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以下三部分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提升做出研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综合国力的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分别从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自强三方面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以期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我国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作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传统文化;认同;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0-0013-04
绪论
随着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身处世界局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为了给美国“领导世界”建言献策,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随之展开了热烈讨论。究其根源,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不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硬实力的地位相对削弱,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日趋明显,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合国内外观点,文化软实力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即对本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进行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整合和创新,对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和创造;二是输出层面,就是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要着力向世界输出、推介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厚重内敛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和深层魅力[1]。总的来说,文化软实力对内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是团结本民族和本国人民重要的精神力量;对外是一种重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输出自己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本国的国际信誉以及国民形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政治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在与各国实现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深远,而且对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影响重大。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益于更好地凝聚全国同胞的力量,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积极主动探寻与世界各国文化上的结合点,以此为前提,开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力争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一国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其中“硬实力”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要素构成,“软实力”则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外交政策等要素构成。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软实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论是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外交政策的制定,还是国家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树立及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的成分,而意识形态是反映国家政治要求的思想体系。我国现行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只有得到人民在心理上的认同,才能树立权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文化软实力在政治上的表现,一国领导集体所倡导的治国理政思想,无论如何都需要得到被领导者的拥护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国泰民安。外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它体现着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智慧。随着我国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外交上,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必然要在与他国的交往中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对世界各国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而这些正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指导。把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服从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也与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相结合。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对外实施做好应有的前提准备,发挥我们的外交实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经济上,文化软实力将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把文化知识转化成为一国生产力的一部分,实现知识创造财富,产生应有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适当经济效益。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方面仍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潜在作用[3]。在军事上,我国海陆空三栖发展,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不仅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更是为保障我国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的庄严承诺。如果说这是一国硬实力的体现,那么文化这一软实力则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执政理念密不可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竭源泉。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4]。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得益于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更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全球发挥其影响力,从而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念传递给国际友人,不仅动员国人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且欢迎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搭乘中國发展的顺风车,从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发展。要明白,国家的发展是处在国际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只有共同发展,为自己更进一步的腾飞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实现今后更加长足的发展。这不仅是哲人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更是祖祖辈辈仁人志士们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给我们的生存智慧。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益于将这种优秀文明的现代精神传承下去。 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古老中国先哲们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延续与发展大有裨益。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提炼;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而且融入了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核心价值观赋予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对于新一代青年更易于获得在心理及观念上的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也就更易于得到践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机遇和挑战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通过国家意志和战略实施而推进和谐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世界性大国。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一方面在努力继承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遗产,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吸收各国文化建设的经验,迅速地缩短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差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取得相当成绩,但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严峻挑战。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对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最终受到生产力状况的制约。文化也不例外,同样受到客观物质生产能力的制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
最后,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呼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也在日益高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并认真学习研究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并不断实现自身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严峻挑战
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使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减弱。改革开放为外来文化的输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大众文化中包含外来文化的成分。然而这些看似生活化、充满趣味性的大众文化背后隐藏着消费主义、颓废主义的张扬与扩散,从而引起人们迷失自己在人生价值、意义方面的追求。这对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起着消解作用[7]。因此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道路上,应高度警惕此类大众文化对国民精神的侵蚀。
文化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没有文化创新的文化发展是没有生机的,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文化创新,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当前我国呈现给外国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如功夫、杂技、民俗表演等,这些只能在短时间内赢得观众的眼球,并不能从根本上打动他们的内心。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产品,如果我们不善于重新包装和推销,这也是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因此我国应制定文化创新优先发展战略,赶超文化创新发达国家,展现自己的文化创新成果,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道路艰难。首先,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使普通大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产生虚假认识。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阻碍中国文化形象在西方的重塑。其次,文化传播媒介阻滞文化“走出去”。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导向的空洞的语言形式[8]。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障碍成为影响东西方文化认知的重要问题,同时,西方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以及對于媒体的支配都影响着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制约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后,我国国内文化体制不健全,以及教育落后制约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显得日益重要。虽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针对所面临的挑战,仍需要我们作出努力,不断探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案。
(一)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要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在国民间形成广泛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要使国民对文化有了解、有认知,而且对本国文化有内心情感的认同。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认同,而且要对包含与时俱进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弘扬。
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历代所提倡的和谐理念,实践着包容性的发展。如今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正是这些塑造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既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又体现中国核心利益,并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互惠互赢。我国外交理念倡导“共建、共享、共赢”,强调共同安全。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有意与亚太国家和欧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分享中国崛起的红利[9]。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的建设谋得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国家的安定团结依赖于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它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能够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依靠民间民俗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必要借助国家意识形态将本国文化理念与核心思想传达给国民。而这则需要国家具有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只有深得国民信赖,才能够使其所传达的文化思想得到人民的认同。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能够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具有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国民及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二)推进文化创新,树立文化自信
要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推进文化创新,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推进文化创新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没有创新,文化必将失去生机与活力,思想之花必然枯萎,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成为天方夜谭。
创新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任何文化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持理性思维,随着世界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将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继承,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必须剔除,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为软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通过文化体制、内容以及传播的创新,突破原有不合时宜杂乱无章的文化模式,寻求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发展建立新平台。文化创新为国民树立文化自信提供资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文化创新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正需要这些新文化、新思维作为充足的资源。
(三)推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自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自强,文化传播至关重要。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道路上遇到的阻碍,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文化传播战略,为文化“走出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宏观指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前提。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始终奉行和平、发展、共赢等理念,作为官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应该沿此道路不断向前发展,支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人们接触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从思想上心理上予以认同。借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举措。如中国的优秀影视作品传播至五湖四海,在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开辟道路。
要实现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文化环境创设必不可少。这便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财政支持,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利用市场杠杆,实现文化事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政府角度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财政支出承担主要责任进行长期投入。如今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吸引世界各国踊跃投资,共同打造和平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格局。中国政府以友好热情的姿态,向世界各国敞开怀抱,欢迎搭乘中国腾飞的快车,产生联动效应、实现互利共赢。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大爆炸时代,政府投资在城市建立公共阅览室,成立各类研究所,中小学普遍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高校选拔公派留学生接受外来文化,无论是从世界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都在使人们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些都在以各种形式对外传播着中国文化,更是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精神。从社会角度看,扩大文化开放,鼓励社会投入,共同携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激起人们在思想观念领域的火花,同时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包容性,使世界各地文化在此汇聚一堂,彼此交流借鉴,扬长避短。中国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历练,方可成为真正的为国人所认可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建设、外交政策制定、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都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准备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认同、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小觑。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推进文化创新,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文化传播所传递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更是传达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实现文化自强的精神支撑。
總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涉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我们应利用好有利条件的同时,将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魏艳,苏雨新等;《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研究》[D],2013(16),第171页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3] 谢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就业促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7月
[4] 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第29页至第33页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 《人民日报》[N],2014年3月1日
[7]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8] 林茂《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第41页
[9] 李文,蔡建红《“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D],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6页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传统文化;认同;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0-0013-04
绪论
随着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身处世界局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为了给美国“领导世界”建言献策,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随之展开了热烈讨论。究其根源,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不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硬实力的地位相对削弱,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日趋明显,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合国内外观点,文化软实力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即对本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进行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整合和创新,对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和创造;二是输出层面,就是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要着力向世界输出、推介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厚重内敛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震撼力和深层魅力[1]。总的来说,文化软实力对内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是团结本民族和本国人民重要的精神力量;对外是一种重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输出自己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本国的国际信誉以及国民形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政治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在与各国实现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深远,而且对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影响重大。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益于更好地凝聚全国同胞的力量,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积极主动探寻与世界各国文化上的结合点,以此为前提,开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力争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一国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其中“硬实力”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要素构成,“软实力”则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外交政策等要素构成。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软实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论是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外交政策的制定,还是国家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树立及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的成分,而意识形态是反映国家政治要求的思想体系。我国现行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只有得到人民在心理上的认同,才能树立权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文化软实力在政治上的表现,一国领导集体所倡导的治国理政思想,无论如何都需要得到被领导者的拥护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国泰民安。外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它体现着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智慧。随着我国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外交上,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必然要在与他国的交往中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对世界各国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而这些正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指导。把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服从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也与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相结合。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对外实施做好应有的前提准备,发挥我们的外交实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经济上,文化软实力将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把文化知识转化成为一国生产力的一部分,实现知识创造财富,产生应有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适当经济效益。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方面仍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潜在作用[3]。在军事上,我国海陆空三栖发展,不断取得骄人成绩,不仅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更是为保障我国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的庄严承诺。如果说这是一国硬实力的体现,那么文化这一软实力则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执政理念密不可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竭源泉。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4]。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得益于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更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全球发挥其影响力,从而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念传递给国际友人,不仅动员国人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且欢迎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搭乘中國发展的顺风车,从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发展。要明白,国家的发展是处在国际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只有共同发展,为自己更进一步的腾飞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实现今后更加长足的发展。这不仅是哲人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更是祖祖辈辈仁人志士们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给我们的生存智慧。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益于将这种优秀文明的现代精神传承下去。 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古老中国先哲们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延续与发展大有裨益。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提炼;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而且融入了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核心价值观赋予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对于新一代青年更易于获得在心理及观念上的认同和接受,核心价值观也就更易于得到践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机遇和挑战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通过国家意志和战略实施而推进和谐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世界性大国。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一方面在努力继承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遗产,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吸收各国文化建设的经验,迅速地缩短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差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取得相当成绩,但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严峻挑战。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对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最终受到生产力状况的制约。文化也不例外,同样受到客观物质生产能力的制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
最后,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呼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也在日益高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并认真学习研究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并不断实现自身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严峻挑战
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使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减弱。改革开放为外来文化的输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大众文化中包含外来文化的成分。然而这些看似生活化、充满趣味性的大众文化背后隐藏着消费主义、颓废主义的张扬与扩散,从而引起人们迷失自己在人生价值、意义方面的追求。这对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起着消解作用[7]。因此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道路上,应高度警惕此类大众文化对国民精神的侵蚀。
文化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没有文化创新的文化发展是没有生机的,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文化创新,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当前我国呈现给外国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如功夫、杂技、民俗表演等,这些只能在短时间内赢得观众的眼球,并不能从根本上打动他们的内心。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产品,如果我们不善于重新包装和推销,这也是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因此我国应制定文化创新优先发展战略,赶超文化创新发达国家,展现自己的文化创新成果,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道路艰难。首先,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使普通大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产生虚假认识。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阻碍中国文化形象在西方的重塑。其次,文化传播媒介阻滞文化“走出去”。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导向的空洞的语言形式[8]。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障碍成为影响东西方文化认知的重要问题,同时,西方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以及對于媒体的支配都影响着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制约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后,我国国内文化体制不健全,以及教育落后制约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显得日益重要。虽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针对所面临的挑战,仍需要我们作出努力,不断探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案。
(一)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要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在国民间形成广泛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要使国民对文化有了解、有认知,而且对本国文化有内心情感的认同。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认同,而且要对包含与时俱进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弘扬。
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历代所提倡的和谐理念,实践着包容性的发展。如今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正是这些塑造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观,既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又体现中国核心利益,并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互惠互赢。我国外交理念倡导“共建、共享、共赢”,强调共同安全。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有意与亚太国家和欧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分享中国崛起的红利[9]。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的建设谋得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国家的安定团结依赖于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它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能够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依靠民间民俗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必要借助国家意识形态将本国文化理念与核心思想传达给国民。而这则需要国家具有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只有深得国民信赖,才能够使其所传达的文化思想得到人民的认同。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能够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具有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国民及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二)推进文化创新,树立文化自信
要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推进文化创新,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推进文化创新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没有创新,文化必将失去生机与活力,思想之花必然枯萎,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成为天方夜谭。
创新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任何文化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持理性思维,随着世界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将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继承,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必须剔除,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为软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通过文化体制、内容以及传播的创新,突破原有不合时宜杂乱无章的文化模式,寻求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发展建立新平台。文化创新为国民树立文化自信提供资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文化创新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正需要这些新文化、新思维作为充足的资源。
(三)推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自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自强,文化传播至关重要。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道路上遇到的阻碍,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文化传播战略,为文化“走出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宏观指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前提。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始终奉行和平、发展、共赢等理念,作为官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应该沿此道路不断向前发展,支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人们接触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从思想上心理上予以认同。借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举措。如中国的优秀影视作品传播至五湖四海,在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开辟道路。
要实现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文化环境创设必不可少。这便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财政支持,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利用市场杠杆,实现文化事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政府角度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财政支出承担主要责任进行长期投入。如今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吸引世界各国踊跃投资,共同打造和平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格局。中国政府以友好热情的姿态,向世界各国敞开怀抱,欢迎搭乘中国腾飞的快车,产生联动效应、实现互利共赢。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大爆炸时代,政府投资在城市建立公共阅览室,成立各类研究所,中小学普遍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高校选拔公派留学生接受外来文化,无论是从世界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都在使人们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些都在以各种形式对外传播着中国文化,更是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精神。从社会角度看,扩大文化开放,鼓励社会投入,共同携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激起人们在思想观念领域的火花,同时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包容性,使世界各地文化在此汇聚一堂,彼此交流借鉴,扬长避短。中国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历练,方可成为真正的为国人所认可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建设、外交政策制定、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都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准备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认同、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小觑。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推进文化创新,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文化传播所传递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更是传达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实现文化自强的精神支撑。
總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涉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我们应利用好有利条件的同时,将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魏艳,苏雨新等;《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研究》[D],2013(16),第171页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3] 谢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就业促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7月
[4] 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第29页至第33页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 《人民日报》[N],2014年3月1日
[7]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8] 林茂《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第41页
[9] 李文,蔡建红《“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D],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