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挖掘教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容有许多契合之处,而品德学科正是一门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之中。
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四个单元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感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知道地球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人种及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形成平等意识;激发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养成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胸怀;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受我国经济的崛起,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人们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故事,感受人间的患难真情。这些内容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文明”“平等”“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的这些内容,找准切入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多元介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采用生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多角度、有计划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课堂,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借助思想性、人文性素材,引发学生共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素材,以影视、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黄河在怒吼》时,教师运用了音乐素材,在雄壮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烘托下,教师动情地讲述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感人事迹。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发了学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课堂。
画龙点睛演绎最后环节,升华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升华主题的环节,它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精彩的课堂小结或给人启迪,或给人激励,或指明方向,既呼应题目、升华主题,又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课堂小结采用的是全班学生齐读《诚信宣言》,庄严宣誓;执教《告别不良生活习惯》,课堂小结采用的是展示学生的“好习惯承诺卡”,并引导学生“言而有信”,去实现承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有机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
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与学生谈这个“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空洞,如果通过新闻中鲜活的例子,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会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如四年级(下册)《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中,要讲诚信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只是停留在说教层面,感受不深。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了《今日视线》中关于温州商人谢岩斌“千里寻人,只为还债”的事迹报道。通过观看熟悉的节目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的道理有了具体客观的榜样。再让学生交流观后感,进而让学生理解、认同、并构建起“讲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念。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用行动去践行。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结合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执教四年级(下册)《我们学会了合作》,教师布置了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主题为《学会合作》的手抄报,让学生在完成拓展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和谐相处、团结友善,使学生在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点滴滴融入到行动之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生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赵亚夫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
挖掘教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容有许多契合之处,而品德学科正是一门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之中。
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四个单元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感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知道地球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人种及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形成平等意识;激发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养成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胸怀;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受我国经济的崛起,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人们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故事,感受人间的患难真情。这些内容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文明”“平等”“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的这些内容,找准切入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多元介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采用生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多角度、有计划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课堂,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借助思想性、人文性素材,引发学生共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素材,以影视、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黄河在怒吼》时,教师运用了音乐素材,在雄壮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烘托下,教师动情地讲述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感人事迹。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发了学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课堂。
画龙点睛演绎最后环节,升华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升华主题的环节,它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精彩的课堂小结或给人启迪,或给人激励,或指明方向,既呼应题目、升华主题,又能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课堂小结采用的是全班学生齐读《诚信宣言》,庄严宣誓;执教《告别不良生活习惯》,课堂小结采用的是展示学生的“好习惯承诺卡”,并引导学生“言而有信”,去实现承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有机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
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与学生谈这个“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空洞,如果通过新闻中鲜活的例子,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会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如四年级(下册)《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中,要讲诚信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只是停留在说教层面,感受不深。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了《今日视线》中关于温州商人谢岩斌“千里寻人,只为还债”的事迹报道。通过观看熟悉的节目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的道理有了具体客观的榜样。再让学生交流观后感,进而让学生理解、认同、并构建起“讲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念。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用行动去践行。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结合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执教四年级(下册)《我们学会了合作》,教师布置了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主题为《学会合作》的手抄报,让学生在完成拓展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和谐相处、团结友善,使学生在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点滴滴融入到行动之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生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赵亚夫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