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汤浅光朝提出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一些学者依此提出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在美国的结论。文章以诺贝尔奖、世界一流大学数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世界留学生流向比重和科技论文引用频次为指标,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今在美国的依据,通过与中国的比较探讨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教育指标
作者简介:孙建民(1985-),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葛柄含(1984-),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166-02
根据汤浅光朝提出的“汤浅定律”,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1540-1630)开始,经英国(1660-1760)、法国(1780-1840)、德国(1840-1920)至美国(1920-),经历了四次转移,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与转移周期均为80年左右。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世界各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美国,继承了德国大学的研究传统而又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培养人才职能和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发展到服务社会职能。许多学者都认为美国现在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但是有什么指标可以证明美国是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呢?笔者选取了几个教育指标,探讨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以明确差距。
一、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五项指标分析
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已经经历了快一个世纪,按照规律,平均每80年左右,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会转移一次,许多学者都认为下一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会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但是笔者认为,下一个高等教育中心依然是美国,美国的霸主地位短期之内难以撼动。笔者从以下几个教育指标来分析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必然性。
1.基于诺贝尔奖的统计分析
诺贝尔奖被世界公认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笔者搜集了截止到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奖得主的国籍的资料以及从1969年开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资料,见表1。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奖和经济科学奖被授予了543次。其中没有授予诺贝尔奖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817名获得者和23个组织被授予1901年和2010年之间的诺贝尔奖。共有940人次来自59个国家获得这个奖项。其中,67人次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注:资料均来源于诺贝尔基金的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获奖者的国籍以他获奖时的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不重复计算。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诺贝尔奖诞生之日1901年起,截止到2010年,百年间世界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奖、经济奖得主以美国为最多,共320人次,占世界940人次的34.043%,其次为英国和德国。排名前5个国家的人次数共占世界比例的66.382%。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是20世纪世界的科技中心,也是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而且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界顶尖科研力量依然向欧美倾斜,这些国家无疑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美国的学术氛围和科技条件都是举目共睹的,热爱和专注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经济的发达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必不可少的条件。
2.基于世界一流大学数目的统计分析
一个国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教育科研水平。本部分通过计算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来分析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过程。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在1929年之前只有2所世界一流大学,位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但是在1929~1948年,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数目就上升到14所。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就已经领导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到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0),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有8所大学进入世界前十名。哈佛大学连续八年位列全球第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美国54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在2010年的排名中,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十名和第二十四名。世界一流大学前100强美国占了一半以上,无不说明美国的教育质量全球领先,其他国家要想超越较难。这再次证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如今在美国。
3.基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统计分析
本部分选用OECD组织中的国家来做对比,表3中显示了作为教育投资,各国在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对于教育机构的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它包括直接和间接资助的教育机构,资金来源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花费占总体GDP的6.2%投资于教育机构。
注:资料来源于OECD年度报告《教育一瞥2010》第208页。各国投资于教育机构的支出在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占各国GDP比重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1995年投入教育的资金占GDP的6.5%,2000年是接近于7.0%,而在2007年更是超出了7.5%,美国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一年比一年多,从而为其成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199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32%,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8%。2007年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11%。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32%。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从数据中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投入跟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美国在2007年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值就是中国的两倍。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大投入力度,4%的比重是远远不够的。
4.世界留学生流向比例的数据分析
留学生吸引指标体现一个教育强国的实力,因为只有最优秀的学校、最优秀的学科和教师才能吸引世界的人才流动。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平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平列为世界第一位,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8年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8.7%流向了美国,为OECD组织中最高,其次为英国(10.0%)、德国(7.3%)、法国(7.3%)。欧洲的发达国家依然是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但是美国可谓是一枝独秀。一个国家吸引留学生的多少,不仅为本国的教育财政增添一项来源收入,还代表着这个国家在教育资源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大学吸引着各国留学生的目光,而在图1中流向中国的世界留学生只占总数的1.5%。同美国有巨大的差距。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的教育质量还难以吸引世界留学生的目光,我们在今后大学建设中应该重点加强教学质量,重点打造我国大学知名品牌,从而在世界的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5.基于科技论文被引用频数的统计分析
一个国家科技论文被引用频数越高,这个国家的科研力量也就越有公信力,笔者选取了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统计的论文引用频次数据来分析近十年来世界各国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
注:根据http://thomsonreuters.com/资料整理而成
表4是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统计的近十年论文发表方面的国家和地区排名,统计时间段为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31日。每篇论文的所有作者均在本国进行科学研究。指标包括论文总数、总引用次数和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三个单项指标。从十年间各国(地区)发表的论文总数看,美国、日本、德国、英格兰、中国占据榜单前五位。其中,美国在过去10年共发表SCI论文297.4万篇,是日本论文总数的3倍多,中国10年发表了65万篇SCI论文,排名第五。比较各国(地区)论文的总引用次数,前四位仍旧是美、德、英(英格兰)、日,中国被引用论文总数排名第九,若以论文的影响力(即单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判各国(地区)科研实力,瑞士以每篇论文被引15.73次/篇的高引用率,成为第一,美国以15.02次/篇的引用率屈居亚军,中国论文平均引用次数为5.24次/篇,引用频次仅为瑞士的1/3。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单篇论文引用频次分别为9.64和6.38。美国在各项指标中都居前列,一个国家科学论文的影响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国的整体科研水平,中国距离科研强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有关启示
综合以上各表,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在美国。虽然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奇迹。从1894年起,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被它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其发达的教育为其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在美国,如果按照汤浅定律世界科技中心每80年就要转移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从以上表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短期内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不会再转移,依然是美国,但是世界未来会出现多个仅次于美国的高等教育次中心,世界教育强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这无疑是世界经济多极化在教育上的延续。教育体制的稳定、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兼收并蓄地吸收人才、实用主义的教学传统以及竞争与创新等都是美国教育发达的原因。
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我们知道,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很大,同时也证明了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短时间内没有国家能撼动其霸主地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最多,美国的大学排名也居世界前列,同样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国际吸引力也排在世界前列。一个国家教育的强大有着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国家应该对大学和一些重要的尖端科研领域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一些大学和学科,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加强竞争机制,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竞争,学者在作研究的时候应该注重质量和创新,取得国际上的认可。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力量才能渐渐壮大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相对于走在世界高等教育前端的美国,我们尚有很大差距,但是,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努力发展正在逐年缩小。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腾飞于改革开放时期,其历史必然不能和美国相比,但是我们可以吸取别国的经验来改造本国的教育。一个国家教育的发达与这个国家的大学水平是分不开的,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大方向引导将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发展,进而为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贺国庆,王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报告
[EB/OL].http://www.arwu.org/Chinese/ARWU2010.jsp.
[4]三部门关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08-12-16].http://www.gov.cn/gzdt/2008-12/16/content_1179085.htm.
(责任编辑:李海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美国;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教育指标
作者简介:孙建民(1985-),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葛柄含(1984-),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7-0166-02
根据汤浅光朝提出的“汤浅定律”,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1540-1630)开始,经英国(1660-1760)、法国(1780-1840)、德国(1840-1920)至美国(1920-),经历了四次转移,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与转移周期均为80年左右。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世界各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美国,继承了德国大学的研究传统而又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培养人才职能和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发展到服务社会职能。许多学者都认为美国现在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但是有什么指标可以证明美国是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呢?笔者选取了几个教育指标,探讨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以明确差距。
一、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五项指标分析
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已经经历了快一个世纪,按照规律,平均每80年左右,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会转移一次,许多学者都认为下一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会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但是笔者认为,下一个高等教育中心依然是美国,美国的霸主地位短期之内难以撼动。笔者从以下几个教育指标来分析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必然性。
1.基于诺贝尔奖的统计分析
诺贝尔奖被世界公认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笔者搜集了截止到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奖得主的国籍的资料以及从1969年开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资料,见表1。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奖和经济科学奖被授予了543次。其中没有授予诺贝尔奖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817名获得者和23个组织被授予1901年和2010年之间的诺贝尔奖。共有940人次来自59个国家获得这个奖项。其中,67人次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注:资料均来源于诺贝尔基金的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获奖者的国籍以他获奖时的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不重复计算。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诺贝尔奖诞生之日1901年起,截止到2010年,百年间世界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奖、经济奖得主以美国为最多,共320人次,占世界940人次的34.043%,其次为英国和德国。排名前5个国家的人次数共占世界比例的66.382%。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是20世纪世界的科技中心,也是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而且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界顶尖科研力量依然向欧美倾斜,这些国家无疑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美国的学术氛围和科技条件都是举目共睹的,热爱和专注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经济的发达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必不可少的条件。
2.基于世界一流大学数目的统计分析
一个国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教育科研水平。本部分通过计算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数目来分析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过程。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在1929年之前只有2所世界一流大学,位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但是在1929~1948年,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数目就上升到14所。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就已经领导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到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0),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有8所大学进入世界前十名。哈佛大学连续八年位列全球第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美国54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在2010年的排名中,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十名和第二十四名。世界一流大学前100强美国占了一半以上,无不说明美国的教育质量全球领先,其他国家要想超越较难。这再次证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如今在美国。
3.基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统计分析
本部分选用OECD组织中的国家来做对比,表3中显示了作为教育投资,各国在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对于教育机构的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它包括直接和间接资助的教育机构,资金来源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花费占总体GDP的6.2%投资于教育机构。
注:资料来源于OECD年度报告《教育一瞥2010》第208页。各国投资于教育机构的支出在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占各国GDP比重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1995年投入教育的资金占GDP的6.5%,2000年是接近于7.0%,而在2007年更是超出了7.5%,美国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一年比一年多,从而为其成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199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32%,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8%。2007年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11%。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32%。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从数据中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投入跟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美国在2007年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值就是中国的两倍。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大投入力度,4%的比重是远远不够的。
4.世界留学生流向比例的数据分析
留学生吸引指标体现一个教育强国的实力,因为只有最优秀的学校、最优秀的学科和教师才能吸引世界的人才流动。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平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平列为世界第一位,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8年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8.7%流向了美国,为OECD组织中最高,其次为英国(10.0%)、德国(7.3%)、法国(7.3%)。欧洲的发达国家依然是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但是美国可谓是一枝独秀。一个国家吸引留学生的多少,不仅为本国的教育财政增添一项来源收入,还代表着这个国家在教育资源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大学吸引着各国留学生的目光,而在图1中流向中国的世界留学生只占总数的1.5%。同美国有巨大的差距。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的教育质量还难以吸引世界留学生的目光,我们在今后大学建设中应该重点加强教学质量,重点打造我国大学知名品牌,从而在世界的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5.基于科技论文被引用频数的统计分析
一个国家科技论文被引用频数越高,这个国家的科研力量也就越有公信力,笔者选取了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统计的论文引用频次数据来分析近十年来世界各国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
注:根据http://thomsonreuters.com/资料整理而成
表4是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统计的近十年论文发表方面的国家和地区排名,统计时间段为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31日。每篇论文的所有作者均在本国进行科学研究。指标包括论文总数、总引用次数和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三个单项指标。从十年间各国(地区)发表的论文总数看,美国、日本、德国、英格兰、中国占据榜单前五位。其中,美国在过去10年共发表SCI论文297.4万篇,是日本论文总数的3倍多,中国10年发表了65万篇SCI论文,排名第五。比较各国(地区)论文的总引用次数,前四位仍旧是美、德、英(英格兰)、日,中国被引用论文总数排名第九,若以论文的影响力(即单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判各国(地区)科研实力,瑞士以每篇论文被引15.73次/篇的高引用率,成为第一,美国以15.02次/篇的引用率屈居亚军,中国论文平均引用次数为5.24次/篇,引用频次仅为瑞士的1/3。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单篇论文引用频次分别为9.64和6.38。美国在各项指标中都居前列,一个国家科学论文的影响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国的整体科研水平,中国距离科研强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有关启示
综合以上各表,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在美国。虽然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奇迹。从1894年起,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被它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其发达的教育为其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在美国,如果按照汤浅定律世界科技中心每80年就要转移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从以上表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短期内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不会再转移,依然是美国,但是世界未来会出现多个仅次于美国的高等教育次中心,世界教育强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这无疑是世界经济多极化在教育上的延续。教育体制的稳定、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兼收并蓄地吸收人才、实用主义的教学传统以及竞争与创新等都是美国教育发达的原因。
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我们知道,我国和美国的差距很大,同时也证明了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短时间内没有国家能撼动其霸主地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最多,美国的大学排名也居世界前列,同样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国际吸引力也排在世界前列。一个国家教育的强大有着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国家应该对大学和一些重要的尖端科研领域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一些大学和学科,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加强竞争机制,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竞争,学者在作研究的时候应该注重质量和创新,取得国际上的认可。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力量才能渐渐壮大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相对于走在世界高等教育前端的美国,我们尚有很大差距,但是,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努力发展正在逐年缩小。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腾飞于改革开放时期,其历史必然不能和美国相比,但是我们可以吸取别国的经验来改造本国的教育。一个国家教育的发达与这个国家的大学水平是分不开的,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大方向引导将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发展,进而为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贺国庆,王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报告
[EB/OL].http://www.arwu.org/Chinese/ARWU2010.jsp.
[4]三部门关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08-12-16].http://www.gov.cn/gzdt/2008-12/16/content_1179085.htm.
(责任编辑:李海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