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优势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51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纸、电视和网络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不尽相同,却各有侧重:在新闻材料的选择上,报纸的特点在于它可以对事件进行深度的反思和讨论;电视新闻的特点在于它图文并茂,文字稿简洁精练;网络的特点在于更加多元化。在新闻材料的建构上,报纸和电视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网络则倾向于民事视角,但三者在报道框架上却出现一致。与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在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中,网络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互动化等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报纸;电视;网络;突发事件;王立军事件
  在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各类突发事件的总量呈爆炸式增长,参与突发事件的总人数呈大幅增加的趋势。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应对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对各类突发事件中,我国不同新闻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新闻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定义突发事件,众说纷纭。学者赵振宇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提出:“突发事件,是指人们难以预测,或未能预测而突然发生的某种客观情况或事件。”[1]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钱小芊的观点是:“突发事件是有重大影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安全事故,重大的刑事案件,自然灾害,社会群体式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重大的涉华外交事件,比如中美撞机。在实际工作处理中,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案件,在社会上比较敏感的案件。”[2]虽然各界对突发事件的概念各持己见,但是在突发事件的特点方面却达成了两点共识:一、突然发生,不可预测;二、带有严重的社会影响性。
  在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突发事件所具有的新闻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及时性。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及时性,没有及时性,新闻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但突发事件报道对新闻及时性的要求更加严格。突发事件总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就会形成快速传播的结果,相关的新闻资料也就很难还原和收集。突发事件要求媒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以最快、最短的速度和时间,挖掘出事件本身应有的新闻价值,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如新闻报道常见的重大事件、各种事故、突发的自然灾害等,都要求最佳的时效性和报道的最佳选择、策划。
  (二)不稳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总是伴有较强烈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人与事之间的。例如,“王立军事件”发生后,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事件的发展走向;日本海啸之后我们更无法判断是不是还有次生灾害的发生,国内发生的抢购食盐就是灾后人群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不能持久,但能体现出复杂性,使得突发事件报道的不稳定性更加突出。
  (三)极大的影响力。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日本海啸之后,很多民众就担心灾害之后会引发核安全状况、环境污染、金融走向等一系列问题。当今社会已经连成一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都会上升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突发事件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二、传统媒体对“王立军事件”报道的分析
  2012年伊始,重庆市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出人意料地滞留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之后他被相关部门人员带走。在流言四起之际,国内对此事件的宣传也很耐人寻味,重庆官方率先在新浪微博上宣布,王立军因工作劳累不堪重负,正式接受休假式治疗。模棱两可的说法使人很难相信,但“休假式治疗”一词却迅速走红,成为政府含糊其词的代名词。三天后新华社通报称“有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紧接着央视的新闻频道也对此进行了通报。
  (一)报纸媒体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分析。报纸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先机。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闻的及时性使报纸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不能做到最快、最新、全面、互动,因此,事件一开始报纸就失去了受众在第一时间上的关注。“王立军事件”发生后,2012年2月6日網络媒体开始报道相关内容,而报纸直到2月9日才开始通过新华社对外报道,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报纸所受的限制性无疑严重影响了它的时效性。与电视、网络相比,报纸只能在对事件的报道深度上做文章,并且报纸与受众几乎是没有互动的。
  (二)电视媒体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分析。由于“王立军事件”的敏感性,电视媒体和报纸一样,从一开始就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了报道先机,不如网络媒体表现得全面、积极。与报纸媒体相比,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将事件发展实况以声画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受众,将新闻的真实性演绎到极致。
  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不如网络媒体自由,尤其是面对尚未定性的突发事件,电视媒体几乎无从着手报道。另外,由于电视限时限段播出的特点,导致它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必定不如网络媒体全面、完整。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要想制胜,就要有一批政治理论丰富、立场坚定、素养高的专业队伍,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通过不同方式正确引导舆论掌控大局的能力。
  三、网络媒体对“王立军事件”报道的优势
  从2012年2月6日开始,在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网站的微博24小时滚动更新,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3]不同文化层次的网民通过对“王立军事件”的关注,将政治高度娱乐化,从各个角度、每个细节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既有事态的最新发展和客观的分析,又有各种主观的推测。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不同,网络传播再次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   (一)信息多元化。微博的兴起,使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网络的感官刺激。网络信息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通过微博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虽然报纸可以通过开座谈会来展开讨论,电视也能提供访谈类节目供群众参与,但报纸和电视的这种参与形式是有限制性的,不能随时随地地畅所欲言。但网络不同,它提供的平台几乎可以使参与者的言论达到最大的自由化,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发布出去。2012年以来,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不断有爆炸性的新闻发生。如“表叔事件”“雷政富事件”,如果不是网络具有的独特优势,很难想象这些事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
  (二)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在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理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报纸和电视相比,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空间及阅读范围,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对内容的编排、对结构的组合等方式,使受众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新闻;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借助自身技术的优势,让受众参与其中,受众的所思所想可以随时反馈给传播者,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立体效果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从“王立军事件”来看,事件一开始,就注定了网络新闻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已经失去先机,除了丧失技术优势这一客观原因,传统媒体不能像网络媒体那样,及时满足信息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网络媒体通过信息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媒体多年不变的新闻传播方式,把新闻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
  (三)传播互动化。网络媒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优越性。而报纸、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处于极大的劣势,它们在双向互动传播方面不能像网络媒体一样及时、有效、平等、自由。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震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造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四、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传播模式的重构
  “王立军事件”所带来的信息采集、传播、聚合、论证等,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模式,并在不断突破既有的言论限度。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使受众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媒体相比,受众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不但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体现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和电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无形中会形成信息的荒漠和死角,信息的不公开或延迟公开、不透明会使整个社会流言四起。而网络媒体综合了各个角度的观点、大量的线索,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事件。由此可见,“王立军事件”传播的报道模式,是中国传播实践中一個伟大的进步,官方默许民众对政治事件的围观和评论,用民众分散的智慧,完成一件敏感事件的碎片拼图,促进了舆情风向和公众意识等。
  显然,“王立军事件”是新媒体崛起与扩张以来,传统的阅读方式与传播得到了解构和重建的表现。我们来分解一下整个事件的传播步骤:人际传播——隐喻式网络流言——微博现场报道——传统媒体跟进、扩散,对事件进行深度整合与传播——重庆官方回应——美国国务院问答——新华社通报——事情得到解决。在“王立军事件”传播的整个过程中,网络媒体首先做出反应,占尽了新闻及时性的先机,进而传统媒体跟进,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以其固有的权威性将事件无限扩散传播,最终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全新的传播方式完全颠覆了突发事件传播的模式,传统纸媒、电视媒体虽未完全缺席,但已大大失去了报道先机。
  参考文献:
  [1]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德杰.论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完善——以突发事件的处置为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10.
  [3]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发言摘要[J].国际新闻界,2000(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时代,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舆论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为例,从内容、采访、文风三个方面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启示传统电视媒体应深入持久地开展“走转改”,使“走基层”报道常态化,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基层;舆论引导  信息时代,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
期刊
【摘要】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始于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历经模仿、借鉴、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如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电视文化产品之一。不同于一般文化产品的基本程式,《鲁豫有约》作为中国目前最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讲故事”有着独特的生产制作方式与特点:配方式生产方式与作者性生产方式的统一;具有独特风格的“讲故事”表现方式。  【关键词】生产制作方式;产品特点;电视谈话类节目;
期刊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最怕出现“片面性”报道。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片面性”在新闻报道中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看这种“片面性”属于什么性质的片面性。对于立场正确的新闻报道,只要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就应当给予足够的宽容。中国红十字会“污名化”倾向不能仅仅归罪于媒介“一边倒”的报道。有必要结合当前红十字会的“污名化”事件,对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及红十字会“污名”管理加以探析。  【关键词】新
期刊
【摘要】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应当选择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相一致、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吻合的事实。报道者既要摈弃客观主义倾向,又要摈弃主观主义倾向,把握好、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报道中准确地进行客观描述,正确地表达主观倾向,确保新闻的事实真实,力求新闻的本质真实。  【关键词】新闻;事实;选择;本质真实;客观主义倾向;主观主义倾向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如何,由其选择并反映的事实的性质所决定  新闻的
期刊
【摘要】影响力既来自媒体日常报道的品牌建设,更需要依托重大主题报道给予集中展示。重大主题命题的选择,既要有“重量”,还要接地气有锐点,并能够切中公共神经进而设置话题议程。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实现“领跑”而不是“跟跑”,直接检验着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选准命题;专业演绎;求实求是;攻坚文化  影响力是衡量媒体价值的重要标准,影响力既来自媒体日常报道的品牌建设,更需要依托重大主题
期刊
【摘要】通过对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和2013年“4·20”四川雅安7.0级地震、“7·22”甘肃定西6.6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微博发布进行数量统计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传播在发布时段、衰减速率、地域差别、参与程度和发布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突发自然灾害;微博传播;特征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发,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一定区域
期刊
【摘要】纵观央视的新闻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的《东方时空》到今天的“走转改”,20年间出现了语态变化的三个节点,每一次都是面向电视新闻本质的探索。2012年,以《新闻联播》为代表,一方面取材基层、表达生动、贴近人心的主题报道,将镜头对准了基层大地的百姓人家,人本和真实成为央视新闻的本质诉求;另一方面在直播报道中,突发事件的及时抵达,跨国事件的人文关注,常态事件的手法创新,凸显出电视新闻的本质优势
期刊
【摘要】新闻伦理是新闻道德问题的核心。审视和讨论新闻伦理不可能脱离新闻职业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新闻从业者对这种“职业伦理”的建构过程,本文试图将关注的目光从个人转移到新闻职业的历史,以及新闻职业与社会其他部分互动的过程,以此为起点,重新审视当下的新闻伦理问题。文章认为,新媒体及“公民记者”的出现动摇了传统新闻伦理的核心理念,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反向趋势带来新闻伦理在“名”“实”上的背离和扭曲。当下中国
期刊
【摘要】本文以1983年至2011年《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的1077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了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变迁以及主流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媒体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再现与构建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形象模式化倾向。  【关键词】主流媒体;农民工;媒介形象  “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在1983年提出来的,随后这一称谓被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农
期刊
【摘要】文化价值观变迁是社会深层结构变迁的重要表现。通过对558例来自上海、山东的民众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发现:接触电视、广播越频繁的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支持度越高,相反,接触互联网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支持度越低。值得注意的是,接触互联网越少的人文化价值观开放度反而高,其他媒介接触对文化价值观开放度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地域、学历和收入等人口学因素也对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媒介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