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龙蛇可以對说,龙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龙能大能小,能隐能现,显则弥漫宇宙,隐则藏身于微芥。蛇的特点是静定,力量绵绵不绝,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比较敬而远之的對象,它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特别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时它也是一种耐力的象征,因为蛇扑食主要是以静制动法。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吴族(太吴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后来蛇的形象演化为龙!四象中,东方青龙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结合。阴阳学说中,蛇类动物象征男性,代表阳,很多早期文化遗迹中发现的彩画都有蛇的形式。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有此经历,有些民族近现代仍有传承,甚至至今还残迹可见,高山族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各民族中,高山族的图腾文化是十分鲜明而且传承时间较为长久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神话传说和近现代学者的调查,在高山族的9个族群中,基本都有过图腾崇拜之俗。其图腾物象种类繁多,既有动物、植物,也有无生物和自然现象。如鸡、犬、牛、猴、鹿、貂、狮、螺、龟、虫、鸟、蛇及巨石、树、竹、葫芦、云、太阳等。其中居于台湾本岛最南部的排湾人的蛇图腾崇拜尤为典型。
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尽管他人看来这种传说情趣天真、想象奇诞,但對于排湾人来说,他们则相信自己与蛇有血缘关系,蛇是自己的祖先,就像我们相信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一样。同时,他们还认为繁衍祖先的蛇还是排湾人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佑护排湾人,为排湾人排忧解难、降神消灾。因此,蛇成为他们生活中敬畏与尊崇的對象,成为他们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的物象。
为了时时刻刻得到图腾神的佑护,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害蛇,而且还用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县、武器及酒杯、匙、勺、筒、壶、罐等各种器物之上。因此,排湾人的蛇图腾雕刻艺术非常发达。雕绘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视为神器或圣物,面對或使用之时,不能有任何亵渎之行为或不恭之言语。
福建闽北最南端的樟湖是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且民风质朴豪爽,群落性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遗留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庙、万寿塔、上塘庵古戏台、苍峡摩崖石刻、商周遗址等古迹。元宵迎蛇灯、七月赛蛇神、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樟湖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他们的图腾是蛇。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崇蛇风俗,那里建有蛇王庙,每年都要举行赛蛇神、游蛇灯等崇蛇活动。
每年的正月初八,樟湖镇都要游蛇灯,从正月初八到二十一,尤其在农历十七,十八,十九甚为热闹。各村、街轮着闹蛇灯,不仅闹得红火,而且还带有比赛的性质。樟湖蛇灯不叫“舞”叫“游”,别处舞龙灯是高举头上,飞舞盘旋翻腾,而樟湖蛇灯却是提在手上,扭扭曲曲,左右游动,蜿蜒而行,有时蛇灯长达半条街,真有蛇神游山林之风姿,令人目迷神摇。
樟湖蛇灯别具一格,用色纸糊扎的巨型三角形扁蛇头活灵活现,两眼炯炯,闪着绿光,血盆大口中吐着火焰般的蛇信,红红颤颤。更有特色的是蛇身,那是由一块块2米长的木板和造型各异、精心制作的3盏大花灯组成,灯内燃有红烛,每块灯板代表一户人家,花灯上有各种剪纸贴成的吉祥图案,表明每户人家的祈求和心愿。游行队伍人手一灯板,衔接成有几百人、长三四里路的蛇身。入夜时分,“长蛇阵”在礼仪队的引导和锣鼓鞭炮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极为壮观。
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原始古朴的庙堂,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的民间活动,它完整地保留了古闽越的遗风,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樟湖人民的生活中,對旅游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1991年8月恢复举办“崇蛇”文化节以来,“蛇文化”活动弘扬了闽越文化,振兴了地方经济。1995年蛇王庙(福庆堂)被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崇蛇”活动冠以“樟湖镇蛇文化节”。1998年樟湖蛇文化节纳入“大武夷旅游”系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届蛇文化旅游节”。近年来,樟湖蛇文化的独特罕见性,倍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人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樟湖蛇文化驰名中外。正值“蛇王庙”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蛇崇拜民俗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七月七“蛇文化节”以其地方特色赋予的文化内涵,使2005年崇蛇活动再一次升华,冠以“延平樟湖镇闽蛇崇拜民俗活动旅游节”,给予樟湖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崭新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在敬拜祭祀活动中,形成了“闽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两祭活动,完整地传承了古闽越族的遗俗。千百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华,使之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朴、原始的崇蛇活动,铸成了独特的民间崇蛇文化。
樟湖闽蛇崇拜活动的载体“蛇王庙”俗称“福庆堂”或“连公庙”,位于316国道右侧。它临江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建筑整体气势宏伟,古朴古色、庙内上下两落,下落为戏楼建筑,戏楼中间为戏台,两侧對称肩楼,天井及钟鼓楼,戏台正面与正殿相對,中间为敞开式观众厅。上落为正殿,庙殿为重檐悬山式建筑,面五间,进深十余米。走进富有神韵的神庙殿堂,犹如步入时间的隧道,置身其间,往事越千年,发古之幽思。
樟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二十一的闹元宵活动,按姓氏轮流,每姓一天,每户一板,或者几十板,多者千余,当夜幕降临,人们将制作好的“蛇灯”拿到庙前连接成一条长达一、二公里的“长蛇阵”。入夜时分,弯弯曲曲的竹蛇绕镇蜿蜒而行,家家户户放鞭炮烟火,在自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灾祈福。蛇灯在鼓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的这天,人们奉蛇王出巡境内。清早在庙前排长队,鸣锣开道,号声铳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行队伍人手一蛇,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缠绕在臂上,盘绕于胸前、颈前,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其情景十分惊险、动人。游蛇结束,人们把蛇放归大自然。
中华大气魄,党政同心创特色;辛巳小龙年,军民协力振雄风。随着蛇年春节脚步的临近,必将引起更多的人们對蛇文化的浓厚兴趣。
(文/包卫兵 徐培华)
龙蛇可以對说,龙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龙能大能小,能隐能现,显则弥漫宇宙,隐则藏身于微芥。蛇的特点是静定,力量绵绵不绝,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比较敬而远之的對象,它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特别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时它也是一种耐力的象征,因为蛇扑食主要是以静制动法。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吴族(太吴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后来蛇的形象演化为龙!四象中,东方青龙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结合。阴阳学说中,蛇类动物象征男性,代表阳,很多早期文化遗迹中发现的彩画都有蛇的形式。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有此经历,有些民族近现代仍有传承,甚至至今还残迹可见,高山族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各民族中,高山族的图腾文化是十分鲜明而且传承时间较为长久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神话传说和近现代学者的调查,在高山族的9个族群中,基本都有过图腾崇拜之俗。其图腾物象种类繁多,既有动物、植物,也有无生物和自然现象。如鸡、犬、牛、猴、鹿、貂、狮、螺、龟、虫、鸟、蛇及巨石、树、竹、葫芦、云、太阳等。其中居于台湾本岛最南部的排湾人的蛇图腾崇拜尤为典型。
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尽管他人看来这种传说情趣天真、想象奇诞,但對于排湾人来说,他们则相信自己与蛇有血缘关系,蛇是自己的祖先,就像我们相信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一样。同时,他们还认为繁衍祖先的蛇还是排湾人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佑护排湾人,为排湾人排忧解难、降神消灾。因此,蛇成为他们生活中敬畏与尊崇的對象,成为他们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的物象。
为了时时刻刻得到图腾神的佑护,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害蛇,而且还用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县、武器及酒杯、匙、勺、筒、壶、罐等各种器物之上。因此,排湾人的蛇图腾雕刻艺术非常发达。雕绘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视为神器或圣物,面對或使用之时,不能有任何亵渎之行为或不恭之言语。
福建闽北最南端的樟湖是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且民风质朴豪爽,群落性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遗留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庙、万寿塔、上塘庵古戏台、苍峡摩崖石刻、商周遗址等古迹。元宵迎蛇灯、七月赛蛇神、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樟湖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他们的图腾是蛇。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崇蛇风俗,那里建有蛇王庙,每年都要举行赛蛇神、游蛇灯等崇蛇活动。
每年的正月初八,樟湖镇都要游蛇灯,从正月初八到二十一,尤其在农历十七,十八,十九甚为热闹。各村、街轮着闹蛇灯,不仅闹得红火,而且还带有比赛的性质。樟湖蛇灯不叫“舞”叫“游”,别处舞龙灯是高举头上,飞舞盘旋翻腾,而樟湖蛇灯却是提在手上,扭扭曲曲,左右游动,蜿蜒而行,有时蛇灯长达半条街,真有蛇神游山林之风姿,令人目迷神摇。
樟湖蛇灯别具一格,用色纸糊扎的巨型三角形扁蛇头活灵活现,两眼炯炯,闪着绿光,血盆大口中吐着火焰般的蛇信,红红颤颤。更有特色的是蛇身,那是由一块块2米长的木板和造型各异、精心制作的3盏大花灯组成,灯内燃有红烛,每块灯板代表一户人家,花灯上有各种剪纸贴成的吉祥图案,表明每户人家的祈求和心愿。游行队伍人手一灯板,衔接成有几百人、长三四里路的蛇身。入夜时分,“长蛇阵”在礼仪队的引导和锣鼓鞭炮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极为壮观。
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原始古朴的庙堂,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的民间活动,它完整地保留了古闽越的遗风,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樟湖人民的生活中,對旅游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1991年8月恢复举办“崇蛇”文化节以来,“蛇文化”活动弘扬了闽越文化,振兴了地方经济。1995年蛇王庙(福庆堂)被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崇蛇”活动冠以“樟湖镇蛇文化节”。1998年樟湖蛇文化节纳入“大武夷旅游”系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届蛇文化旅游节”。近年来,樟湖蛇文化的独特罕见性,倍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人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樟湖蛇文化驰名中外。正值“蛇王庙”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蛇崇拜民俗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七月七“蛇文化节”以其地方特色赋予的文化内涵,使2005年崇蛇活动再一次升华,冠以“延平樟湖镇闽蛇崇拜民俗活动旅游节”,给予樟湖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崭新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在敬拜祭祀活动中,形成了“闽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两祭活动,完整地传承了古闽越族的遗俗。千百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华,使之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朴、原始的崇蛇活动,铸成了独特的民间崇蛇文化。
樟湖闽蛇崇拜活动的载体“蛇王庙”俗称“福庆堂”或“连公庙”,位于316国道右侧。它临江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建筑整体气势宏伟,古朴古色、庙内上下两落,下落为戏楼建筑,戏楼中间为戏台,两侧對称肩楼,天井及钟鼓楼,戏台正面与正殿相對,中间为敞开式观众厅。上落为正殿,庙殿为重檐悬山式建筑,面五间,进深十余米。走进富有神韵的神庙殿堂,犹如步入时间的隧道,置身其间,往事越千年,发古之幽思。
樟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二十一的闹元宵活动,按姓氏轮流,每姓一天,每户一板,或者几十板,多者千余,当夜幕降临,人们将制作好的“蛇灯”拿到庙前连接成一条长达一、二公里的“长蛇阵”。入夜时分,弯弯曲曲的竹蛇绕镇蜿蜒而行,家家户户放鞭炮烟火,在自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灾祈福。蛇灯在鼓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的这天,人们奉蛇王出巡境内。清早在庙前排长队,鸣锣开道,号声铳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行队伍人手一蛇,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缠绕在臂上,盘绕于胸前、颈前,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其情景十分惊险、动人。游蛇结束,人们把蛇放归大自然。
中华大气魄,党政同心创特色;辛巳小龙年,军民协力振雄风。随着蛇年春节脚步的临近,必将引起更多的人们對蛇文化的浓厚兴趣。
(文/包卫兵 徐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