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容易陷入就业心理困境。本文从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误区入手分析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表现,并从社会母系统(外因)和就业心理子系统(内因)两个层面探究其就业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外语;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社会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令人堪忧。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外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近千所,语种达50多个,毕业生供需呈供大于求局面。而外语专业中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约1:10),有的语种甚至没有男生就读。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倾向聘用男生,使得女生在竞争原本稀缺的外语就业岗位中处于劣势,因此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易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一、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表现
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阶段,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心理极易产生波动,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业压力
(1)求职竞争的压力。个人前途与求职竞争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造成较大影响,成为她们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且明显大于男生。
(2)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因外语专业带来的优越感,毕业生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工作,将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定为自己的起步标准,就业心理预期很高。当现实与理想偏差较大时,就会对其就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多数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缺乏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指导,导致无法学到有价值的就业政策法规知识和求职技巧,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
(4)专业供需矛盾的压力。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而言,语种不同,社会需求不同,专业供需矛盾也不同。再加上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改革,大量国内、国际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外语人才流动,也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女性毕业生造成压力、形成挑战。
(5)综合素质的压力。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高,不仅需要外语类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一来,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较之男生将面临更大的综合素质压力,也会影响其求职过程。
2.就业心理误区
(1)从众心理。部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择业时易受社会舆论左右,不考虑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盲目追求热门地区和行业,更看重大城市的外资、三资等大型企业,对中等城市的私营中小企业不感兴趣。
(2)攀比心理。有些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虚荣心强,常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忽视个人兴趣爱好,不考虑求职岗位是否能学以致用、获得发展,而是盲目攀比,优先考虑与自己能力相当同学所选的职业。
(3)自卑心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易产生恐惧成功的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她们有的缺乏自信,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错失就业机会;有的在面试失败后,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与男生竞争的勇气。
(4)挫折心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自我调节能力欠佳。求职时她们害怕失败,希望一步到位,顺利就业;一旦受挫,就会产生挫折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
(5)依赖心理。受传统思想影响,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中有部分人仍存在较浓的弱者意识,进取精神、独立拼搏意识缺失,对他人过分依赖,求职中没有主动性,消极等待用人单位招聘,甚至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社会关系安置工作。
(6)专业对口观念。因外语专业属于工具技术型专业,外语类毕业生尤其是个别女生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增加了就业难度。她们对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漠不关心,对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不予考虑,导致与大量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归因
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心理困境,既受就业外部环境影响,又与学生自身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母系统——就业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1)就业形势的影响。外语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人数短期内增长迅速,就业岗位增幅有限,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之双向选择过程中存在凭关系择业现象,严重干扰“优生优荐、优选、优录”原则的实施,加重大学生特别是女性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压力,极易使其产生就业心理困境。
(2)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驱使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在求职过程中更强调个人经济收益、就业地域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形成就业矛盾心理和不良心态。
(3)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女大学生就业弱势尚不明显,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自负盈亏,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用人选择上,女性毕业生受生理、婚姻、家庭责任等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难以与男性竞争,久而久之造成就业心理困境。
(4)高校扩招的影响。十余年的高校快速扩招,使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外语专业大学生也从以前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由从前被用人单位追逐争抢,变为如今主动推介自己,女大学生则需加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就业心理。
(5)家庭因素的影响。体现在父母的期望、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对子女的职业定位、关注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有些父母希望女儿找到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多、无风险又稳定的工作,但现实总与期望相差甚远,使她们无形中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自卑、挫折心理;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帮她们安排工作,反而使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经济状况一般尤其是贫困家庭会使孩子产生就业负面心理,盲目追求工资待遇,忽视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求职定位,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2.就业心理子系统——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分析
(1)认知心理维度。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个人、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了解和判断构成了她们的认知心理。一方面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定位、就业期望值均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和社会需要,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认知不准确:部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不能确切评价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求职时理想脱离现实,有时甚至不顾实际情况,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会使她们出现决策犹豫心理,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2)情绪心理维度。有些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目标定位缺乏理性思考,仅以自己的情感和感觉为导向,形成情绪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时因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不同,可能对周围任何人或事物产生不满,形成不满情绪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求职竞争、复杂的社会环境令毕业生深感不安和忧虑,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个人理想、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心理,失去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3)社会心理维度。与其他专业女生相比,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是追求热门的心理更强烈。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多借鉴国内外流行的社会文化准则,习惯把社会时尚作为自己的选择,更加追求热门职业,忽视个体差异和创造性。二是攀比的心理更明显,认为学外语就意味着作白领、当金领,不屑到基层工作,不愿从普通岗位做起。
综上,外语专业女大学生面临着由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误区构成的心理困境,这既有来自就业外部环境的社会母系统影响,又有源于大学生自身内在子系统的作用。及时疏通、改善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她们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9),633.
[2]周文军.论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与调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
[3]季显军、韩忠全、范胜举.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5).
作者简介:
李哲(1981~),女,河北唐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俄语教学、学生就业研究。
关键词:外语;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社会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令人堪忧。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外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近千所,语种达50多个,毕业生供需呈供大于求局面。而外语专业中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约1:10),有的语种甚至没有男生就读。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倾向聘用男生,使得女生在竞争原本稀缺的外语就业岗位中处于劣势,因此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易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一、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表现
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阶段,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心理极易产生波动,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业压力
(1)求职竞争的压力。个人前途与求职竞争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造成较大影响,成为她们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且明显大于男生。
(2)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因外语专业带来的优越感,毕业生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工作,将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定为自己的起步标准,就业心理预期很高。当现实与理想偏差较大时,就会对其就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多数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缺乏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指导,导致无法学到有价值的就业政策法规知识和求职技巧,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
(4)专业供需矛盾的压力。对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而言,语种不同,社会需求不同,专业供需矛盾也不同。再加上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改革,大量国内、国际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外语人才流动,也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女性毕业生造成压力、形成挑战。
(5)综合素质的压力。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高,不仅需要外语类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一来,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较之男生将面临更大的综合素质压力,也会影响其求职过程。
2.就业心理误区
(1)从众心理。部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择业时易受社会舆论左右,不考虑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盲目追求热门地区和行业,更看重大城市的外资、三资等大型企业,对中等城市的私营中小企业不感兴趣。
(2)攀比心理。有些外语专业女大学生虚荣心强,常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忽视个人兴趣爱好,不考虑求职岗位是否能学以致用、获得发展,而是盲目攀比,优先考虑与自己能力相当同学所选的职业。
(3)自卑心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易产生恐惧成功的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她们有的缺乏自信,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错失就业机会;有的在面试失败后,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与男生竞争的勇气。
(4)挫折心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自我调节能力欠佳。求职时她们害怕失败,希望一步到位,顺利就业;一旦受挫,就会产生挫折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
(5)依赖心理。受传统思想影响,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中有部分人仍存在较浓的弱者意识,进取精神、独立拼搏意识缺失,对他人过分依赖,求职中没有主动性,消极等待用人单位招聘,甚至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社会关系安置工作。
(6)专业对口观念。因外语专业属于工具技术型专业,外语类毕业生尤其是个别女生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增加了就业难度。她们对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漠不关心,对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不予考虑,导致与大量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归因
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心理困境,既受就业外部环境影响,又与学生自身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母系统——就业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1)就业形势的影响。外语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人数短期内增长迅速,就业岗位增幅有限,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之双向选择过程中存在凭关系择业现象,严重干扰“优生优荐、优选、优录”原则的实施,加重大学生特别是女性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压力,极易使其产生就业心理困境。
(2)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驱使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在求职过程中更强调个人经济收益、就业地域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形成就业矛盾心理和不良心态。
(3)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女大学生就业弱势尚不明显,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自负盈亏,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用人选择上,女性毕业生受生理、婚姻、家庭责任等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难以与男性竞争,久而久之造成就业心理困境。
(4)高校扩招的影响。十余年的高校快速扩招,使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外语专业大学生也从以前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由从前被用人单位追逐争抢,变为如今主动推介自己,女大学生则需加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就业心理。
(5)家庭因素的影响。体现在父母的期望、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对子女的职业定位、关注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有些父母希望女儿找到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多、无风险又稳定的工作,但现实总与期望相差甚远,使她们无形中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自卑、挫折心理;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帮她们安排工作,反而使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经济状况一般尤其是贫困家庭会使孩子产生就业负面心理,盲目追求工资待遇,忽视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求职定位,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2.就业心理子系统——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分析
(1)认知心理维度。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个人、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了解和判断构成了她们的认知心理。一方面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定位、就业期望值均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和社会需要,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认知不准确:部分外语专业女大学生不能确切评价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求职时理想脱离现实,有时甚至不顾实际情况,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会使她们出现决策犹豫心理,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2)情绪心理维度。有些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目标定位缺乏理性思考,仅以自己的情感和感觉为导向,形成情绪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时因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不同,可能对周围任何人或事物产生不满,形成不满情绪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求职竞争、复杂的社会环境令毕业生深感不安和忧虑,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个人理想、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心理,失去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3)社会心理维度。与其他专业女生相比,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是追求热门的心理更强烈。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更多借鉴国内外流行的社会文化准则,习惯把社会时尚作为自己的选择,更加追求热门职业,忽视个体差异和创造性。二是攀比的心理更明显,认为学外语就意味着作白领、当金领,不屑到基层工作,不愿从普通岗位做起。
综上,外语专业女大学生面临着由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误区构成的心理困境,这既有来自就业外部环境的社会母系统影响,又有源于大学生自身内在子系统的作用。及时疏通、改善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她们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9),633.
[2]周文军.论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与调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
[3]季显军、韩忠全、范胜举.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5).
作者简介:
李哲(1981~),女,河北唐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俄语教学、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