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四神镜中的虎纹形象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o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铜镜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纹饰众多,其中带有四神纹饰的图案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大,纹饰生动活泼,是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喜爱的纹饰。通常人们把带有这类图案的铜镜称为四神镜,这种铜镜以上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而著称。四神图案在汉魏时期极为盛行,被看成是避邪求福的神祗,同时又表示季节和方位(即四方之神),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制品。魏曹植《神龟赋》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乡”,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四神的功用与形象。
  白虎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二十八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它代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说。古代掌管兵权者的“虎符”便来自于白虎。君王出巡时也会伴有白虎旗。
  作为四神中唯一在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虎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充满力量和威力,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先民的敬仰、崇敬、图腾崇拜和喜爱。《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虎的形象比比皆是。同时虎也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在古代巴人的器物上很早就出现了虎的纹饰。考古资料表明,湖北鄂西清江是古代巴人发源地,居住在湖南湘西一带的,是巴人同一族属。到他们族领廪君时,统一了樊、瞫、相、郑四个氏族,成为其中最强大部落。文献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氏祭其祖,以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可见,古代鄂西清江巴人以虎为图腾,把祖先图腾——虎,铸造在各种器物上,作为巴人族徽。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虎都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除了汉族将虎作为瑞兽外,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许多民族仍自称是虎的后代。可见,虎图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观念。一直到今天,虎在我国仍被视作瑞兽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虎常常与龙相提并论,共同出现。在四神中,“白虎”常常跟龙相提并论,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虎纹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到了汉魏时期,更是与青龙等四神一起频频出现在铜镜、画像石、石刻上。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形体勇武,主要的被人们当做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早期虎纹不逊于龙纹,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四神中虎纹的形象
  
  “四神”之说始见于《曲礼》,《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四神还代表一定的方位,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图案在铜镜中出现最早始于西汉,在这类镜中,虎纹主要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的形象,但也有些镜中缺少其他三神中的某些纹饰,有时纹饰中还有动物、怪兽、独角兽、禽鸟及群邪、羽人、仙人等纹饰,但主要还是以四神为主。
  在这类镜中,白虎一般为大头,虎身躯大都较粗壮,采用线条法,即用单线纹勾勒而成,虎主要作侧面,正面少见,奔跑状或行走状,少量为站立状。虎或抬头向前,或作回首张口大吼状,虎头作下视状较少,虎口大张较多,虎嘴上下大多有虎须,亦有虎眼、鼻、耳均清晰刻画。虎头及虎身用短线纹及v字形短线或几种弯曲度不同的线条装饰成虎毛及虎体花纹,在描绘手法上一般为虎一后肢粗壮后伸,另三腿较细小,虎尾较长,尾上翘并向身前弯曲或虎尾向后方上翘伸出较多,也有部分虎尾向后拖出或下垂。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高浮雕技法的出现,四神图案更为生动形象,层次感更强。这时期的画像镜和神兽镜中的虎纹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多采用高浮雕工艺,虎口大张,虎体雄壮有力,虎体用短线或弯曲的线条勾勒出虎毛及虎体花纹,一后肢粗壮有力,另三只较细小,刻画清晰分明,虎爪清晰,虎体有的还饰有椭圆圈作为装饰,虎尾大多粗长而向后上翘伸出。此类镜上虎纹图案较其他镜华美,虎体也较大。
  汉代四神中虎纹形象可以说是既写实又夸张,如虎的躯体大都粗壮肥大,尾部大都粗长,向后伸出的形态多样,与虎体其他部位相比夸张得多。这是因为汉代的动物纹样注重局部气势的描绘,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别夸张它的躯体和尾部。
  汉代四神镜中虎纹图案出现的镜种很多,这样的镜种有“长宜子孙”铭文镜、博局纹镜、禽兽纹镜、四神纹镜,八乳禽兽博局纹铭文镜、画纹带镜、画像镜、神兽纹镜等等。
  
  虎纹的象征与功用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也代表着君王的威严和意志,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因此,中国古铜镜铭文中“左龙右虎去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苍龙在左白虎在右,长宜二亲孙子”、“白虎辟邪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兮”、“左龙右虎辟不阳,长富乐未央”、“左龙右虎辟不阳,七子八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戚央”、“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青龙白虎居左右,与天相保无穷之”、“左龙右虎为国保,大吉”等文字屡屡出现,表现了人们希望白虎能辟邪禳灾,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心态和愿望。
  汉代四神镜中的白虎在当时还被想象成具有通天功能的神物,可以引领人们升天。在汉代镜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非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可见,在汉人心目中,白虎是一种可以引领人们升天的神物。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常看到绘有的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领墓主人升天成仙。此外,在古代,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说明在当时,虎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通天神兽。
  
  虎纹出现的原因探讨
  
  虎纹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猛兽,又是艺术性夸张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和企慕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幻想。作为四神之一的虎纹,一方面是古代人们图腾崇拜的印记,另一方而,出于对虎的崇拜,后来人们又把虎想象为镇守西方的守护神,与其他三神一起组成了镇守四方的守护之神。可以说,虎纹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两汉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反映墓主人成仙愿望的壁画。正像文献记载,仙话描绘、考古材料表现的那样,神仙信仰自汉武帝以后迅速向民间辐射,成了人们的普遍观念和追求主题。从一些考古材料如铜镜、画像石、画像砖等,可以看出两汉神仙信仰的普遍性。在当时几乎全民信仰升天成仙的大背景下,虎因其勇猛、威力无穷而被先人们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进而被神化,成了辟邪通天的神物,镇守西方的守护之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汉代四神镜中虎纹的出现与汉代谶纬祥瑞学说和汉代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成仙升天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石头本自然之物,个别因美丽而获世人青睐,成为点缀生活的装饰品。然而,一旦过了头儿,人们以财富眼光看石头,加上了保值增值的憧憬,石头便不再是美丽的石头,而变成了财富的石头。  2010年中国国际珠宝展表现的是“平静的石头,疯狂的玉”,2011年则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玉”。  种类繁多 眼花缭乱  以往珠宝展多展卖珠宝玉石之精品。2011年珠宝展聚齐了各路石头,既有人们熟悉的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
期刊
2010年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联台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具体承办的“2010年南京明洪武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该院隆重举行。来自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陶瓷研究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12位学者、专家作了主题发言。来自考古一线的学者介绍了明洪武瓷的发掘情况,为研究洪武瓷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博物馆领域
期刊
11月13日晚,荣宝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落幕,1600多件作品成交总额达到4.57亿元,成交率为76.54%。荣宝一直秉承精品路线的理念,此次秋拍仍将此理念与荣宝宗旨贯穿如一,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书画部分600余件作品成交额为3.2亿元;古董文玩、紫砂茗具等成交额为7237万元;珠宝钟表成交额为2009.7万元;油画及当代水墨成交额为4157万元。  白雪石纪念专场在预展期间即备受关注,极具
期刊
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金银器因其质材贵重稀少,颜色华丽庄重,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视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金银器也因质材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成为历代工艺匠人最受欢迎的加工对象。虽然金银器的产生,要从采矿、冶炼、加工等复杂的程序人手,总体数量上较为稀少,但金银器文物仍在中国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自然界中,黄金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它具有性能稳定,
期刊
缘起:轻掩容颜的“古典主义”  2011年9月16日到11月21日,“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展览分为“古典与唯美”和“生命的维度”两部分,展出了墨西哥著名收藏家佩雷斯·西蒙先生私人收藏的近80件雕塑和绘画精品。其中,“古典与唯美”体现了西蒙先生追求崇高与精致的古典趣味的收藏偏好,展品使国内的艺术爱好者眼界大开,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古典艺术醇美之风。 
期刊
徐澐秋(1908-1976年),名征,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书画家。他生前为南京博物院书画征集与入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在“文革”期间患高血压去世后,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强加他身上的所谓“历史问题”拖累。在他去世之后,中国书画鉴定界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书画鉴定方面杰出的成就。我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之前,就听闻他在书画鉴定方面的眼光之好,在江苏地区是少有的。“文革”前南京博物院有三位
期刊
经过连续两天的激烈角逐,北京琴岛荣德2011秋季拍卖会于12月11日完美收官。  此次拍卖会拍品共计1500余件,与春拍相比,拍品数量翻了一番。同时,在拍品质量上也提高了一个档次。  此次琴岛荣德秋拍最醒目的亮点,莫过于其众多的专场设置。此次秋拍共设置11个专场,包括文房珍玩、田黄印石、翡翠玉器珠宝、民国六大艺人紫砂,当代紫砂、朱泥壶、顾景舟壶艺、明清名家紫砂、犀象藏珍、明清犀角精品(夜场)和名家
期刊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期刊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尤其近三年,天量资金涌入,促使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变,2011年春拍成交额创历史新高。市场未来如何发展,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亿元时代”到“价值时代”,芷兰雅集年度高峰论坛持续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变化。2011年12月8日下午,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品高峰论坛暨芷兰雅集2011年度峰会,以“财富时代的抉择”为主题
期刊
明太祖朱元璋与元末明初景德镇窑洪武瓷这一议题在时间上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元末,也就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邓愈第一次打下景德镇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第二阶段是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本文主要讲后一阶段明洪武时期。    一、60年来景德镇古陶瓷研    究领域的三个重大发现  20世纪中叶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领域有三个重大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