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母亲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在医院处于昏睡状态的爸爸突然异常清晰地吐出四个字:‘准备出发!’过了一会又坚定地说,‘出发!’然后就离開了我们。”
  这是亦邻写在《我还记得》里的一段话。她是插画师,并非专业作家,却因多年来与姐姐和妹妹一起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并将日常照护点滴,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了这本不仅充满亲情与爱,还具有一定照护知识的小书。
  “出发”两个字,是她军人出身的父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语言,却也仿佛成为母亲生命旅程里的黑色预言。
  我曾阅读过美国著名精神病学、人类学学者凯博文教授撰写的《照护》,那是关于他如何边工作边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书。在照护的过程中,凯博文深刻地认识到:病患照护这门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照护要从自我开始,再到去照顾别人,最终达到互相照护的社会环境。其实,照护的根本还是爱。亲人之间、陌生人之间,若没有爱,一切都是枉然。
  依据凯博文的观点,虽然亦邻的母亲不幸患病,但她幸运地拥有一个有爱的家庭。在女儿们眼中,父亲在世时,对母亲爱护有加,夫妻相处几十年,同度忧患,感情笃深。因此,她们迅速地意识到,母亲对病中父亲的冷漠态度极为反常。然而,母亲从前是个手脚勤快、吃苦耐劳、性格开朗、聪明知礼的人,女儿们唤她“超人妈妈”。
  可想而知,面对认知障碍症越来越严重的母亲,三姐妹是何等心酸。母亲,真的越活越小,越活越无知,越活越不管不顾地做事。为了延缓脑萎缩的进程,女儿们让母亲拿起了画笔。母亲画的都是她内心的久远记忆,她画外公外婆,甚至还写下了外婆教过的湖南童谣,“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这首童谣,湖南女画家蔡皋也画过。母亲作画的水平当然与蔡皋差之千万里,但画面与童谣之间蕴藏的人世思念之情,却不失毫厘。从这位母亲身上,我们几乎看见一场人生悲喜剧正在上演。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生是什么?是孤独的来去,还是无知的轮回?
  亦邻在书中写道,母亲沉默不语时,只要一个问题就能撬开金口,问她一生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母亲说:“就是生了你们三个女儿!”与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我们面前就有一位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她的烦恼、忧虑、疾病,只能通过爱来努力消弭。我们知道,她永远无法被治愈。然而,这正是照护的真谛——以爱的名义,永不放弃。
  尽管三姐妹内心笃定,但照护的难度仍旧难以想象。经过多方咨询,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姐姐负责母亲的日常起居及身体活动;亦邻与母亲一起画画;小妹妹是舞蹈演员,就利用舞蹈的多种肢体动作设计游戏,跟母亲一起玩,力争让母亲跟着旋律和节奏动起来。亦邻将这些照护的情景都画了下来。母亲如小孩子般的举手投足,令人忍俊不禁。
  在母亲身上,亦邻懂得了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照护这件事,只有爱是不够的,建立责任感才是关键。在照护过程中,三姐妹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并在困境中逐渐调节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与人生。
  其实,照护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照护老人就是照护我们自己”,亦邻的这句话说出了照护人的心声。
  编辑 吴元梓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看书的人可以随心评价历史,而历史却在阴影里向人冷笑。“太阳底下无新事”是一句深长的喟叹。  蜡梅花开的时候,在最强的阳光下影子也淡得很,人人来赏,赏完了还要舞文弄墨给自己留念,一树浓绿的梅叶有谁注意?笑拈梅枝嗅的尼姑,究竟是悟到了春意,还是发觉了自己的痴妄。她的笑里有阴影。  我一直奇怪,晒太阳是为了寻求温暖,那么这个晒字为什么用“西”作偏旁?西下的阳光肯定是越晒越凉。也许,越来越少的温暖让人感到
期刊
我生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我在农村长大,见过牛耕人拉、肩挑人抬的生产方式,也经历过用野菜、树叶充饥的困难时期。  5岁时,父亲上河工省下几个玉米卷子带回来,祖父切成片,用提篮悬挂梁上,我呆坐梁下,盼望着祖父拿些给我吃。祖父每天只给我拿两三片吃,那滋味胜过一切美味。那时吃油少得可怜,做菜时只用油撇子舀上一撇子,现在想想即使十撇子最多也就一两油,一大锅菜连个油花也看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初,四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同在国立清华大学学习,由于共同的文学爱好走到了一起,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新星,时称“清华四剑客”。“四剑客”中的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都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北大中文系求学时,有幸在“四剑客”中除李长之外其他三位先生门下奔走。吴组缃、林庚两位先生都是中文系教授,老当益壮,自然时常在课堂上耳提面命;而季羡林先生长期执教于东语系,我虽在公开场合
期刊
刘毓璜(中)与学生合影  文史笔记多记轶闻,属野史,总为读史者所忽略,然而其中不无有价值的记录。以下为南京大学历史系一些名师的往事钩沉,其内容不免失之琐屑,但作为趣史,亦或可读。蔡东藩曰:“窃谓稗官小说,亦史之支流馀裔,得与述古者并列。”诚哉斯言,稗官野史,亦有其镜鉴意义欤!伍贻业  伍贻业先生,回族人,其经名伊布拉欣。他是南京大学1958届毕业生,有才,志向大,早在上大学期间就有写一部独具特色的
期刊
全晋会馆  倘若赋水土以性格,苏州城大抵是悠扬婉丽的。坐落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包括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或许正是这种气场的溯源和钩沉。1986年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之际,苏州戏曲博物馆落成,与“传统戏”惺惺相惜。昆曲声有形  昆曲元素是苏州戏曲博物馆里的重头戏。作为汉族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从元朝末年“昆山腔”到明朝以后的“百戏之祖”,从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曲目的创新传
期刊
一  西江千户苗寨在黔东南,白水河穿过村庄流经两岸的稻田。早起能看到晨雾笼罩着高高低低的梯田,吊脚樓依山势而建,山腰处保留了不少百年前的老屋。  苗寨的窄路沿着坡地起伏,偶尔看见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拿着竹竿从蜿蜒的小路上下来,或是遇见背着竹篓的老人,装了一篮子细长的草用来喂猪。山上有泉眼,泉水从坡口处灌下,水势很大,摸一下冰凉透骨。苗族人造梯田要先根据水流的方向,考虑到灌溉,一般在水源下方开田。开田
期刊
高田坑村小巷  秋日,天高云淡,我和几位摄友相约赴浙江省开化县高田坑村拍摄星辰,因为那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星空古村落”。  开化多山,村庄多半在山脚下、溪水边,高田坑村却坐落在海拔近700米的山上,真可谓村如其名。车到台回山的三岔路口,需换乘中巴。窄窄的盘山公路翻山越岭,蜿蜒而上。愈往山的深处走,愈感古朴幽静、远离尘嚣。  这山路足有3公里多。至村口,映入眼帘的是“高田古民居”字样,一旁是一幢木质结
期刊
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开了一家小纸厂,几年里一直经营得不错。一次父亲去外地送纸,结果遭遇连绵的阴雨,纸全淋湿了。那次赔了很多钱,小纸厂倒闭了。母亲因为着急上火,一病不起。  家庭陷入窘迫困顿之境,我每天迈进家门就感觉愁云惨淡。母亲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哎,这日子怎么过下去!”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炉火上熬好的药端给母亲说:“熬过去!就像这药一样,熬着熬着就熬出药香了,你喝下去病就好了。”母亲依旧叹气:
期刊
路途中,匆匆又读了一遍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鄙视》。题材很平淡,都是凡俗之人的日常生活,但每一笔都很犀利,专戳人心中最痛的幽谧之处。这本长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作家的爱情困境,深层却是现代男性无处不在的两难。两难犹如一道大裂谷,人生不可控制地飞速坠落。坠落中,让他万般焦虑的只有一个问题:妻子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在传统中,这似乎是女性对男性绵绵不绝的追问,而在《鄙视》中,位置已经颠倒过来。这本小说写于20世
期刊
近读江南才女阿岚阿岚的《静水深流》,感悟颇深。  且举其一,说说《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过生活》一文。该文篇名有些拗口,然而可以理解的是:人生在世,不过求一“生”字。往往好好的一个地方,不知道为什么,弄来弄去,结果给弄得生趣索然。因此,阿岚阿岚发现了一处生意盎然之地,作文记之,并在题目中为其生意、为其活气一而再、再而三地呐喊了。  这个地方叫西塘,一看地名就觉得是个水气十足的地方:“河岸上有只燃着木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