有感情的诉说,都被我的情绪感染,都陷入沉思。我从自己的感情中回过神来,真诚地、充满信任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就当老师是一个学生,向你们提出问题,请求帮助,给我一点建议,好吗?”于是,小组成员开始了小声的讨论,我看得出他们都非常紧张、认真,同时讨论越来越激烈。我巡视了一下教室,他们有的在讨论《散步》,应该用它来帮助老师;有的拿出家长的作业;有的拿出中外名人名言。这可是帮助老师回答家庭问题呢,得有理有据,还要负责任呢。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讨论,他们小组代表举手开始发言。他们的发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又精辟又深刻,而且表情认真,语言急切,让我听之动容,为他们对生命、对责任的抉择感到震撼。
“《散步》一文告诉我们,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老师应该选择让他们留下,给他们欢乐,这样,你老了也会得到同样的欢乐。”
“对,《散步》中的整个世界,应该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也就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应该这样。这是理想的生活,生命的理想。”
拿课文作示例,解释的比我还深刻。《散步》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开花了。
“培根说:哺育女子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尊老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老师,我相信你有这种美德。”他的目光充满信任,让人怦然心动。
“老师,我的家庭生活没那么完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奶奶唉声叹气,说只有上孝下,没有下孝上;妈妈经常爱生气,我呢?两头受气。我们和奶奶分开住后,亲情好像淡了许多,但没有唠叨和争吵,这对大家都好。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喜欢奶奶呢?她们不都是母亲吗?”其勇气可嘉,掷地有声。
“老师,请你听听我的爸爸对《散步》这篇课文的理解吧。”因家长字迹有点潦草,便由我当堂代读,我和学生的内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憾
——读《散步》有感
拖着一天的工作和夜班的疲惫,我回到家中,看见桌上儿子留给我的“作业”:写出课文《散步》读后感。不禁纳闷:我的作业?
当我随意翻开课文《散步》,心灵随着字句不断震动,我的世界已被震撼!记忆所及,我们一家三代似乎从未散过步,然而我对于我的责任和亲情,我感觉得到,理解得到,可是我没有做到。我和母亲各自为家,一起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散步了。其实,生活的本质仍是亲情至上,关心老人、爱护老人,应该就像对待初生的朝阳般对待逝去的夕阳。因为老人+小孩=整个世界。
震撼之余,深感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自己责任重大。感谢老师,也感谢儿子,使我明白了我的责任和不足。
读罢此文,还有很多学生交上了自己和家长的作业,我来不及细看,但我庆幸自己的抉择,感动学生的抉择。我动情地说:“有人说,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而我认为,给予爱和幸福,给予光明和温暖,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学会肩负责任,让生命以最美好的方式延续。”最后,我用多媒体打出字幕,我和学生一起诵读:“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夕阳,一手递给朝阳;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晚霞,一手递给朝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金秋,一只手递给初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
在这个散步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以及家长在欣赏这篇美文时,经过爱的抉择,不仅仅得到了的心灵的震撼,而且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诠释与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者,教师要创造教学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前组织学生和家长合作、交流,课中提出了:“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样抉择?你该给老师做怎样抉择?”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时间,这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助、合作交流中,使学生已有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课程资源,形成新的的个性化的体验。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到关注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可能生活世界是一种对人生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学生在两次抉择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人文世界观,从而使他们正确抉择自己未来的可能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享感情与认识,学生看见老师的坦诚和人格魅力,并以此为榜样。而我在与学生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帮助学生开掘了他们的潜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
(作者单位: 048205山西省沁水县加丰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