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铜镜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纹饰众多,其中带有四神纹饰的图案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大,纹饰生动活泼,是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喜爱的纹饰。通常人们把带有这类图案的铜镜称为四神镜,这种铜镜以上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而著称。四神图案在汉魏时期极为盛行,被看成是避邪求福的神祗,同时又表示季节和方位(即四方之神),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制品。魏曹植《神龟赋》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乡”,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四神的功用与形象。
白虎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二十八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它代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说。古代掌管兵权者的“虎符”便来自于白虎。君王出巡时也会伴有白虎旗。
作为四神中唯一在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虎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充满力量和威力,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先民的敬仰、崇敬、图腾崇拜和喜爱。《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虎的形象比比皆是。同时虎也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在古代巴人的器物上很早就出现了虎的纹饰。考古资料表明,湖北鄂西清江是古代巴人发源地,居住在湖南湘西一带的,是巴人同一族属。到他们族领廪君时,统一了樊、瞫、相、郑四个氏族,成为其中最强大部落。文献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氏祭其祖,以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可见,古代鄂西清江巴人以虎为图腾,把祖先图腾——虎,铸造在各种器物上,作为巴人族徽。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虎都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除了汉族将虎作为瑞兽外,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许多民族仍自称是虎的后代。可见,虎图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观念。一直到今天,虎在我国仍被视作瑞兽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虎常常与龙相提并论,共同出现。在四神中,“白虎”常常跟龙相提并论,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虎纹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到了汉魏时期,更是与青龙等四神一起频频出现在铜镜、画像石、石刻上。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形体勇武,主要的被人们当做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早期虎纹不逊于龙纹,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四神中虎纹的形象
“四神”之说始见于《曲礼》,《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四神还代表一定的方位,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图案在铜镜中出现最早始于西汉,在这类镜中,虎纹主要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的形象,但也有些镜中缺少其他三神中的某些纹饰,有时纹饰中还有动物、怪兽、独角兽、禽鸟及群邪、羽人、仙人等纹饰,但主要还是以四神为主。
在这类镜中,白虎一般为大头,虎身躯大都较粗壮,采用线条法,即用单线纹勾勒而成,虎主要作侧面,正面少见,奔跑状或行走状,少量为站立状。虎或抬头向前,或作回首张口大吼状,虎头作下视状较少,虎口大张较多,虎嘴上下大多有虎须,亦有虎眼、鼻、耳均清晰刻画。虎头及虎身用短线纹及v字形短线或几种弯曲度不同的线条装饰成虎毛及虎体花纹,在描绘手法上一般为虎一后肢粗壮后伸,另三腿较细小,虎尾较长,尾上翘并向身前弯曲或虎尾向后方上翘伸出较多,也有部分虎尾向后拖出或下垂。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高浮雕技法的出现,四神图案更为生动形象,层次感更强。这时期的画像镜和神兽镜中的虎纹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多采用高浮雕工艺,虎口大张,虎体雄壮有力,虎体用短线或弯曲的线条勾勒出虎毛及虎体花纹,一后肢粗壮有力,另三只较细小,刻画清晰分明,虎爪清晰,虎体有的还饰有椭圆圈作为装饰,虎尾大多粗长而向后上翘伸出。此类镜上虎纹图案较其他镜华美,虎体也较大。
汉代四神中虎纹形象可以说是既写实又夸张,如虎的躯体大都粗壮肥大,尾部大都粗长,向后伸出的形态多样,与虎体其他部位相比夸张得多。这是因为汉代的动物纹样注重局部气势的描绘,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别夸张它的躯体和尾部。
汉代四神镜中虎纹图案出现的镜种很多,这样的镜种有“长宜子孙”铭文镜、博局纹镜、禽兽纹镜、四神纹镜,八乳禽兽博局纹铭文镜、画纹带镜、画像镜、神兽纹镜等等。
虎纹的象征与功用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也代表着君王的威严和意志,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因此,中国古铜镜铭文中“左龙右虎去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苍龙在左白虎在右,长宜二亲孙子”、“白虎辟邪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兮”、“左龙右虎辟不阳,长富乐未央”、“左龙右虎辟不阳,七子八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戚央”、“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青龙白虎居左右,与天相保无穷之”、“左龙右虎为国保,大吉”等文字屡屡出现,表现了人们希望白虎能辟邪禳灾,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心态和愿望。
汉代四神镜中的白虎在当时还被想象成具有通天功能的神物,可以引领人们升天。在汉代镜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非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可见,在汉人心目中,白虎是一种可以引领人们升天的神物。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常看到绘有的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领墓主人升天成仙。此外,在古代,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说明在当时,虎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通天神兽。
虎纹出现的原因探讨
虎纹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猛兽,又是艺术性夸张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和企慕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幻想。作为四神之一的虎纹,一方面是古代人们图腾崇拜的印记,另一方而,出于对虎的崇拜,后来人们又把虎想象为镇守西方的守护神,与其他三神一起组成了镇守四方的守护之神。可以说,虎纹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两汉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反映墓主人成仙愿望的壁画。正像文献记载,仙话描绘、考古材料表现的那样,神仙信仰自汉武帝以后迅速向民间辐射,成了人们的普遍观念和追求主题。从一些考古材料如铜镜、画像石、画像砖等,可以看出两汉神仙信仰的普遍性。在当时几乎全民信仰升天成仙的大背景下,虎因其勇猛、威力无穷而被先人们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进而被神化,成了辟邪通天的神物,镇守西方的守护之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汉代四神镜中虎纹的出现与汉代谶纬祥瑞学说和汉代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成仙升天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白虎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二十八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它代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说。古代掌管兵权者的“虎符”便来自于白虎。君王出巡时也会伴有白虎旗。
作为四神中唯一在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虎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充满力量和威力,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先民的敬仰、崇敬、图腾崇拜和喜爱。《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虎的形象比比皆是。同时虎也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在古代巴人的器物上很早就出现了虎的纹饰。考古资料表明,湖北鄂西清江是古代巴人发源地,居住在湖南湘西一带的,是巴人同一族属。到他们族领廪君时,统一了樊、瞫、相、郑四个氏族,成为其中最强大部落。文献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氏祭其祖,以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可见,古代鄂西清江巴人以虎为图腾,把祖先图腾——虎,铸造在各种器物上,作为巴人族徽。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虎都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除了汉族将虎作为瑞兽外,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等许多民族仍自称是虎的后代。可见,虎图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观念。一直到今天,虎在我国仍被视作瑞兽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虎常常与龙相提并论,共同出现。在四神中,“白虎”常常跟龙相提并论,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虎纹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到了汉魏时期,更是与青龙等四神一起频频出现在铜镜、画像石、石刻上。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形体勇武,主要的被人们当做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早期虎纹不逊于龙纹,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四神中虎纹的形象
“四神”之说始见于《曲礼》,《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四神还代表一定的方位,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图案在铜镜中出现最早始于西汉,在这类镜中,虎纹主要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的形象,但也有些镜中缺少其他三神中的某些纹饰,有时纹饰中还有动物、怪兽、独角兽、禽鸟及群邪、羽人、仙人等纹饰,但主要还是以四神为主。
在这类镜中,白虎一般为大头,虎身躯大都较粗壮,采用线条法,即用单线纹勾勒而成,虎主要作侧面,正面少见,奔跑状或行走状,少量为站立状。虎或抬头向前,或作回首张口大吼状,虎头作下视状较少,虎口大张较多,虎嘴上下大多有虎须,亦有虎眼、鼻、耳均清晰刻画。虎头及虎身用短线纹及v字形短线或几种弯曲度不同的线条装饰成虎毛及虎体花纹,在描绘手法上一般为虎一后肢粗壮后伸,另三腿较细小,虎尾较长,尾上翘并向身前弯曲或虎尾向后方上翘伸出较多,也有部分虎尾向后拖出或下垂。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高浮雕技法的出现,四神图案更为生动形象,层次感更强。这时期的画像镜和神兽镜中的虎纹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多采用高浮雕工艺,虎口大张,虎体雄壮有力,虎体用短线或弯曲的线条勾勒出虎毛及虎体花纹,一后肢粗壮有力,另三只较细小,刻画清晰分明,虎爪清晰,虎体有的还饰有椭圆圈作为装饰,虎尾大多粗长而向后上翘伸出。此类镜上虎纹图案较其他镜华美,虎体也较大。
汉代四神中虎纹形象可以说是既写实又夸张,如虎的躯体大都粗壮肥大,尾部大都粗长,向后伸出的形态多样,与虎体其他部位相比夸张得多。这是因为汉代的动物纹样注重局部气势的描绘,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别夸张它的躯体和尾部。
汉代四神镜中虎纹图案出现的镜种很多,这样的镜种有“长宜子孙”铭文镜、博局纹镜、禽兽纹镜、四神纹镜,八乳禽兽博局纹铭文镜、画纹带镜、画像镜、神兽纹镜等等。
虎纹的象征与功用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也代表着君王的威严和意志,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因此,中国古铜镜铭文中“左龙右虎去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苍龙在左白虎在右,长宜二亲孙子”、“白虎辟邪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兮”、“左龙右虎辟不阳,长富乐未央”、“左龙右虎辟不阳,七子八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戚央”、“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青龙白虎居左右,与天相保无穷之”、“左龙右虎为国保,大吉”等文字屡屡出现,表现了人们希望白虎能辟邪禳灾,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心态和愿望。
汉代四神镜中的白虎在当时还被想象成具有通天功能的神物,可以引领人们升天。在汉代镜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非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可见,在汉人心目中,白虎是一种可以引领人们升天的神物。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常看到绘有的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领墓主人升天成仙。此外,在古代,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说明在当时,虎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通天神兽。
虎纹出现的原因探讨
虎纹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猛兽,又是艺术性夸张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和企慕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幻想。作为四神之一的虎纹,一方面是古代人们图腾崇拜的印记,另一方而,出于对虎的崇拜,后来人们又把虎想象为镇守西方的守护神,与其他三神一起组成了镇守四方的守护之神。可以说,虎纹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两汉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反映墓主人成仙愿望的壁画。正像文献记载,仙话描绘、考古材料表现的那样,神仙信仰自汉武帝以后迅速向民间辐射,成了人们的普遍观念和追求主题。从一些考古材料如铜镜、画像石、画像砖等,可以看出两汉神仙信仰的普遍性。在当时几乎全民信仰升天成仙的大背景下,虎因其勇猛、威力无穷而被先人们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进而被神化,成了辟邪通天的神物,镇守西方的守护之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汉代四神镜中虎纹的出现与汉代谶纬祥瑞学说和汉代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成仙升天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