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核态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旨发言: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胡思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赵少奎   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
  海洋分会理事   研究员
  朱强国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时间:2002年7月11日
  地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之后,国际核态势和冷战时期相比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冷战时期美苏采取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使得美苏之间没有发生大战,于是核威慑战略成为核国家的普遍战略。现在美国核战略从防御型转为进攻型,国际安全是更加有保障了,还是不如以前确定了?
  如果核国家采取防御性的相互威慑和进攻性核战略其结果都一样的话,则说明核国家不需要核战略,因为拥有核武器这一事实就足以稳定国际和平。但如果结果不一样的话,那么进攻性核战略从理论上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冷战时当美苏采取相互核威慑政策时,中等核国家的有限报复战略是有效的,但现在美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已不存在,中小核国家原有的核战略是否还有效?如果已经无效,这些国家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也就是说全球的核态势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从中国来讲,中国是否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核战略?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今天请几位专家来,就是想请大家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以引起各方的关注。
  美国现在拥有绝对超强的实力,所有的核国家都不想与之对抗,于是在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核国家都采取了低调政策。不过这些核国家暗中仍会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核政策。这些国家虽没有与美国在核力量上一争高低的想法,但却会想方设法加强自己的核武库。除了巴基斯坦外,所有中小核国家都会在加强核武器进攻能力的同时研制反导系统。这意味着使用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性在增长。
  无论是NPR,还是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既不能说明美国核威慑的主要对象有所改变,也不能说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核态势审议报告”(NPR)的前言中提到,“建立新三位一体既能减少我们对核武器的依赖,又能提高我们威慑正在扩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防御……,二是增加非核打击力量——包括常规打击和信息战——意味着美国将比以前更少地依赖核力量来威慑对方”。作为这种政策调整的一个标志,美俄达成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新协议,规定十年之内双方将战略核弹头削减到1700~2200枚——这也是布什总统在2001年11月13日宣布的目标。
  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例,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然而分析却表明,尽管存在变化,但只是局部的、相对的,并没有根本的特别大的变化。
  我们先从美国核威慑的主要对象说起,看一下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审议报告中说,“美国在规划、维持其战略核力量的规模时,将不再把俄罗斯视为仅是前苏联威胁的一小部分”,“认识到与俄罗斯关系的变化从而调整美国近期核力量的需求,这是放弃冷战时期相互确保摧毁政策并迈向更加合作关系的重要一步。”
  美俄关系的改善无疑是当今国际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双方都想降低以前“相互确保摧毁”核政策对双边政治关系的负面影响,都有愿望降低目前的核对抗水平。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数目,应该说是降低这种对抗水平的一种体现。但是,按照条约,十年以后双方仍然可持有1700~2200枚实战部署的核弹头。为什么还需要保留这么多核弹头?这么多的核弹头主要针对谁呢?对付无核国家或中小核国家?绝对没有必要。这一问题其实可从NPR找到答案。NPR说,“然而,俄罗斯的核力量和核计划仍然令人担忧。俄罗斯在其周边面临许多战略问题,其未来走向难以确定。美国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一旦今后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严重恶化,美国可能需要调整其核力量水平和态势。”这就很清楚地指明了美国十年之内的核力量水平和态势仍以俄罗斯为主要目标。同时,实战部署2000枚左右核弹头这样一个巨大数字,也说明美国仍然没有彻底跳出“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框架。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一结论,我们还可引证一位重要人物的说法。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所长鲁宾逊(Paul Robinson)于2001年3月在其名为《探索21世纪新的核武器政策》一书中说:“当今俄罗斯是惟一能够威胁美国生存的国家,所以,只要这种态势继续存在,削弱对俄的威慑力量是极端愚蠢的。近期(如十年以内)美国主要的计划和力量决策仍应立足于对付俄罗斯,威慑俄罗斯的战略和政策,可遵循冷战时期的那一套。”鲁宾逊不仅是武器实验室的领导,他还兼任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官的战略顾问团下属的政策委员会主席,他的观点应该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尽管他的表述与NPR不尽相同,但在重视、担心俄罗斯核力量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Robinson告诫的是美国不要“削弱”而不是不要“削减”对俄的威慑力量。其实在当前的情况下,双方继续保持6000多枚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已毫无必要。而美俄战略核力量的对等削减,只会增加美国对俄罗斯的核优势。
  再讨论一下新的核裁军协议。双方从现在的6000~7000枚核弹头削减到1700~2200枚。据美国的解释,削减的对象只是作战部署的核弹头,不涉及现役的但处于检修状态和备用状态的弹头,更不涉及非现役的库存弹头。削减下来的核弹头,大部分不准备销毁,而转为备用状态或库存。一旦需要,可在几周、几月内恢复成作战部署状态。美国坚持这种主张的原因,主要还是担心俄罗斯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看出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还没有出现太大的松动。所以,无论是NPR,或是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既不能说明美国核威慑的主要对象有所改变,也不能说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美国要用核武器“威慑包括大规模杀伤武器和大规模常规力量在内的多方面的威胁”,而不管被威慑的国家是否拥有核武器。从这一点说,核武器的作用确实被扩展了
  
  美国学者把核威慑的能力分为两类。一类叫中心威慑或核心威慑,就是指对俄罗斯的威慑。另一类叫针对广泛威胁的威慑,也可简称为针对“非俄罗斯力量”或“将受关注力量”的威慑。如果说NPR中反映的核战略或核武器作用有什么变化的话,这第二类能力的表述是值得关注的。Robinson透露,他当主席的政策委员会讨论过“美国的核威慑如何扩展,即不仅威慑俄罗斯,而且要在威慑来自世界任何角落广泛的侵略行动(包括使用核、生物、化学武器,总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起到持久的作用。”大家知道,美国过去曾承诺过“消极安全保证”,即美国不对无核国家和那些不与有核武器的侵略国家结盟的国家使用核武器。但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研究“消极安全保证”是否适用于那些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生物、放射性武器)的国家。只是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公开宣布而宁愿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在新的NPR中,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了,美国要用核武器“威慑包括大规模杀伤武器和大规模常规力量在内的多方面的威胁”,而不管被威慑的国家是否拥有核武器。从这一点说,核武器的作用确实被扩展了。
  可以相信,废止ABM条约之后,核力量仍然是大国之间保持相互威慑的重要手段,核战略仍然是维持有核国家不对称战略平衡的重要砝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对核攻击仍然缺乏有效防御的情况下,核战略仍然是有核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效手段。
  
  新三位一体中增加防御系统只是增加了美国的绝对安全,增加非核打击力量只是增加了进攻性威慑能力,而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的特别大的变化。
  
  与这一扩展相关的是美国准备研制具有精确制导能力的低威力核武器。考虑到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目标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过去摧毁一个特定的硬目标需要使用大威力的核武器,现在则可以用较小威力的来代替,而且还可以减少其他附带的伤害。从技术上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军事应用和国际稳定性方面却潜伏着严重的后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核门槛有可能被降低,有人甚至称低威力核武器为“可使用的核武器”。但是,威力的大小没有严格的界限,几千吨的威力相对于几十万吨来说是应该算是小的,但相对常规武器而言,还是大了几万倍。问题是一旦越过了核的界限,核战争的升级就难以控制,这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大灾难。所以,研究和开发低威力核武器非但没有降低威慑作用,而且作为威胁力量的多种选择,还提升了核武器在实战使用中的地位。
  这样看来,新三位一体中增加防御系统只是增加了美国的绝对安全,增加非核打击力量只是增加了进攻性威慑能力,而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的特别大的变化,至少目前是如此。当然,随着地缘政治变化和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会随时间变化,它在军事计划中的作用也不会永久不变。美国新的三位一体概念,特别是增加非核打击力量和增加防御系统,为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前景。
  
  我们仍然应该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四两拨千斤”的核战略,“核为基础,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可取、明智的选择。
  
  从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出发,我国坚持“核为基础,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仍然是可取的。关键的问题是要面对废止ABM条约后的新形势,从国家长远安全战略出发,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自己。
  首先对未来的战争我们要有个冷静的估计,87年4月27日,钱学森院士曾明确指出(大意),战争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前我们总说战争不可避免,准备“快打、大打、打核战争……”。说透了,就是和平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用战争来解决。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从长矛、大刀,打到枪炮、炸弹,又打到飞机、军舰、潜艇,最后到核武器、战略核武器……,越打越厉害。破坏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打大的核战争,破坏是全球性的,没有一个胜利的国家,因为胜利的国家自己也被破坏了,这就是所谓的“核冬天”……。所以,当今世界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打大仗、打核战争,真正准备要打的还是局部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展望21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可能防止核大战打起来。虽然战争没有消灭,还有战争,还要有足够的国防力量,但是,主要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能够不打,如果出了“疯子”,我们还要能够打得赢,这是我们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制定国防战略的立脚点。
  从这种认识和我国国情出发,我们仍然应该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四两拨千斤”的核战略,“核为基础,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可取、明智的选择。为了能够给国家创造一个长期和平、安全的建设环境,我们应针对对手体系对抗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精干、有效的核力量。
  总之,你走你的棋,我走我的路,为了国家发展、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利益,我们应在精干、有效的核威慑下,在推进关键高技术装备和实用有效武器装备建设、综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并有能力取得局部战争作战体系对抗优势的条件下,真正形成打赢现代化局部战争的能力。目前应当承认,我们的资源有限,我们的“剑”暂时还不如人,因此,在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上,我们应当更聪明些,战法更高明些。更关键的是要真正形成与时俱进、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国防建设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并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培养和使用人才,在现有条件下,实现人与武器的最合理、有效的结合。▲
  
其他文献
东扩:添了七张新面孔    “布拉格会议将产生一个新北约。”  ——布什  布什总统临动身前的这番话并非什么外交辞令,他确确实实道出了北约布拉格峰会吸引了如此之多关注的原因所在。此次峰会不仅是北约在新世纪举行的首次首脑会议,也是北约首次在前华约国家首都举行的首脑会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将是北约全面适应“冷战时代结束后”的安全形势,实现全面转型的一次重要会议。  虽说此次会议为期仅两天
期刊
赞赏吴兴唐本文作者吴兴唐曾任中联部研究室主任,是《世界知识》的老相识,但是近些年没了联系。顷接来稿,方知他一直在读《世界知识》,这次还投笔挑战清华—世界论坛上的某些观点。读之,令人欣喜,还感觉吹来一阵清风。  感到“欣喜”和“一阵清风”,倒不是评判他的观点对错,而是赞赏他简洁明快地与不同意见交锋,且是以他的“老一辈”与年轻者交锋。  清华—世界论坛开办以来,主持人阎学通以他蓬勃活跃的思维魅力和干练
期刊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巨人,对此,一些国家的一些人士颇为担心和顾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个威胁,于是乎,“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又有人断言,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中国经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这就是近来国外一些媒体炒做的“中国经济崩溃论”。那么,对于中国的崛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  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请教了一些专家
期刊
1G:移动手机第一代,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结止。其主要特征是采用模拟语音信号系统,又称为蜂窝移动电话。  2G:移动手机第二代,开始于90年代,大部分技术目前都在应用中,以GSM、TDMA等数字手机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数字语音解码。  3G:移动手机第三代,指手机向个性化、移动多媒体应用服务方向的发展。它具有多种功能,如:蜂窝电话、发送E-mail、传真、召开视讯会议等。  CD
期刊
联合国的秘书处都做些什么?    国际政府间组织设秘书处原是为会议服务的,例如举行会议的具体安排、发言和决议记录、文件准备、口译笔译,等等。因此,最初的国际组织秘书处机构简单,组成人员除秘书长外大多是“就地取材”。随着形势的发展、会员国的增多,秘书处的职能也不断扩大。今天的联合国秘书处就得跟踪分析全球和地区的政治、安全、裁军、经济和社会、环境、人权等领域的情势,组织安排维持和平行动与紧急救援,起草
期刊
特邀嘉宾:  金宜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灏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郅溥浩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  马晓霖新华社前驻加沙首席记者  关键语句:  ●阿拉伯人不是全都信仰伊斯兰教。  ●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民族独有的文化。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是伊斯兰教。  ●19世纪初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  ●石油衍生
期刊
二战以后,东亚地区的经济是在所谓“雁型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即日本领着走,后面跟着四小龙和东南亚,通过资本和技术传递的链条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从90年代开始,东亚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经济结构调整失败,经济发生了停滞;1997年,东亚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使得东亚地区原有的国际分工链条被打乱。原来期望日本转型以后,能够为东亚地区提供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恰恰相反,日本为东亚地区提
期刊
世界最近十年的发展表明,历史没有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并未一统天下,美国也无力建立新的全球帝国,这依然是一个众多力量交互作用的世界。在这样一幅多种力量共存的全球政治新图景中,依然存在着十分清楚的“等级”和“层次”划分,力量分布很不对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如何在世界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与国际利益的重大问题。笔者以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即如何运用好并且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世界的政治
期刊
17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汽车站发生两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5人死亡,约40人受伤,其中包括4名中国工人。此后,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又多次发生爆炸和枪击事件。  75万英国市政工人举行为期一天的罢工,造成学校关门、图书馆与游乐中心杜门谢客的尴尬局面。这是英20年来首次全国性罢工活动。瑞士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  19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全面下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390.23点,
期刊
对建立超国家机构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东盟和欧盟一体化模式的根本性区别。  当前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几乎遍及世界各洲,但是要论及活跃程度,只有东盟和欧盟最引人瞩目。欧盟是西方世界最成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是非西方世界发展中国家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欧盟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而东盟的组织机构则比较松散,对建立超国家机构持十分保守的态度。对于建立超国家机构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东盟和欧盟一体化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