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数学能力的策略:1在教学中,加强变式的培训。2引导学生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在学生的习题训练中,强调质量的优化。5注意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量”与“质”的把握。
【关键词】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点;知识网络;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它既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也包括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涵盖了学生对数学的知觉和想向力,及灵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份。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心理条件。正如斯卡特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孔子对学习动机也极为重视,要求学生“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志于恒”。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的看法和学习上所采取的行动。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实,不耻下问。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学生的学习方法:国外学者曾做过这样的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还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得到“鱼”,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掌握“渔业”的本领。孔子主张学习应该善于思考,力求融会贯通。他说:“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他强调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时习温故,循序渐进。
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从教师这方面的客观因素看,有如下几方面:
(1)教师的严要求、短目标、常鼓励:
严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要求;短目标:就是教师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常鼓励就是:教师以表扬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教师的低起点、小步伐、慢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起点低,门槛放低的原则;教学步伐要小,内容要精,速度要慢。
(3)教师的重学发、分层次、齐发展:
重学法:是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分层次: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齐发展:指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基于上述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诸多因素。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培养数学能力的策略:
(1)在教学中,加强变式的培训:为了提高分数,只进行大量的练习,反复训练学生是不够的。要在形式变异中把握不变。在训练中类化,才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类化训练中,变式是关键。所谓变式,就是在其它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概念与规则应用。对于数学来说,就是改变问题的本题的非本质特征,保留其结构成分不变。变式培训的根本意义是让学生在培训中掌握本质性的内容。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非本质特征的变化题组练习,使学生熟悉、明晰新的类化解题方式。(二)是通过变式练习,在形式变异中把握不变的内容,将解题方式内化,以促进整个知识体系的纵向迁移。
(2)引导学生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数学知识虽然广博深邃,但其中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一环扣一环的。如同一个编织有序的大网。每一个知识点如“网的结点”,与横向、纵向都紧密相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纵向“衔接”的方式、方法,才能解决“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同时联系横向所学的数学知识,使纵向与横向的连结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得心应手”。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是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与意向。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它具有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对主体的思想策略水平有较大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创造条件给与学生这种感悟,是值得考虑的。这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和具体学习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不能仅凭一两节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或学生大量的习题训练就能获得。实践表明:学生尽管知道“归纳法”“换元法”等名词,并会用这些方法解一些题,但并不能理解其实质。事实上,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必须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体验、感悟、提炼等理性思考才能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根据个性差异、思维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能直接灌輸,而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以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在学生的习题训练中,强调质量的优化: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习题训练,可见到一些成效。其质量的水平如何,可以由练习的效率来衡量。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来安排习题。习题的复杂程度应由完成练习所需达到质量的复杂程度来衡量。这样,安排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合理、有效地联系知识网络的运行。
(二)习题训练,学生要经历由“生”到“熟”的过程。期间要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为了使学生的练习更有效,教师必须对练习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及时矫正错誤,认真总结习题训练的经验和教训:数学习题训练是一个有序的相对稳定的过程,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错誤,并延续下去,会影响整个过程。因此,在学生的练习中,教师要辩证地分析学生的错誤,并及时纠正。即要与学生一起总结练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保证习题训练的质量。
五,注意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量”与“度”的把握: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已成为新课改后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新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量的强化训练,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发展,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训练中的“量”与“度”的问题。这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数学知识浩如烟海,数学题目不计其数。仅以为多做题,就能提高能力,这种做法不可取。但又不能少做题。解决的途经只能是: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做到二精:1,精选例题。2,按类型、深度精选适当、适量的习题。同时,也可以把一套题变成多套题。尽量用一题多解的数学题,来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点;知识网络;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它既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也包括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涵盖了学生对数学的知觉和想向力,及灵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份。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心理条件。正如斯卡特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孔子对学习动机也极为重视,要求学生“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志于恒”。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的看法和学习上所采取的行动。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实,不耻下问。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学生的学习方法:国外学者曾做过这样的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还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得到“鱼”,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掌握“渔业”的本领。孔子主张学习应该善于思考,力求融会贯通。他说:“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他强调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时习温故,循序渐进。
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从教师这方面的客观因素看,有如下几方面:
(1)教师的严要求、短目标、常鼓励:
严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要求;短目标:就是教师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常鼓励就是:教师以表扬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教师的低起点、小步伐、慢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起点低,门槛放低的原则;教学步伐要小,内容要精,速度要慢。
(3)教师的重学发、分层次、齐发展:
重学法:是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分层次: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齐发展:指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基于上述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诸多因素。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培养数学能力的策略:
(1)在教学中,加强变式的培训:为了提高分数,只进行大量的练习,反复训练学生是不够的。要在形式变异中把握不变。在训练中类化,才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类化训练中,变式是关键。所谓变式,就是在其它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概念与规则应用。对于数学来说,就是改变问题的本题的非本质特征,保留其结构成分不变。变式培训的根本意义是让学生在培训中掌握本质性的内容。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非本质特征的变化题组练习,使学生熟悉、明晰新的类化解题方式。(二)是通过变式练习,在形式变异中把握不变的内容,将解题方式内化,以促进整个知识体系的纵向迁移。
(2)引导学生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数学知识虽然广博深邃,但其中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一环扣一环的。如同一个编织有序的大网。每一个知识点如“网的结点”,与横向、纵向都紧密相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纵向“衔接”的方式、方法,才能解决“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同时联系横向所学的数学知识,使纵向与横向的连结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得心应手”。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是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与意向。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它具有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对主体的思想策略水平有较大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创造条件给与学生这种感悟,是值得考虑的。这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和具体学习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不能仅凭一两节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或学生大量的习题训练就能获得。实践表明:学生尽管知道“归纳法”“换元法”等名词,并会用这些方法解一些题,但并不能理解其实质。事实上,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必须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体验、感悟、提炼等理性思考才能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根据个性差异、思维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能直接灌輸,而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以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在学生的习题训练中,强调质量的优化: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习题训练,可见到一些成效。其质量的水平如何,可以由练习的效率来衡量。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来安排习题。习题的复杂程度应由完成练习所需达到质量的复杂程度来衡量。这样,安排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合理、有效地联系知识网络的运行。
(二)习题训练,学生要经历由“生”到“熟”的过程。期间要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为了使学生的练习更有效,教师必须对练习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及时矫正错誤,认真总结习题训练的经验和教训:数学习题训练是一个有序的相对稳定的过程,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错誤,并延续下去,会影响整个过程。因此,在学生的练习中,教师要辩证地分析学生的错誤,并及时纠正。即要与学生一起总结练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保证习题训练的质量。
五,注意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量”与“度”的把握: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已成为新课改后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新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量的强化训练,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发展,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训练中的“量”与“度”的问题。这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数学知识浩如烟海,数学题目不计其数。仅以为多做题,就能提高能力,这种做法不可取。但又不能少做题。解决的途经只能是: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做到二精:1,精选例题。2,按类型、深度精选适当、适量的习题。同时,也可以把一套题变成多套题。尽量用一题多解的数学题,来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