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时期期龙泉青瓷初论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f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明代初期龙泉青瓷的朦胧面纱。
  
  一、明洪武时期龙泉青瓷出土概况
  
  火窑枫洞岩窑址发掘中发现一处元代晚期房子遗迹,内部由北向南逐渐堆积了大量的明代初期青瓷残片和窑业废弃物,其中在一个地层中出土了“永乐九年十一月廿九日立毛字记号”的纪年菊花纹印模,同时在遗迹北部找到厂元代地层,通过地层叠压关系和堆积相的判断,认为该纪年印模地层以北,元代地层以南(窑址堆积层为斜向堆积)的若干地层年代可以推定为明代洪武时期举永乐初年。这些地层叶包括不含匣钵垫具残片等窑业废弃物的纯瓷片地层,该地层出土了大量刻划纹的大墩碗、大盘等可以确定为明洪武时期的官器类型,该地层以下几层也有同类产品出土,并有敞口龙纹盘、凸腰棱花口盆等特殊器型。这些地层同时也出土了大量以戳印纹为装饰的较小形器型,和刻划纹为主的官器类型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民用商品贸易青瓷。
  龙泉窑青瓷对于文献与具体的烧造窑场的印证,是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求而未得的。《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条述:“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本次发掘中,出土的这些刻划纹青瓷,多数花纹遍布器身,特别是大墩碗和折沿盘的内外壁花纹题材基本一致,仅内底题材略有不同,可以认定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同一“制样”,完美的体现了“定夺制样”的记载。传世的类似实物中,主要见于两岸故宫和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高等级规格处,说明其性质不是普通的民用产品。特别是神态肃穆的五爪龙纹,非常明确了此种器物是宫廷专用的性质,对文献中关于处州烧造宫廷用瓷的记载,作了很好的诠释。
  
  二、明洪武时期青瓷官器的主要特点
  
  枫洞岩窑址出土的明代洪武起官器类型主要有莲叶荷花水草纹大墩碗、敝口龙纹盘、刻花菱口折沿盘、刻花圆口折沿盘、凸腰棱花口盆、牡丹纹玉壶春瓶等。这些器类的主要特点是制作工整、纹样精美、釉色滋润、器形庞大,胎色白,胎体坚厚,釉色主要是深青绿色,釉层凝厚,都是施多次釉,器底刮釉一圈很规整,装饰刻花技法工整,刻工深遽,完美体现了龙泉青瓷大型器物制作的高超技艺。
  荷花莲叶水草纹大墩碗:敞口,圆唇,弧腹,下腹弧收,圈足,足胎外侧斜削,足端裹釉后较圆润,多数外底心凹。内外壁刻划花,刻划的题材单一,都是内外口下一圈缠枝灵芝纹辅纹带,内腹壁刻划缠枝荷花纹,内底心有两道凹圈,圈内刻划有几种不同样式的花纹,外壁中腹刻划荷花莲叶水草纹,下腹刻划仰莲纹瓣,莲瓣内刻划莲叶纹,圈足外壁刻划回纹。口径38.6厘米,足径20.4厘米,高14.4厘米。该器型发现的所有器物口径大小相若,内外腹壁和口下圈足纹饰题材一致。
  龙纹盘:敞口,弧腹,足端扁平或圆润,厚凸唇,外底心微凹,内壁刻缠枝莲纹,内底有两道外圈,圈内刻划五爪云龙纹。口径34.4厘米,足径20.8厘米,高6.5厘米。
  菱口刻花折沿盘:口沿呈菱口状,斜折沿。沿面宽,瓜棱腹,圈足,足端裹釉,多数外底心内凹,口沿内外刻划卷草纹、回纹、水波纹等,内壁刻成菊瓣状,菊瓣中有的刻划多组花卉,外壁呈菊瓣状凸出,有的也有刻划多组花卉;内底刻划花,纹饰繁缛,题材广泛,主要题材有荷花、芙蓉、牡丹纹、菊花纹、“岁寒三友”松竹梅纹等。器型较大,大小相若,口径多在40厘米左右。
  芙蓉纹菱口折沿盘:沿面刻划连续正反回纹,内外壁刻划多组菊花纹,内底心刻划芙蓉纹,釉色青绿。口径43.8厘米,足径20.5厘米,商9.2厘米。
  松石纹菱口折沿盘:沿面划卷云纹,内外壁刻划多组菊花纹,内底心刻划松石纹,釉色深青绿。口径约44厘米,足径24厘米,高8厘米。
  松梅纹菱口折沿盘:沿面刻划连枝卷草纹,内外壁刻划多组菊花纹,内底心刻划松树梅树纹,釉色青绿浅淡,釉面开片。口径45厘米,足径24.8厘米,高9.2厘米。
  树石纹盘底:残底,内底心刻划树石纹,釉色青绿。足径23.6厘米。
  荷花莲叶纹盘底:残底,内底有两道凹圈,圈内刻划荷花莲叶纹,釉色黄绿显灰,釉较浊,釉层有气泡,釉面冰裂。足径23.6厘米。
  圆口刻花折沿盘:平折沿,沿面宽,凸唇,弧腹,宽圈足,足端斜削裹釉,外底心多数内凹。器型较大,大小相若,口径多在40厘米左右。
  假山护栏芭蕉纹圆口折沿盘:内沿而刻划水草纹,外沿刻划连枝卷草纹,内外壁刻划缠枝莲纹,内底刻划假山护栏芭蕉纹,釉色深青绿,釉而开片。口径44.4厘米,足径24.2厘米,高10厘米。
  折枝勾叶莲纹圆口折沿盘:内沿面刻划水草纹,外沿刻划连枝卷草纹,内外壁刻划缠枝莲纹,内底刻划折枝勾叶莲纹,釉色深青绿。口径44厘米,足径24厘米,高8.5厘米。
  八瓣花纹圆口折沿盘:内外沿刻划水草纹,内外壁刻划缠枝莲纹,内底有两道圈,圈内分成八瓣刻划牡丹纹等,釉色青绿显灰。口径46.4厘米,足径24.8厘米,高7.8厘米。
  荷花莲叶纹圆口折沿盘:内沿面刻划连枝卷草纹,外沿刻划水草纹,内壁刻划卷云纹,外壁刻划缠枝莲纹,内底刻划荷花莲叶纹,釉色深青绿,垫烧痕内边显白。
  凸腰棱花口盆:直口,圆唇,口部向内压成花口,直腹微弧,外壁上下腹各一道凸棱,卧足,外底心微凹,内壁刻划海涛纹,内底刻划四鱼海涛纹,内底心双圈内刻划荷花莲叶纹,釉色青绿。口径31厘米,足径24.5厘米,高8.2厘米。
  牡丹纹玉壶春瓶:侈口微翻沿,长颈,溜肩,球腹,圈足微外撇,足端斜削刮釉。肩部刻划弦纹、莲瓣纹,腹部刻划弦纹、缠枝莲纹,下腹刻划弦纹、莲瓣纹,圈足中间一道凹痕,釉色青。口径7.5厘米,足径8.1厘米,高24.5厘米。
  
  三、明洪武时期民用商品瓷主要特点
  
  枫洞岩窑址官器类型出土的层位中,也出土很多没有刻划花纹,以戮印纹饰为主或素面无纹的青瓷器,这些青瓷器型较官器类型小,制作和装烧相对有减少成本的意图,这些青瓷器应是洪武时期的民用商品瓷。主要特点有胎体较厚重,釉层较厚,胎质并不十分细腻,釉色以深青绿、深青黄为主色调。碗盘等圈足器外底心多内川,足端多裹釉,外底刮釉装烧,较大型器物足壁较宽,足端较平,较小型器物足壁较窄,足端裹釉稍圆。圈足盏卧足盅的内足壁较斜。凹折沿盘多为卧圈足器,都为内底心戳印花纹,没有刻划花,不见于官器类型。高足杯足柄呈三节者居多,足柄较粗。樽式炉口沿圆弧,外底多平底,较大型者底心多穿孔乃成花盆,较小者则 多未穿孔。开始出现的一种较小型的广口折腹盘,其圈足或为直壁无釉,或为圆润裹釉,不同器足的器物常见相同的印纹。
  器物多数有装饰,装饰手法主要是戳印和刻花、剔地刻花,另外也有雕塑、镂空等特别器物。多数可见内底器物使用戳印印花装饰,印花题材主要有金刚杵纹、牡丹纹、葵花纹、荷花纹、折枝莲纹、双鱼纹、团凤纹、飞马海涛纹等,各种纹饰也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刻划花装饰多用于壶、炉、盖罐和较大型的碗盘,多数盘的内壁刻饰为较细的菊瓣纹,外壁莲瓣纹多刻划于器下腹,元代流行的凸脊状莲瓣纹已不见。剔地刻花装饰目前仅见于大型的盖罐、罐盖和炉,题材主要为牡丹、菊花及枝叶。元代流行的贴花装饰方式已基本不见。
  装烧方式呈多样化,根据器类不同装烧方式也不同,如一般碗、盘、洗等圈足器外底刮釉,使用钵状垫具托烧,大型盖罐、壶、高足杯等仍是足端垫烧,炉、小碗等则使用外底垫饼托烧。圈足器外底刮釉一圈垫烧已成为主流,器物刮釉部分较宽,刮釉部位相对距足壁较远。较大的器物仍使用瓷质的钵状托具,但其钵口部位多数较尖,较小的器物使用粗瓷质的钵状托具,另外还使用辅助用的泥质垫饼和垫圈等。
  由于器型和纹饰比较繁多,在此不一一罗列,仅举几件比较典型的器物以供欣赏。
  侈口盏:侈口,曲腹,圈足,足壁内侧较斜,灰白胎,釉色青绿。盏的口径10.4厘米,足径5厘米,高5.6厘米。
  牡丹纹侈口盏:侈口,曲腹,圈足,足壁内侧较斜,外壁刻划牡丹纹,灰白胎,釉色深青绿。口径9.2厘米,足径4厘米,高5.2厘米。
  戳印金刚杵纹侈口碗:侈口,弧腹较鼓,宽圈足,足壁较直,足端斜削裹釉,外底无釉较平,内底有凹圈,内底心戳印金刚杵纹,胎色较白,釉色青绿。口径16.8厘米,足径6.8厘米,高6.5厘米。
  盅:微敛口,弧腹,卧足,内底平,灰白胎,釉色青灰,足端及外底无釉。口径7.4厘米,足径4.4厘米,高3.5厘米。
  戳印葵花纹菱口折沿盘:菱口折沿,沿边较窄,瓜棱腹,腹部较斜,圈足,足端斜削裹釉,内底心戳印葵花纹,灰白胎,釉色淡青绿。口径32厘米,足径16厘米,高7.2厘米。
  戳印四鱼莲纹凹折沿盘:凹折沿,沿折处明显,斜弧腹,足端裹釉圆润,内壁刻细菊瓣,内底心阳印四鱼莲纹,胎色较白,外底刮釉一圈,釉色青绿。口径33.2厘米,足径13.6厘米,高7.8厘米。
  戳印牡丹纹敞口盘:敞口微侈,圆唇厚凸,弧腹,
  底戳印牡丹纹。足端裹釉较窄圆,外底心微凹,灰白胎,釉色淡青绿,外底刮釉一圈。口径24.8厘米,足径15.2厘米,高4.3厘米。
  戳印金钢杵纹莲叶形盘:莲叶形口,内壁底划莲叶经络,内底戳印金钢杵纹,圈足较宽,灰白胎,釉色青绿,外底刮釉一圈。口径28.2厘米,足径15.5厘米,高5.8厘米。此种盘为洪武时期特有。
  戳印勾叶牡丹纹侈口盘:微侈口,圆唇,弧腹,圈足裹釉,足端较平,内底外圈凸棱,内底心戳印勾叶牡丹纹,灰白胎,外底刮釉,釉色深青绿。口径17.4厘米,足径10.4厘米,高5厘米。
  戳印飞马过海纹侈口盘:微侈口,圆唇,弧腹,圈足裹釉,足端较平,内底外圈凸棱,内底戳印飞马过海纹,釉色青绿。口径14.8厘米,足径8.4厘米,高4厘米。
  戳印勾叶牡丹纹广口折腹盘:广口翻沿,圆唇,曲折腹,下腹弧折,窄圈足,足壁直,内底戳印勾叶牡丹纹,灰白胎,釉色青绿,外底足端无釉。口径12.8厘米,足径7.2厘米,高4厘米。
  刻划莲纹钵:敛口,扁鼓腹,圈足,足端裹釉圆润内底刻“口齑一”,外壁唇下划三道折线纹,其下刻划一圈卷草纹,中腹一道凸棱,下腹刻划缠枝莲纹,圈足有一道凹弦纹,白胎,釉色青绿,外底刮釉一圈。口径18.3厘米,足径13厘米,高6.6厘米。
  戳印金钢杵纹高足杯:侈口,曲腹,粗柄,圈足,柄上有三处节状凹弦纹,内底戳印金钢杵纹,釉色青绿。口径12厘米,足径3.8厘米,高10厘米。
  卷云纹执壶:侈口,粗矮颈,圆腹,圈足,溜肩,把流残,把端三角叶形,肩部和下腹刻划莲瓣纹,腹部刻划卷云纹,釉色淡青绿。口径7.8厘米,足径7.8厘米,高14.6厘米。
  隐圈足盖罐:广直口,矮颈,弧肩,圆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矮直颈,足端斜削,灰白胎,釉色青黄,口唇、足端、外底无釉。口径4.8厘米,足径4.2厘米,高5.3厘米。
  菊花纹盖罐:矮直颈微斜,下腹曲收,足端斜削,上腹刻缠枝菊花纹,下腹刻莲瓣纹,灰白胎,釉色淡青绿,口唇、足端无釉,内底心刮釉有套烧痕。内底分开制作,底内凹外凸,器型较大。口径20.8厘米,足径17.2厘米,变形高20.2厘米。
  蒂钮牡丹纹器盖:蒂钮,内口微敛,缘较宽,弧顶,盖面和盖边缘交接处无明显转折,盖面较隆起,盖面刻划缠枝牡丹纹,盖内心戳印牡丹纹,灰白胎,胎壁厚坚,釉层厚,釉色青绿,釉质玻化,釉面开片,盖内施釉。内口径16厘米,直径25厘米,高8厘米。
  管芯烛台:直口,中芯管状,管芯残,圈足,直腹,下腹折收,圆唇外凸,足端较尖,外侧斜削,外底心微尖凸,釉面局部开片,灰白胎,青釉泛黄,足端和外底无釉。口径11厘米,底径5.4厘米,高5.6厘米。
  高圈足烛台:内直口,方唇,莲叶形托盘微折腹,短柄,倒挂钟式高圈足,圈足外壁凹凸呈螺形,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口唇、足端无釉。足径9.8厘米,高14厘米。
  八卦纹樽式炉:底心有孔,直口,平沿微弧,凸唇不明显,底悬空,平底,边缘凹,中腹凸印八卦纹,灰白胎,釉色青绿,内底心和外底无釉,内叠烧一饼底无孔樽式炉。口径17.8厘米,底径6.8厘米,高10厘米。
  研钵:侈口,圆沿,尖凸唇。深弧腹,足端斜削,饼底微凹,内壁有凹槽,釉色青,外壁半釉,内壁仅口沿周边有釉。口径16.8厘米,足径7.6厘米,高8.2厘米。
  
  四、结语
  
  以上是对明代洪武时期龙泉青瓷的初步研究小结,虽然仅仅通过一个窑址的发掘所获并不能全面反映该时期的青瓷特点,但也能从中看到明代初期产品和元代晚期、明代中期产品的一些差异。民用商品贸易瓷的特点洪武永乐时期基本相同,但是洪武时期龙泉青瓷官器类型和永乐时期龙泉青瓷官器类型无论在器型还是刻划花题材、刻工手法以及反映的青瓷韵味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也能说明官器类型的特殊性,旁证官器类型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从文献记载和地层堆积来看,这些官器的烧造年代应在洪武二十六年至永乐九年之间。而民用商品瓷中,以上所举器物中的三件戳印金刚杵纹纹饰和南京永乐五年宋晟墓出土的Ⅰ式盘中的纹饰一致,由此可见把这些器物完全定为洪武瓷略有牵强,这些器物也存在年代为永乐初年的可能性。之所以把这些器物的年代定为洪武时期,主要是因为永乐九年地层中出土的官器类型和以上提到的官器类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此定为洪武时期以示区分。
其他文献
缘起:轻掩容颜的“古典主义”  2011年9月16日到11月21日,“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展览分为“古典与唯美”和“生命的维度”两部分,展出了墨西哥著名收藏家佩雷斯·西蒙先生私人收藏的近80件雕塑和绘画精品。其中,“古典与唯美”体现了西蒙先生追求崇高与精致的古典趣味的收藏偏好,展品使国内的艺术爱好者眼界大开,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古典艺术醇美之风。 
期刊
徐澐秋(1908-1976年),名征,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书画家。他生前为南京博物院书画征集与入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在“文革”期间患高血压去世后,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强加他身上的所谓“历史问题”拖累。在他去世之后,中国书画鉴定界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书画鉴定方面杰出的成就。我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之前,就听闻他在书画鉴定方面的眼光之好,在江苏地区是少有的。“文革”前南京博物院有三位
期刊
经过连续两天的激烈角逐,北京琴岛荣德2011秋季拍卖会于12月11日完美收官。  此次拍卖会拍品共计1500余件,与春拍相比,拍品数量翻了一番。同时,在拍品质量上也提高了一个档次。  此次琴岛荣德秋拍最醒目的亮点,莫过于其众多的专场设置。此次秋拍共设置11个专场,包括文房珍玩、田黄印石、翡翠玉器珠宝、民国六大艺人紫砂,当代紫砂、朱泥壶、顾景舟壶艺、明清名家紫砂、犀象藏珍、明清犀角精品(夜场)和名家
期刊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期刊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尤其近三年,天量资金涌入,促使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变,2011年春拍成交额创历史新高。市场未来如何发展,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亿元时代”到“价值时代”,芷兰雅集年度高峰论坛持续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变化。2011年12月8日下午,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品高峰论坛暨芷兰雅集2011年度峰会,以“财富时代的抉择”为主题
期刊
明太祖朱元璋与元末明初景德镇窑洪武瓷这一议题在时间上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元末,也就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邓愈第一次打下景德镇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第二阶段是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本文主要讲后一阶段明洪武时期。    一、60年来景德镇古陶瓷研    究领域的三个重大发现  20世纪中叶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领域有三个重大发现。 
期刊
中国古代铜镜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纹饰众多,其中带有四神纹饰的图案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大,纹饰生动活泼,是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喜爱的纹饰。通常人们把带有这类图案的铜镜称为四神镜,这种铜镜以上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而著称。四神图案在汉魏时期极为盛行,被看成是避邪求福的神祗,同时又表示季节和方位(即四方之神),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制品。魏曹植《神龟赋》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
期刊
一、问题的缘起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浙江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遗迹、遗物,其中出土的瓷器不仅有民用瓷器,而且还有官用瓷器(沈岳明:《枫洞岩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和初步认识》,刊《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这样便出现了关于枫洞岩窑厂性质的热议。2007年1月18~19日在龙泉召开了“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论
期刊
画像石刻是我国古代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盛行于汉代,大都作为砌建和装饰墓葬的材料,也有少量用于祠堂或门阙。画像石刻的特点是,不仅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汉代艺术的成就,而且内容丰富,犹如一部史诗,如实地记录着当时生产及各阶层生活的情景,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画像石作品属于汉魏时期的作品,现收藏于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打鼓墩樊氏墓
期刊
1964年,苏州吴门桥元末张士诚之母曹氏墓中出土了一套由银奁和银镜台组成的梳妆用具。这套银器造型巧妙,做工精美,反映了元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堪称古代妆奁的巅峰之作。  根据曹氏墓出土的《哀册》,曹氏死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张士诚父早故,至正二十五年由泰州丁溪九龙口迁葬,是年六月十五日与其母合葬于苏州市南郊盘门外吴门桥。出土的银奁和银镜台是张士诚为其母曹氏准备的。  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