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x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都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章通过明晰大学文化的内涵,厘清大学文化的特性,揭示出大学文化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探析了大学文化的指引导向、激励凝聚、价值认同、情操陶冶等四项功能,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注重文化传承、丰富育人形式等角度出发,对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23-04
  Abstract: Throughout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ir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cultural competitive power has been the significant symbol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with culture" are revealed, and four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culture: guidance, cohesion, value recognition, sentiment cultivation are discussed by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culture. Also, this paper states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promoting advanced cultural power,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nriching educational form.
  Keywords: Double First-rate;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realization
  “雙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提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1]。党和国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究其根本是由大学文化的内涵、特性和功能决定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和凝聚力的支撑,加强对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发挥大学文化的功能,不仅是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立德树人、致力文化育人的内在需要。在此背景下,探究大学文化育人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文化的特性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遵循“文化”的基本范畴与特性。“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2],换言之,文化乃是培养人的沃土。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届师生、员工共同构建和认知而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学校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一)大学文化是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辩证统一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不仅依附于社会存在而展现,同时兼备外在表现特征和内化感染能力。一所大学的文化诸如校史、校规、校训等已经外化为具体的文字,获得校内师生员工的情感认同,得到校外舆论的价值认可,这是大学文化显性特征的体现。大学人创造了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在无形中也推动大学人的品格健全,这是大学文化的隐性特征。大学文化为大学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塑造着大学人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3]。大学文化被大学人塑造,又塑造着大学人。
  (二)大学文化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郑板桥《新竹》有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大学文化不仅仅是大学历届先辈精神信念的总和,更增添了在时代发展浪潮下历经检验的先进文化。遍览我国高校的大学文化,自学校建立直至渐趋稳定,大学文化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广泛吸纳养分。大学文化的形成绝不是一个静止僵化的过程,而是始终在积淀中扬弃,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学文化对历史和今天的选择是大学发展进步的体现。
  (三)大学文化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育人
  《易经·贲卦》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文化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来培养人才。大学文化就是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充分结合,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得到教育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教之教”。大学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就是让大学人在大学文化的感染和带动下不断追求真善美,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修炼思想境界,从而使大学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根本就是要“立德树人”[1],而通过明晰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性,能够揭示出大学文化在培养人、塑造人和成就人的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一)指引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是大学历史形态的积淀,它首先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即社会或群体区别的标志,使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系统化,以及整合、社会化的功能。大学文化在高校办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发挥的首要功能就是指引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人格建构等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縱观我国一流大学的大学文化,都既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层次,又在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上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了高度一致,都在引导和教育着广大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担当者。
  (二)激励凝聚功能
  大学文化是引领和激励一所大学的精神标尺,是凝聚大学人集体意志的鲜明旗帜。大学人生活于大学之中,势必要受到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大学文化是几代大学人共同努力形成的,是无数先人以身垂范的结晶,孔子曾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些以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内容与载体的大学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其荣校爱校的情感自觉,更能形成凝心聚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价值认同功能
  大学文化弘扬的价值内容左右着大学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引导着学生的行为选择。大学文化的价值弘扬,促进了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进步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推动了学生在人格道德层面的健全。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价值导向力量,渗透在学校的校史文化、校风校训及学风师风等学校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将外在的理念倡导内化于学生内心的价值准则,引导和约束着学生的行为。当前各个高校的竞争,不仅仅在于教学质量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在于校园文化的竞争。相对于知识的教育,实现价值认同是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必要条件,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四)情操陶冶功能
  大学文化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情感和氛围三方面。校园环境之美以其具体生动的美感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学文化既是一种文化氛围,也是一种心理氛围,置身其中的学生沐浴在大学文化的洗礼中,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陶冶性情、充实自我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文化育人理念不够成熟
  大学文化作为学校历史的文化表征,是学校精神传承的文化链条,尽管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也强化了大学文化建设,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实施、轻人文,重成绩、轻反思,重宏观、轻微观等,这些问题与不足既反映了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的相对单一,也反映了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自信与不自觉,更反映了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的不成熟。
  (二)大学文化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很多大学都形成了学习成绩重于品德修养的惯例,没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也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文化育人机制。大部分高校尽管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没有机制的规范与督导,就造成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缺乏制度性、规划性与科学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和铺垫过程,需要一个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顶层设计。
  (三)大学文化育人内容不够丰富
  通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发现,我国的大学教育更注重功利化、工具化的知识论教育,忽视挖掘大学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隐性育人功能,而欧美大学教育对文化层面的重视则更加广泛。如果大学文化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在情感、心灵上形成广泛地认同与共鸣,其影响效果与辐射功能也将会大打折扣。大学文化必须要有一流的文化内容,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理性,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注重文化品位的培育。
  (四)大学文化育人途径不够多元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对大学的精神和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和总结,但还不够彻底,也未在大学人中形成广泛共识,有些只是停留在学校领导及部分总结梳理人员的口中和印制的文件中等浅显层面,这就造成了大学文化的传播形式多限于校报、网站及宣传口号之中,其转化和展现方式单一,传播范围狭窄。不仅如此,这种单响度的传播途径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削弱了大学文化的教育渗透功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文化的辐射范围和营销效果,不能在广大学生心中形成很好的文化自觉,因而也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本校的大学文化了解程度不够,认可度不高。
  四、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
  大学文化是激发大学争创一流、跨越发展的原动力,培养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的大学文化,其育人功能的实现和途径还有以下值得探讨和加强的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文化育人机制
  大学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目标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实践执行、效果评价、反馈优化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需要把握全局,掌握系统化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把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走向优化、引向深入。同时,还需形成和完善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好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及管理育人等其他育人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机制。   在目标任务方面,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1],以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文化育人要渗透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既要注重学校思政教育课堂这个显性教育形式,也要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文化环境、举办文化活动等隐性教育形式将大学文化贯穿于学生培养的过程。在实际实施方面,应该按照关注效果、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的要求,使文化育人程序化、常态化和效益最大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找准目标定位,抓住重点难点,综合施策。在效果评价方面,把“以质取胜”与“以量取胜”相互融合,坚持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水平是重点,切实提高文化育人的质量、标准和水平。在反馈优化方面,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和特色活动的优势,适时调整文化育人活动,摒弃不合理、不合适的育人形式,弘扬学生参与度高、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保持大学文化育人的旺盛生命力。
  (二)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是一所具有开放性的教育场所,因而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强调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1],这就规定了“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初心”所在。在大学文化育人过程中,必须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助力大学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文化建设,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不忘初心,自觉成长为拥有良好人格素质的人才。
  同时,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还要广泛吸纳各种优秀文化,注重多类型文化的交融,加强文化互动性,加强注重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流性,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中提升自我,开拓眼界,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切实形成基于本校特色“多元一体”的大学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讲、交往中議、校园里展、舞台上演、著作理论、网络上传等多种形式适时展现系统化的大学文化资源,将大学文化渗透进每一个学子的血脉和灵魂,生生不息。
  (三)增进文化认同,树立大学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作为沟通与联系学生与学校的精神纽带,是培养大学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强心剂。只有实现大学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创建、自我创新,深刻挖掘大学文化内部底蕴并实现大学文化认知的内化,才会建立大学文化的开放化、多元化视野,从而树立大学文化自信。大学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大学文化价值的觉醒,大学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大学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它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学文化意义、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另一方面是对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进步的信心与担当。因此,必须让大学文化走进每一个大学人的心中,让大学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建设大学文化,才能切实形成良好的大学文化育人氛围。
  树立和实现大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大学文化的挖掘与研究,通过传播学校历史、传承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以提升大学文化自身的感召力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形成大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为大学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大学文化源远流长,才能构建全体大学人共同维护的精神家园。
  (四)发掘文化资源,注重精神文化传承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文化”,一流的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文化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一流的大学文化,所谓的“文化育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流大学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大学文化,一流大学必须要“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1]。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充分挖掘和梳理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必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必须充分梳理校史资料,以收集整理的文字、照片、录像和实物等资料为传播媒介,分析整合档案资料中沉淀的文化内涵,将精神文明传承下去。发挥校风校规对于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将宏观倡导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注重学校建筑底蕴特色的挖掘,让校园建筑成为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充分利用好校史、校规、校训、校园建筑等精神和物质文化资源,推动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五)关注学生需求,丰富文化育人形式
  大学文化育人既需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内容,也需要有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育人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1]。因此,大学文化育人在实现方式方面应该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找准学生思想和实际需求的汇合点,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增强育人工作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还要注重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摆脱纯理论的生硬灌输与说教,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得到其认可与认同。同时,大学文化育人要注重丰富实践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由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充实、范围广泛、形式丰富,其在育人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更能达到“润物无声”效果和“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境界。
  大学文化育人还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坚持以大学优秀文化为载体,发挥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既要运用各类网络门户网站等传统网络媒体传播优秀大学文化,也要通过“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推介大学文化,必须掌握网络化的语言,将抽象概括、晦涩难懂的理论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言网语;同时,积极创新网络文化作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的要求,创造出一批有新时代特征、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精品,繁荣大学文化,营造大学文化育人氛围,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五、结束语
  大学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变迁,凝聚着一所大学独特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气质,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内在精神力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用一流的大学文化内容加以传承,用有效的文化育人形式加以弘扬,用丰富的文化育人活动加以践行,用多样的文化媒介加以传播,构建基于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育人体系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EB/OL]. (2015-1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80-381.
  [3]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3.
  [4]梁海明.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75.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在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切实提高所有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工程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献中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或提高少数优秀学生的能力,而整体提升所有学生能力的具体实践则鲜有涉及。文章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基于通信系统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实践了提高所有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认证;教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决定
摘 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基础知识,是衡量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指标。MPCK发展水平影响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质量,能将数学知识从学术形态有效转化为教育形态。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类专业毕业生为调查样本,运用问卷测试法对其MPCK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了反映本土状况的高师院校职前数学教师MPCK的基本状况。其中,职前数学教师MPCK的内容维度相对教学和学生维度最
摘 要:企业的运作具有很强的流程性和操作性,具有工程背景,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围绕企业的实际运营流程来讲述企业创造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基于CDIO理念的运营管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翻转课堂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于一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干中学”,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可行的改革方向。文章基于CDIO理念对运营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实践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专
摘 要: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澳大利亚再教育体系,并且以澳大利亚联邦大学为例,详细陈述了再教育项目的类型,再教育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并探讨对高职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启发: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教学内容符合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培养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中国职业教育 
文章在激活-重构-拓展-自主视角下将“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应用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结果表明,激活-重构-拓展-
摘 要:本研究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课程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开放共享平台与机制、师资队伍等维度,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以“双创”为导向,立足物流行业实践背景,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并完善三个实验平台和九个专业模块的实验内容,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
摘 要:目的:探讨口腔医学专业文理科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与文理科生成绩的相关性,为口腔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湖南医药学院2017-2020级1600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对文理科生学生的影响。结果:偏记忆性的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物联网与计算机两个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差异出发,结合PBL教学手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探索。从PBL七个关键元素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引出物联网的专业知识,设计了不同学年的计算机与物联网相关课程比例,研究了课堂讲授时间与项目实践时间随学生技能提高而应进行变化,总结了不同培养目标在各学年的时间分布曲线,探讨了学生、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更好地满足我校学生政治思想的高要求,结合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系统安全工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文章探讨了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系统安全工程课程开展思政的有利因素,梳理总结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着力点。  关键词: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