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靠拢。每年高考的高校招生计划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我们并没有在就业市场上看到期待的大学生的就业优势,相反每年报纸报刊报道的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滑。究其原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能否在艰苦的创业中能得成功,越来越依靠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用人单位改变了录用原则,不再唯成绩专业录用,而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德才兼备。
针对这个现象,根据教育部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结出现阶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三。
(1)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在高校学习期间所学与实践要求相衔接,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拼搏精神。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划分过细,且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等各种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问题,并且取样据调查数据显示,主要有社会责任感淡薄;团结协作意识不高;艰苦奋斗精神较差;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少;掌握知识的片面化等现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言行偏激,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超越力不足,难以保持冷静、从容,情绪化,太过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意识较差,等等。
2.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1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不是处于同一地位,而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换句话说就是,知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对能力和素质有承载作用。只有积累扎实丰富的知识,才能着手培养好的能力和好的素质。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后,加以实践的培养与锻炼,可以很快提高自身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反作用与知识的汲取,能力越强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就越大,逼迫大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至于素质,它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质与涵养,是把大学生通过外界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为内心的一部分的品质,属于内核。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2.2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能力培养的关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能力培养二者并不是冲突的,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两个方面。第一,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对每一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等进行研究,使大学生具备当今背景下人所应当并且必须具备的普遍素质的总特征。第二,个性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让每一位大学生在拥有普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标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个性能力的培养构成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分析
3.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政治素质;一个是思想素质,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个是道德素质,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具有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问题,不封建迷信和不信奉邪教,反对忽左忽右、形而上学、反复无常的极端主义分子,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3.2专业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知识的作用更重要,“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即大学生的学业。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接受知识,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
在专业素质培养中主要在于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专业知识及个性学习的知识;基础是根基,专业是基础的应用和扩展。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程,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理论体系;大学高校的培养按专业进行的人才培养,但专业培养之余,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学校的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选修课等发挥个人兴趣与乐趣,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自身独特的个人优势及人格魅力。
3.3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当今社会的开放性,信息的爆炸性传播,以及社会转型升级的困惑期,让还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现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形成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导致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成长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及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现代大学生,拥有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的特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身体素质更脆弱。所以,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待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的健康心态,优化其心理调适能力及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学校应加强心理诊疗室建设,让自己感觉心理存在问题而又不敢去医院问诊的大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3.4能力素质
3.4.1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强调将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能力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表现为大学生注重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通过对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的重组与运用,尝试从自己理解的视角解决专业问题。高校应该注意对本校富有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敏锐度,并给予适当引导与帮助,注意大学生创新产品的法律保护。
3.4.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最迫切的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就是实践,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已经不再唯文凭录用,而是注重看其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大学生必须转变重知识学习而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大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3.4.3合作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合作精神越来越重要。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强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树立高层次的“竞合”理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合”在经济学的结果是“双赢”,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它是建立在良性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其结局是“共赢”或“多赢”。所以学校应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各类带有竞争性的群体性质的比赛,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由组合参与。在比赛奖项设置中,除了常规成绩排名外,还应设置最佳合作小组等类似奖项,并注意宣传最佳合作小组的在比赛过程中合作良好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比赛过程中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3.4.4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教育可以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手段,加大“启发式”教育比重,把传统的直接传送知识的方法改变为以“趣味性”诱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知识。手段可以采取课前自学外,课外复习、做作业、做实验、进行课堂讨论、开展学科小组活动及课外阅读等,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2]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2.
针对这个现象,根据教育部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结出现阶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三。
(1)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在高校学习期间所学与实践要求相衔接,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拼搏精神。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划分过细,且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等各种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问题,并且取样据调查数据显示,主要有社会责任感淡薄;团结协作意识不高;艰苦奋斗精神较差;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少;掌握知识的片面化等现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言行偏激,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超越力不足,难以保持冷静、从容,情绪化,太过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意识较差,等等。
2.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1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不是处于同一地位,而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换句话说就是,知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对能力和素质有承载作用。只有积累扎实丰富的知识,才能着手培养好的能力和好的素质。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后,加以实践的培养与锻炼,可以很快提高自身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反作用与知识的汲取,能力越强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就越大,逼迫大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至于素质,它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质与涵养,是把大学生通过外界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为内心的一部分的品质,属于内核。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2.2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能力培养的关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能力培养二者并不是冲突的,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两个方面。第一,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对每一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等进行研究,使大学生具备当今背景下人所应当并且必须具备的普遍素质的总特征。第二,个性能力的培养任务是让每一位大学生在拥有普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标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个性能力的培养构成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分析
3.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政治素质;一个是思想素质,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个是道德素质,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具有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问题,不封建迷信和不信奉邪教,反对忽左忽右、形而上学、反复无常的极端主义分子,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3.2专业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知识的作用更重要,“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即大学生的学业。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接受知识,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
在专业素质培养中主要在于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专业知识及个性学习的知识;基础是根基,专业是基础的应用和扩展。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程,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理论体系;大学高校的培养按专业进行的人才培养,但专业培养之余,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学校的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选修课等发挥个人兴趣与乐趣,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自身独特的个人优势及人格魅力。
3.3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当今社会的开放性,信息的爆炸性传播,以及社会转型升级的困惑期,让还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现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形成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导致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成长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及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现代大学生,拥有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的特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身体素质更脆弱。所以,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待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的健康心态,优化其心理调适能力及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学校应加强心理诊疗室建设,让自己感觉心理存在问题而又不敢去医院问诊的大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3.4能力素质
3.4.1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强调将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能力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表现为大学生注重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通过对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的重组与运用,尝试从自己理解的视角解决专业问题。高校应该注意对本校富有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敏锐度,并给予适当引导与帮助,注意大学生创新产品的法律保护。
3.4.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最迫切的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就是实践,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已经不再唯文凭录用,而是注重看其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大学生必须转变重知识学习而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大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3.4.3合作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合作精神越来越重要。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强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树立高层次的“竞合”理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合”在经济学的结果是“双赢”,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它是建立在良性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其结局是“共赢”或“多赢”。所以学校应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各类带有竞争性的群体性质的比赛,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由组合参与。在比赛奖项设置中,除了常规成绩排名外,还应设置最佳合作小组等类似奖项,并注意宣传最佳合作小组的在比赛过程中合作良好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比赛过程中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3.4.4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教育可以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手段,加大“启发式”教育比重,把传统的直接传送知识的方法改变为以“趣味性”诱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知识。手段可以采取课前自学外,课外复习、做作业、做实验、进行课堂讨论、开展学科小组活动及课外阅读等,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2]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