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针对“工学合作”中职生的流失率严重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生,流失率
一、当前中职生流失问题的现状
自2005 年 11 月7 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遍地开花。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中职学生生源锐减;学生的流失率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 “工学结合”的发展。
二、流失率严重的原因剖析
一)学校原因
1、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中存在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晰等问题,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贯彻系统的管理教育导致学生流失率严重。
2、“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师资队伍的建设,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都跟不上新模式的发展需要。
二)企业原因
1,部分企业目光短浅,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随意更改培训计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中途辍学或转学。
2、企业的基层管理水平低,多用谩骂、贬损、惩罚、恐吓的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对待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关怀、鼓励、表扬和支持。
三)学生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
1、角色转换跟不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但是,大部分学生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的沟通能力,极易与企业其他员工发生冲突,最终因为工作上的不适应而离开。
2、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容易受社会上复杂多样的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影响,容易会产生逃离心态。如果疏导不当不及时,会造成学生群体的心理波动和思想动荡。
3、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原本可减轻家庭經济压力,但因缺乏独立能力致使增加家庭的负担,最终家长对“工学结合”模式投不信任票,也给学校的下一届招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社会原因
我国经济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力市场对人才标准提出的要求不高,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不出来,导致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三、应对流失率的具体对策
一)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育体系。
1、政府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合同”,据此规范学校和企业的行为,保障三方的合法权益。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企业、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可度,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和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人才考评体系、企业管理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就业安排体系等。
“工学结合”模式上层设计的合理合法,是增加其社会认知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控制流失率,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工学结合”师资队伍。
学校和企业联手建设一支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和企业、行业管理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方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培训,校与校之间的交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企业方面安排优秀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只有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招得人来,留得人住”。
三)构建教育合力,增强学生和家长对“工学结合”模式的信心。
学校、企业、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重点在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培养方向,还要创建适合本校校情和“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设立心理辅导专职老师等;对企业而言,重点是挖掘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精髓,邀请企业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结合自身感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改善企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改善管理,加强与学生、学校的沟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学校和企业定期家访,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到学校和企业参观,汇报学生、学校、企业的发展情况,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加强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信心,降低流失率。
四)以人为本,实行个性化教育。
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建立个人成长档,实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对缺乏独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理财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现代社会必备生存技能的学生,更加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自觉抵制复杂环境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与侵蚀。让学生在磨练和关怀中得到成长。
四、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还在处于摸索和发展的阶段,对于现阶段存在的流失率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和家长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对症下药,大局上把握,细节上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丹,中职生高流失率的原因及应对之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月第3期
2,赵艳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N]西北教育成人学报,834000
3,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周明星, 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A],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四期第29卷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生,流失率
一、当前中职生流失问题的现状
自2005 年 11 月7 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遍地开花。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中职学生生源锐减;学生的流失率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 “工学结合”的发展。
二、流失率严重的原因剖析
一)学校原因
1、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中存在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晰等问题,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贯彻系统的管理教育导致学生流失率严重。
2、“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师资队伍的建设,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都跟不上新模式的发展需要。
二)企业原因
1,部分企业目光短浅,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随意更改培训计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中途辍学或转学。
2、企业的基层管理水平低,多用谩骂、贬损、惩罚、恐吓的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对待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关怀、鼓励、表扬和支持。
三)学生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
1、角色转换跟不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但是,大部分学生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的沟通能力,极易与企业其他员工发生冲突,最终因为工作上的不适应而离开。
2、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容易受社会上复杂多样的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影响,容易会产生逃离心态。如果疏导不当不及时,会造成学生群体的心理波动和思想动荡。
3、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原本可减轻家庭經济压力,但因缺乏独立能力致使增加家庭的负担,最终家长对“工学结合”模式投不信任票,也给学校的下一届招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社会原因
我国经济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力市场对人才标准提出的要求不高,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凸显不出来,导致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三、应对流失率的具体对策
一)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育体系。
1、政府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合同”,据此规范学校和企业的行为,保障三方的合法权益。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企业、学生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可度,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和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人才考评体系、企业管理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就业安排体系等。
“工学结合”模式上层设计的合理合法,是增加其社会认知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控制流失率,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工学结合”师资队伍。
学校和企业联手建设一支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和企业、行业管理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方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培训,校与校之间的交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企业方面安排优秀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只有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招得人来,留得人住”。
三)构建教育合力,增强学生和家长对“工学结合”模式的信心。
学校、企业、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重点在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培养方向,还要创建适合本校校情和“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设立心理辅导专职老师等;对企业而言,重点是挖掘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精髓,邀请企业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结合自身感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改善企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改善管理,加强与学生、学校的沟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学校和企业定期家访,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到学校和企业参观,汇报学生、学校、企业的发展情况,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共同加强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信心,降低流失率。
四)以人为本,实行个性化教育。
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建立个人成长档,实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对缺乏独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理财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现代社会必备生存技能的学生,更加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自觉抵制复杂环境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与侵蚀。让学生在磨练和关怀中得到成长。
四、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还在处于摸索和发展的阶段,对于现阶段存在的流失率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和家长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对症下药,大局上把握,细节上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丹,中职生高流失率的原因及应对之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月第3期
2,赵艳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N]西北教育成人学报,834000
3,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周明星, 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A],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四期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