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房子:残缺中的完美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市和平区的赤峰道是条美丽的街道。
  这是片洋溢着异域情调的街区,道路两旁满植梧桐,除了冬天,都能让路人感受到它们遮天蔽日的茂盛。错落有致排列的欧式建筑,折射着中国近代史的风风雨雨。有座院落尤其令路人驻足,不是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也不是出自著名建筑师之手,而是院落中的建筑所用装饰材料实在独特:瓷片。
  这就是全天津卫家喻户晓的“瓷房子”。
  
  一
  
  瓷房子是栋四层砖木结构的法式洋楼,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北洋军阀掌控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部佥事、外交部特派直隶交涉员、敌国财产管理局局长、驻国际联盟代表黄荣良和其妻黄郭相霞在天津的旧居。瓷房子是主建筑,其后身是栋四层的条状楼房,两边各有耳房一座,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上世纪90年代末,当年名仕名嫒出入的小洋楼已是破败不堪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有识之士看中了它,将其买下,花费8年时间翻新,创造出被外国媒体称为“世界15个设计最为独特的博物馆之一”和“世界唯一的当代古瓷艺术品”。
  这位曾经让人无法理解的“怪人”就是给予小洋楼第二次生命的张连志。
  走进小院,不管是不是喜欢这种建筑格调,你都会被在残碎中堆砌出的完整所震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瓷世界。陶瓷釉泽映衬得恍若童话仙境:水晶、玛瑙包裹着楼梯的扶手和门窗边框,瓷盘构成的图案装点门廊顶部,灯具以瓷盘或瓷瓶为座,配白色或紫色的水晶石饰物,滴水檐和落水管上饰以瓷猫枕,连卫生间也不例外。数条瓷龙盘桓在房子周围,最长一条(长768米、宽O.8米,系800多万块瓷片拼成)自楼右穿云破雾蜿蜒而上,在屋顶构成英文“CHINA”;两条瓷龙沿房子两侧自屋顶盘旋至地面,再至耳房顶部,张连志以“东方美人鱼”名之。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仰望瓷房子院里那几棵参天的杨树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树上的鸟巢也是古瓷片装饰的。
  这些瓷片烧成年代上至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国时期。民间收藏向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瓷房子中有面墙贴满了钧窑碗。钧瓷颜色典雅,清新脱俗,以今人眼光检视,颇有后现代的意味。
  瓷房子耗费了7亿多块瓷片、4000多件整器、400多件汉白玉石雕、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而且,工程还在进行时呢!
  固定瓷片瓷瓶所用的“胶水”颇有来历,古代筑城即用此法:糯米与蛋清混合配制。这个配方以现代眼光审视一点不过时,正符合要求环境友好无污染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瓷房子最高处,有颗红釉瓷片粘成的五角星。张连志说,这颗红五星象征着祖国。这颗红五角星可是真的“有米头”,它是用霁红瓷片拼成的。霁红色如朝霞。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经1300度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这种釉彩源自元代釉里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称宝石红,清代称霁红(祭红),民窑已烧制得非常精致。为了拼凑这颗红五星,张连志硬是忍痛割爱,砸碎了几件完整霁红瓷器。
  
  二
  
  瓷房子巾有很多颇具传统文化韵咪的创意。
  围墙是“平安墙”,用630多个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贴,瓶与瓶的缝隙填以水晶、玛瑙,取谐音“瓶”安;石造像、汉白玉石雕会在恰当的时候与瓷片形成趣味组合,代表着时来运转(特音“石”);二楼屋檐左右立着栩栩如生的龙和风,寓意“龙凤呈祥”;外墙上的700多只瓷猫枕,猫头向下,取“猛虎下山”之意。除了“瓷猫”,还有300多个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瓷狮。
  瓷房子里陈列着张连志收藏的石雕、铜器、木器,还有铁炮。墙壁上是瓷片拼成的历代名家名作,如唐代张萱《捣练图》、梁令瓒《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图》、韩滉《五牛网》、卢楞伽《六尊者像》,五代董源《潇湘图》,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崔白《寒雀图》、法常《猿图》、陈容《云龙图》,元代赵孟覜《调良图》《东坡像》,以及近现代书画大家齐白石《鱼》、张大千《荷花》、黄胄《报晓图》等。瓷片表现笔触无疑是挑战,而最难者是表现人或动物的毛发。一块瓷片打磨成能用的材料,耗时赞工,效果不彰的话,还得返工。瓷房子的精致可见一斑。
  
  三
  
  张连志很早便下海经商了。和其他商人不同,他用赚来的钱收集在当时一文不值的瓷片。这些瓷片大部分来源于海河三叉口,那里是从南方运输瓷器进京的船舶必经之路。商人通常在河口检查货物,把途中打碎的瓷器扔掉。久而久之,河底积累了数以亿计的瓷片和残器。石雕则来自世界各地,或因兵燹飘泊异域,或因破“四旧”背景离乡,或是大规模拆迁的孑遗。万幸的是,它们都有了一个永久的归宿,静静地凝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张连志是个一点建筑都不懂的“门外汉”。在瓷房子的建造过程中,没有一张专业的建筑图纸,所有的造型都是张连志一时的“灵感”,然后将其用纸笔画出来,训:解给施工人员,困难可想而之,因此在这八年里,施工队换过十余次。他常常半夜三更突发奇想,然后驱车直奔瓷房子,将自己的创意告诉给施工的人员,甚至夜宿瓷房子与工匠同吃同睡,以便能更好地沟通。有天深夜,他在粘瓷片时,一脚踩空摔坏了腿。以至于现在每到阴天下雨之时,他走路仍有些颠簸。
  瓷房子从建设之初到如今成为天津旅游一景,质疑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张连志却不以为然,他继续做着他认为该做的事。参观过瓷房子的人,或喜欢,或不置可否,但是不管我们如何评价,瓷房子属于张连志的梦想,他锲而不合地做成了,那瓷房子就是张连志的范儿!
其他文献
明太祖朱元璋与元末明初景德镇窑洪武瓷这一议题在时间上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元末,也就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邓愈第一次打下景德镇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第二阶段是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本文主要讲后一阶段明洪武时期。    一、60年来景德镇古陶瓷研    究领域的三个重大发现  20世纪中叶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领域有三个重大发现。 
期刊
中国古代铜镜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纹饰众多,其中带有四神纹饰的图案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大,纹饰生动活泼,是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喜爱的纹饰。通常人们把带有这类图案的铜镜称为四神镜,这种铜镜以上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而著称。四神图案在汉魏时期极为盛行,被看成是避邪求福的神祗,同时又表示季节和方位(即四方之神),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制品。魏曹植《神龟赋》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
期刊
一、问题的缘起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浙江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遗迹、遗物,其中出土的瓷器不仅有民用瓷器,而且还有官用瓷器(沈岳明:《枫洞岩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和初步认识》,刊《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这样便出现了关于枫洞岩窑厂性质的热议。2007年1月18~19日在龙泉召开了“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论
期刊
画像石刻是我国古代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盛行于汉代,大都作为砌建和装饰墓葬的材料,也有少量用于祠堂或门阙。画像石刻的特点是,不仅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汉代艺术的成就,而且内容丰富,犹如一部史诗,如实地记录着当时生产及各阶层生活的情景,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画像石作品属于汉魏时期的作品,现收藏于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打鼓墩樊氏墓
期刊
1964年,苏州吴门桥元末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中出土了一套由银奁和银镜台组成的梳妆用具。这套银器造型巧妙,做工精美,反映了元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堪称古代妆奁的巅峰之作。  根据曹氏墓出土的《哀册》,曹氏死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张士诚父早故,至正二十五年由泰州丁溪九龙口迁葬,是年六月十五日与其母合葬于苏州市南郊盘门外吴门桥。出土的银奁和银镜台是张士诚为其母曹氏准备的。  银
期刊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明代初期龙泉青瓷的朦胧面纱。    一、明洪武时期龙泉青瓷出土概况    火窑枫洞岩窑址发掘中发现一处元代晚期房子遗迹,内部由北向南逐渐堆积了大量的明代初期青瓷残片和窑业废弃物,其中在一个地层中出土了“永乐九年十一月廿九日立毛字记号”的纪年菊花纹印模,同时在遗迹北部
期刊
一、发掘经过    2006年7月2日,北京四中在综合楼基建施工挖槽时,出土了较多的瓷器(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人员现场核查,经核实该建设工程挖槽时确曾出土较多瓷器(片),瓷器品种主要有龙泉釉青瓷、釉里红等珍贵瓷器(片)。7月6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北京四中的支持与配合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工程出土瓷片区域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北京四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甲2号。此次发掘的地
期刊
编者按:因其中录有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侠文《海国记》,且涉及有沈复随使团前往琉球途经钓鱼台(今称钓鱼岛)的见闻,山西省平遥文献收藏家彭令所藏《钱梅溪手稿》五册引发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的关注。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中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招国拍)的首届艺术品慈善大型拍卖会上,该拍品以900万元起拍,经过数十轮加价,最终以1457.5万元(含10%佣金)成交。  但由于买
期刊
明洪武(1368-1398年)一朝是元明之际景德镇制瓷大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文献记载、传世品及有关考古发现都表明,景德镇在洪武时期曾受命烧造过一定数量供宫廷使用的瓷器。洪武瓷不仅开明清两代官窑制瓷之先河,也为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中心窑场奠定了基础。现有资料表明,除国内考古发现的材料外,传世洪武瓷目前多零散地分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中,而故宫博物院藏洪武瓷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传世品中数量
期刊
景德镇自元代以来,瓷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元青花、釉里红、枢府白釉等瓷器新品种,畅销海内外;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厂,从此,通过占有当地大部分优质制瓷原料和技术工人,开始精工细作官窑瓷器。至永乐、宣德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红釉瓷和白釉瓷等名品已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  作为元末明初、连接元代和永乐的洪武时期,在瓷器制作技术上是否有承前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