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巧的个头儿,齐耳的短发,恬静的笑眼恰似一弯浅浅的月牙儿,银铃般的笑声——她就是辛昱辰,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生,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她聪慧:课堂上的内容、教材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她,在她的大脑中,充溢着各种问号和奇思妙想。她好学:为了满足儿时萌发的好奇心,也为了解决教科书所不能解答的疑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物理等学科竞赛的学习,并自学了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未知的东西有很大的热情,并愿意为了解它们而不断努力。”
2012年7月,辛昱辰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费米实验室的老师们的引导下,与伙伴们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利用真实的粒子物理实验探测器和e-labs学习网站共同研究宇宙射线和分析来自欧洲日内瓦的强子对撞机的数据,获得“团队合作奖”。
辛昱辰作为第五批“翱翔计划”学员,在清华大学化工系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中,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年时间,独立撰写出了以“磷酸铁锂电极材料性能研究”为题的论文。2013年12月,凭借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她在全国第十三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奖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2014年1月,辛昱辰获得第十二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得到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在今年的高考中,辛昱辰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她的梦想——踏进清华大学!辛昱辰科技梦想之花的绽放,是十二中众多学子实现梦想过程的一个缩影。
在学校“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以“创新驱动,实践教育”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根据钱学森先生的“集大成,得智慧”的“大成智慧学”,制订了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着眼未来人才素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实践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早期创新人才。
在学科教学中,我校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素材,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初一至高二年级开展分层次、循序渐进、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超越“知识本位”的“学科中心”,逐步形成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穿越学科边界。
通过开发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班会、社团活动、科技节、网络在线学习等,整合并打通课堂内外、上课时间与业余时间以及学校内外的分割,穿越学习边界。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馆所和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团队,对学校创新教育体系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资源保障和教师培训等工作,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的高效实施。我们合作开发优质高端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搭建了一个多功能网络交流平台,带动和促进周边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我们还与台湾的相关大学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台湾学习实践。
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提升多元智能、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发展有效学习策略、获得超常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学校“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有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十二中人,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将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2年7月,辛昱辰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费米实验室的老师们的引导下,与伙伴们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利用真实的粒子物理实验探测器和e-labs学习网站共同研究宇宙射线和分析来自欧洲日内瓦的强子对撞机的数据,获得“团队合作奖”。
辛昱辰作为第五批“翱翔计划”学员,在清华大学化工系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中,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年时间,独立撰写出了以“磷酸铁锂电极材料性能研究”为题的论文。2013年12月,凭借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她在全国第十三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奖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2014年1月,辛昱辰获得第十二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得到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在今年的高考中,辛昱辰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她的梦想——踏进清华大学!辛昱辰科技梦想之花的绽放,是十二中众多学子实现梦想过程的一个缩影。
在学校“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以“创新驱动,实践教育”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根据钱学森先生的“集大成,得智慧”的“大成智慧学”,制订了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着眼未来人才素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实践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早期创新人才。
在学科教学中,我校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素材,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初一至高二年级开展分层次、循序渐进、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超越“知识本位”的“学科中心”,逐步形成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穿越学科边界。
通过开发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班会、社团活动、科技节、网络在线学习等,整合并打通课堂内外、上课时间与业余时间以及学校内外的分割,穿越学习边界。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馆所和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团队,对学校创新教育体系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资源保障和教师培训等工作,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的高效实施。我们合作开发优质高端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搭建了一个多功能网络交流平台,带动和促进周边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我们还与台湾的相关大学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台湾学习实践。
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提升多元智能、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发展有效学习策略、获得超常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学校“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有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十二中人,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将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