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孩子体验快乐的主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情景促进学生乐学,以兴趣实现学生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如何营造快乐的小学品德课堂,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换味”课堂导语,享受“别样”快乐
俗话说:“善始者,事半成。”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直接以“今天我们讲某某课”来导入新课,就会显得太呆板,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不妨给课堂的导入换换味儿:
1.情感传递法
所谓情感传递法,是指一种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的方法。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
2.趣味导入法
知识是理性的产物,但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这就是趣味导入法的功效。比如,教学主题活动《我和太阳做游戏》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东边升,西边落,用光芒,照大地。这是什么呀?”等学生猜出后,接着说道:“太阳公公的学问可大了,但它不想亲自告诉我们,它想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寻找、探究获得有关太阳光的知识,努力认真做的同学都能得到太阳公公的一张签名照片。大家愿意吗?”主题一出示,学生就特别激动、感兴趣,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特别认真观察,纷纷动手尝试(用自带的镜子让太阳光搬家)。
3.自然入境法
教学《待客热情有礼貌》这一主题时(当时开设观摩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还没开始,教师先走进教室,让孩子们围坐在教师的身边,然后微笑着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你们的妈妈,你们都当老师的孩子,可以吗?(学生们很乐意)。“今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听课老师),我们该怎样接待客人呢?”接着让学生以此为话题,结合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导入主题活动,没有严肃的开场白,一切是那么自然。
二、创设活动情境,享受体验的快乐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呈现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教材设置了许多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因地制宜地利用多种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的快乐氛围中体验自己的道德情感。例如,在教学《我换牙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请两位同学上来先吃饼干,然后漱口,再比较漱口前和嗽口后两杯水的变化。孩子们通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已经认识到漱口在保护牙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如在教学《我会自己整理》一课时,设计一个“生活小能手”大比拼活动,把被子、床铺、衣服等生活用品带进课堂,在班级中展开叠被子、穿衣服、 整理物品等活动,学生在这个班级大“房间”中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三、给予激励性评价,享受成功的快乐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时,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去找春天的学习内容,课中让学生回忆课前是怎样找春天的情景时,有位学生回答,他是通过看(燕子飞来)、听(河水哗哗)、闻(花香)、摸(嫩绿的小草)找到春天的。教师这时使用和话题有关的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这种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方法、生活的情感态度及探究性学习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激励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畏惧感和压抑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每次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都要特别注重活动的导入引趣、活动的开展情境及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
一、“换味”课堂导语,享受“别样”快乐
俗话说:“善始者,事半成。”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直接以“今天我们讲某某课”来导入新课,就会显得太呆板,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不妨给课堂的导入换换味儿:
1.情感传递法
所谓情感传递法,是指一种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的方法。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
2.趣味导入法
知识是理性的产物,但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这就是趣味导入法的功效。比如,教学主题活动《我和太阳做游戏》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东边升,西边落,用光芒,照大地。这是什么呀?”等学生猜出后,接着说道:“太阳公公的学问可大了,但它不想亲自告诉我们,它想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寻找、探究获得有关太阳光的知识,努力认真做的同学都能得到太阳公公的一张签名照片。大家愿意吗?”主题一出示,学生就特别激动、感兴趣,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特别认真观察,纷纷动手尝试(用自带的镜子让太阳光搬家)。
3.自然入境法
教学《待客热情有礼貌》这一主题时(当时开设观摩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还没开始,教师先走进教室,让孩子们围坐在教师的身边,然后微笑着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你们的妈妈,你们都当老师的孩子,可以吗?(学生们很乐意)。“今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听课老师),我们该怎样接待客人呢?”接着让学生以此为话题,结合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导入主题活动,没有严肃的开场白,一切是那么自然。
二、创设活动情境,享受体验的快乐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呈现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教材设置了许多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因地制宜地利用多种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的快乐氛围中体验自己的道德情感。例如,在教学《我换牙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请两位同学上来先吃饼干,然后漱口,再比较漱口前和嗽口后两杯水的变化。孩子们通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已经认识到漱口在保护牙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如在教学《我会自己整理》一课时,设计一个“生活小能手”大比拼活动,把被子、床铺、衣服等生活用品带进课堂,在班级中展开叠被子、穿衣服、 整理物品等活动,学生在这个班级大“房间”中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三、给予激励性评价,享受成功的快乐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时,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去找春天的学习内容,课中让学生回忆课前是怎样找春天的情景时,有位学生回答,他是通过看(燕子飞来)、听(河水哗哗)、闻(花香)、摸(嫩绿的小草)找到春天的。教师这时使用和话题有关的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这种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方法、生活的情感态度及探究性学习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激励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畏惧感和压抑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每次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都要特别注重活动的导入引趣、活动的开展情境及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