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学术理论界沉渣泛起,并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老调重谈的核心主张依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根本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不仅具有强烈的理论针对性,也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当构成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01-0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从当今国际环境来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这使得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并存、合作、和斗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情态。就当前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当前最具有总体性的国情,乃是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投射到思想意识领域,就是在作为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之外,必然伴生着这样那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正是国际、国内大背景的某种反映,需要我们做出冷静的对待和科学的分析。其中道理,即如恩格斯所提示的:仅仅宣布某种论调为唯心主义,还不足以制服它。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危害与实质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就中国近代革命史而言,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置历史常识和对于这段历史的科学结论于不顾,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倾向:其一,以“主体性创造”为依据,鼓吹“人祸”,名为“重写历史”,而行以“现代化史观”擅带“革命史观”的偷梁换柱之实;其二,大肆宣扬“告别革命”之论断,认为中国本来不通过流血的革命就可以实现独立自主,进而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流血与牺牲,都是毫无意义的;其三,以一些编造的“野史”来歪曲历史事实、甚至“恶搞”历史,借“还原历史”掩耳耳目,大作翻案文章,进而遮蔽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有学者所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核心是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为现在推销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服务。”[1]
历史虚无主义虽非当今社会思想的主流思潮,但对其潜在的或现实的危害性,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认识。其不仅遮蔽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颠倒了历史当中的是非曲直,而且也扰乱了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坚定信念。因而,我们必须对其加以警惕,“否则就会从根本上搞乱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动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2]
而从学理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具备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历史资料、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并阐明其内在联系的方法论自觉,因此,也就不可能透过历史现象厘清历史主流和深层本质,进而揭示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其随心所欲地挑选零碎的历史事实对人类历史加以“涂抹”或“剪裁”,凭借某种“新奇大胆”的想象歪曲和否定历史,其实质就是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不会认识到:他们以局部来推论整体、以表象来妄测根本,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他们所标榜的“以史为鉴”,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历史的内在性、整体性和规律性,只能永远地外在于其理论视野,构成其令人触目惊心的理论盲区。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是抗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受内在的、客观的规律支配的,这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时也构成科学、合理地说明人类全部历史的根本依据。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于所谓“人祸”的一系列演绎,企图将历史归结为主观意志的产物,恰恰被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击中了要害。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3]544历史虚无主义既不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也不了解历史背后的真正动因何在,所以,不过就是一种缺乏内在根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更深层次的思想症结在于不懂得人类历史客观存在的辩证本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3]495-496唯物的历史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僵死的教条和主观的臆断,足以扼住历史虚无主义的咽喉,在方法论层面为历史规律理论提供了根本保证,为总体性、动态性地分析历史、把握历史和创造历史,开辟了广阔而深湛的理论空间。
如“三形态”说以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建立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为根本依据,将每一形态内部的有机性和各个形态之间的联系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这就使得历史规律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进程达到了内在的契合,实现了历史认识在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意义上的重大飞跃。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性就决定了其永远不会具备这样一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视野。正如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4]364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浅薄与粗陋,是昭然若揭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当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科学理论也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坚持、检验、完善和发展。”[5]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只能是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的统一,而不能是不分巨细的等量齐观。从抗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应当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规律理论与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直接对立
历史规律理论注重人类历史在本质层面的客观必然性,主张以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整体地把握历史、观照现实,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不仅以人的主观性为其判断历史的根本出发点,而且肆意夸大偶然的、零碎的历史事件的决定性意义,这就使得人们对历史的预见与展望丧失了最为有力的客观依据。其浅薄、粗陋、主观、片面,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规律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力量
历史规律理论以其历史见解的独到性和深刻性,一直受到西方主流历史学派如法国的新史学、美国的世界史学派等的认真对待乃至高度评价,如有作者所论,当代西方严肃的历史思考都不得不借鉴马克思的历史观。相形之下,现今国内学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尤其是其历史规律理论的蓄意曲解与刻意诋毁,在根本上讲,不过是无聊复无奈的学术泡沫而已。
3.历史规律理论是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主要支点
历史规律理论从整体上,也就是以一种深邃、长远的眼光来洞察人类历史,尤其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逻辑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批判为依据,进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意义上的现实,雄辩地阐明其伟大意义和重大价值,绝对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无根之论所能动摇的。如果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此为重点而扎实推进,则不仅可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完全能够说服人、引导人的“彻底性”(马克思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本身的内在诉求——现实性与针对性——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郑科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股思潮[J].政治学研究,2008,(1).
[2]梅宁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0,(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N].人民日报,2008-01-01.
(责任编辑/石 银)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01-0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从当今国际环境来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这使得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并存、合作、和斗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情态。就当前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当前最具有总体性的国情,乃是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投射到思想意识领域,就是在作为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之外,必然伴生着这样那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正是国际、国内大背景的某种反映,需要我们做出冷静的对待和科学的分析。其中道理,即如恩格斯所提示的:仅仅宣布某种论调为唯心主义,还不足以制服它。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危害与实质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就中国近代革命史而言,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置历史常识和对于这段历史的科学结论于不顾,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倾向:其一,以“主体性创造”为依据,鼓吹“人祸”,名为“重写历史”,而行以“现代化史观”擅带“革命史观”的偷梁换柱之实;其二,大肆宣扬“告别革命”之论断,认为中国本来不通过流血的革命就可以实现独立自主,进而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流血与牺牲,都是毫无意义的;其三,以一些编造的“野史”来歪曲历史事实、甚至“恶搞”历史,借“还原历史”掩耳耳目,大作翻案文章,进而遮蔽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有学者所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核心是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史,为现在推销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服务。”[1]
历史虚无主义虽非当今社会思想的主流思潮,但对其潜在的或现实的危害性,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认识。其不仅遮蔽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颠倒了历史当中的是非曲直,而且也扰乱了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坚定信念。因而,我们必须对其加以警惕,“否则就会从根本上搞乱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动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2]
而从学理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具备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历史资料、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并阐明其内在联系的方法论自觉,因此,也就不可能透过历史现象厘清历史主流和深层本质,进而揭示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其随心所欲地挑选零碎的历史事实对人类历史加以“涂抹”或“剪裁”,凭借某种“新奇大胆”的想象歪曲和否定历史,其实质就是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不会认识到:他们以局部来推论整体、以表象来妄测根本,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他们所标榜的“以史为鉴”,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历史的内在性、整体性和规律性,只能永远地外在于其理论视野,构成其令人触目惊心的理论盲区。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是抗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受内在的、客观的规律支配的,这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时也构成科学、合理地说明人类全部历史的根本依据。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于所谓“人祸”的一系列演绎,企图将历史归结为主观意志的产物,恰恰被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击中了要害。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3]544历史虚无主义既不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也不了解历史背后的真正动因何在,所以,不过就是一种缺乏内在根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更深层次的思想症结在于不懂得人类历史客观存在的辩证本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3]495-496唯物的历史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僵死的教条和主观的臆断,足以扼住历史虚无主义的咽喉,在方法论层面为历史规律理论提供了根本保证,为总体性、动态性地分析历史、把握历史和创造历史,开辟了广阔而深湛的理论空间。
如“三形态”说以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建立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为根本依据,将每一形态内部的有机性和各个形态之间的联系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这就使得历史规律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进程达到了内在的契合,实现了历史认识在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意义上的重大飞跃。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性就决定了其永远不会具备这样一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视野。正如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4]364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浅薄与粗陋,是昭然若揭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当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科学理论也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坚持、检验、完善和发展。”[5]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只能是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的统一,而不能是不分巨细的等量齐观。从抗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应当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规律理论与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直接对立
历史规律理论注重人类历史在本质层面的客观必然性,主张以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整体地把握历史、观照现实,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不仅以人的主观性为其判断历史的根本出发点,而且肆意夸大偶然的、零碎的历史事件的决定性意义,这就使得人们对历史的预见与展望丧失了最为有力的客观依据。其浅薄、粗陋、主观、片面,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规律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力量
历史规律理论以其历史见解的独到性和深刻性,一直受到西方主流历史学派如法国的新史学、美国的世界史学派等的认真对待乃至高度评价,如有作者所论,当代西方严肃的历史思考都不得不借鉴马克思的历史观。相形之下,现今国内学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尤其是其历史规律理论的蓄意曲解与刻意诋毁,在根本上讲,不过是无聊复无奈的学术泡沫而已。
3.历史规律理论是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主要支点
历史规律理论从整体上,也就是以一种深邃、长远的眼光来洞察人类历史,尤其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逻辑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批判为依据,进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意义上的现实,雄辩地阐明其伟大意义和重大价值,绝对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无根之论所能动摇的。如果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此为重点而扎实推进,则不仅可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完全能够说服人、引导人的“彻底性”(马克思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本身的内在诉求——现实性与针对性——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郑科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股思潮[J].政治学研究,2008,(1).
[2]梅宁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0,(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N].人民日报,2008-01-01.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