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儿童,追寻语文课堂的真学习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唤醒旧知;触摸文字;阅读链接;儿童本位
  《好的故事》是统编语文教材六上第八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由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黑暗的统治下,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鲁迅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学生而言,文章的时代背景是遥远的,全文运用象征手法描绘文学意象是难理解的,作者所寄托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陌生的。如何让儿童与鲁迅对话,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呢?在教学设计中,笔者贴近儿童的学习历程,以“触摸”为引,逐渐打开文本,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读懂《好的故事》。
  一、唤醒旧知,触摸鲁迅
  六年级学生对于鲁迅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学习过的一篇文章《早》和他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上,知道鲁迅是一个“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的人。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了解,以旧知唤起学习的热情,消除隔阂,让鲁迅变得亲切起来。
  接着,教师出示第八单元导读中对鲁迅的一段介绍。请学生读一读,说说通过这段文字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了解。学生立刻对“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的“革命家”产生疑问:“为什么称他为革命家?用什么革命?同谁革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走近了鲁迅,并带着好奇心走进文本。
  二、走进文本,触摸文字
  《好的故事》中的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但由于文章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始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有很多不同,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起来晦涩难懂。教学中,用心、用情、用力地朗读必不可少。
  1. 连跳带猜读,找感觉。
  本文课后第一题,就告诉了学生“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可见,连跳带猜读,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当学生读到“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会感觉语句不通。当读到“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会觉得读不懂。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读不通没关系,跳过去,有点感觉就行。当学生读到“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时,让学生猜一猜“乌桕”是什么意思。根据词串罗列的原则,学生依据“新禾,野花”,猜测出乌桕是一种植物,教师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乌桕是南方常见的落叶乔木。当读到“茅屋,塔,伽蓝”时,再让学生猜一猜“伽蓝”是什么意思。果然,学生举一反三,知道了伽蓝是一种建筑,老师再补充,伽蓝是佛家用语,是寺庙的意思。
  在这样的连跳带猜阅读中,教师帮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由最初的读不懂,慢慢找到了感觉,品到了鲁迅文章的滋味。
  2. 词句细细读,寻真情。
  《好的故事》一文中有很多词语生涩、拗口,很多语段白话中夹杂着文言、方言,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因此,在连跳带猜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加拼音的词语:膝髁、参差、泼剌、奔迸、皱蹙、投掷、坠地、虹霓色,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攻破词语难关。接下来,又出示了两个难懂的长句子:(1)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2)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教师带着学生反复细品这些句子,鲁迅笔下那“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便一一呈现出来。原来“好的故事”不是故事,而是家乡的景色。那“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真情,学生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
  3. 图文结合读,悟意象。
  《好的故事》是散文诗,语言隽永,意境唯美。故事开始就奠定了明快的感情基调,“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书上的长幅插图,前半幅用幽暗的笔触勾勒出朦胧的水中倒影,有树,有山,有塔,恰如其分地带读者进入了“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的意境。后半幅插图,颜色明快起来:荡漾的水面下,是龟裂的河床,摇荡的小船,小船的四周还有禾苗、鸡、妇女。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再来读一读“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其中的意象逐渐由朦胧走向生动,由陌生走向熟悉。
  4. 对比补充读,探风格。
  《好的故事》以梦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超现实的想象,在学生触摸了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之后,我还带着学生继续寻访梦境,探寻鲁迅的语言风格。
  片段一:对比读
  师:鲁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景物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出示改动后的文字):两岸边的花黄色的乌桕,郁郁葱葱的新禾,随风摇曳的野花,四处闲晃的鸡,吠叫个不停的狗,日光下的丛树和枯树,远处的茅屋,尖尖的塔,静谧的伽蓝,身边的农夫和村妇,美丽的村女,日光下晒着的衣裳,行走着的和尚,挂着的蓑笠,晴朗的天,悠悠的云,挺拔的竹……
  生1:鲁迅先生是直接把一连串的景物罗列出来了。
  生2:鲁迅先生笔下的景物是跳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再读,讨论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一段景物描写非常富有画面感,符合梦境的缥缈、虚幻的特点,也初步了解到了鲁迅先生语言风格的简洁、犀利。
  师:根据课文内容能试着填出来吗?
  生1:村女织入新禾中。
  生2:新禾织入野花中。
  生3:野花织入伽蓝中。
  生4:伽蓝织入茅屋中。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品析到了美丽、幽雅的梦境,顶真手法的有趣,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学生学习鲁迅文章的热情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三、阅读链接,触摸意蕴
  同学们,鲁迅仅仅是在追回“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吗?他还在追什么?通过追问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旨。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单凭一篇文章,不可能完全了解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要借助鲁迅的其他作品,或他人的评论去理解。本课后面链接了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开头和结尾出现的“昏沉的夜”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渴望光明、美好的生活。鲁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家乡的美景和记忆,更是美好的事物以及美好的未来。
  课文学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法言说的痛苦,作者正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梦境来诠释的。虽然美好的梦境会被冷酷的现实撕得粉碎,但鲁迅仍在执着追求。“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有限的语言背后是无限的深层意蕴,鲁迅虽失望但不绝望,他积极进取,用文字做斗争,他是一名真正的勇士。这种感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认识鲁迅、欣赏鲁迅的一种升华。
  四、课堂让位,触摸儿童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应依据儿童的本能,以儿童为中心来展开。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教师应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课上有儿童。课堂上,教师应学会引导和让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正如这一节课,教师没有过多的分析文中某个词的作用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而是带着学生在鲁迅的文字里来回穿梭。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期待再次读到“鲁迅”。
  孔子有言“君子不器”。作为教师,要贴近儿童的需要去设计教学,与儿童一起徜徉在语文的诗意天地中,去追寻语文课堂的真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和护身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教育。其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条件。因此培育核心素养亟须改革和创新当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班级教育;话语系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25-02  【作者简介】陈镇虎,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上海,200001)副会长,
结合“单元整体教学”这样的主题,我区开展了一次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以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 MoreExercise的单元各板块教学为例。共同研讨了牛津小学英语单元各板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我们围绕单元的话题,明确各板块间的关系,整体规划开发各板块的教学资源,借助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掌握——运用。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全面达成目标    关注学生
《情书》导演:岩井俊二  白雪纷飞的季节,不便有纯情洁的情感在悄然生长,还有许多对生命的体悟在刹那间被照得晶莹剔透。本月推荐的电影《情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起源,女主人公渡边博子无法忘怀自己的情感,向已逝的情人藤井树寄了封情书,内容很简单:“你好吗?我很好!”谁料这封信居然机缘巧合她落在一个也叫藤井树的女孩手里,更巧的是,她和博子长得竟宛如双生儿。故事渐渐展开,我们终于明白在中
【摘要】为探讨初中生国际化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10275名初中生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苏州市初中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处于较好水平,在不同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出国经历等个人因素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学生所处的支持性环境、国际化课程或活动的参与度均与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国际化素养;国际理解;初中生  【中圖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
主持人语  199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实行校长职级制,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制定校长任职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继上海市后,北京市西
【摘 要】阅读是成长最好的方式,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是首届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学校追求注重精神成长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引导师生阅读,倡导家长参与,从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给予适切的阅读指导,开展适度的阅读活动入手,不断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力求以课程的形式让阅读落地生根,以此促进学生增强阅读意识,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润泽生命。  【关键词】阅读氛围;阅读指导;阅读活动  【中图分
浙大加入自主招生“联考”队伍  2010年,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招生部门共同举行了自主选拔合作测试,被称为“五校联考”。从明年起,浙大也将加入这个队伍,“五校联考”将变成“六校联考”。  据了解,从明年开始,通用测试正式定名为“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由高校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执行;AAA测试成绩将在六校内互相承认。各高校自己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运算能力”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理解运算的算理,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对于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总复习教学,需要通过对运算律、性质的“聚合”及在解决问题中“发散”运用,深入挖掘运算律、运算性质的本质特征及其相通之处,提升学生的核心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聚合;发散;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儿童的言语表达应是自然生命常态中的活力体验,然而现实中的儿童却常常遭遇抑制性的表达困境。充满游戏精神的活动有助于重塑儿童的学习方式,敞开全息学习环境,使个体沉浸于认知学习与思维建构的愉悦体验中,实现从游戏感到学习感的“对接”,从而促使儿童提升表达能力,享受表达过程,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游戏感;学习感;游戏精神;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 要】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微信企業号在学校管理、形象宣传、品牌建设等诸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微信企业号管理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无法可循”的现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微信公众号分析了学校微信企业号管理的内容、实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  【关键词】微信号;管理;内容;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