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扛鼎之作。这篇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时间打造出的一粒宝石,历久弥新,永放光彩,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岳阳楼记》既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声情并茂,又胸怀博大、哲理精深、境界高远。有凝眸历史的厚重之感,有沧桑人生的悲喜之叹,有家国天下的忧乐之情,有知音何在的悠悠之思,是一篇常学常新的美文。
关键词:范仲淹 岳阳楼记 赏析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有的是因为典型的人物,有的是因为曲折的情节,有的则是因为传世的名言而广为人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因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独领风骚。千年后的今天,再次重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依然能够感受到他跳动的脉搏、沸腾的热血、火热的忠君爱国情怀,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他的胸襟和他的赤诚。欣赏这篇名文,既能领略到文章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
一、《岳阳楼记》的建筑美——布局精妙
闻一多主张诗歌应该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具有这“三美”。
岳阳楼本身就是一座布局精妙、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而中国古典建筑讲究的就是布局要精妙,衔接要紧密,过渡要自然,错落要有致,点缀要得体。就《岳阳楼记》来说,是非常符合建筑学意义上的审美原则的,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文章的叙述、描写、议论如同岳阳楼的三层结构一样,内容清晰,层级分明。
文章开头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写作原因,巧妙之处就在于非常自然而然。例如第一段用“嘱予作文以记之”结束,第二段用“予观夫巴陵胜状”开头,两个“予”字把上下段紧扣在一起,既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又如同建筑的卯榫结构一样,嵌合严整。又如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字领起下边两段洞庭湖阴天和晴天的不同景物,使得文章具有对称之美。段落的开头用“若夫”“至若”“而或”三个虚词承上启下,既巧妙地转移了写作重心,也巧妙地转移了我们的视线,像建筑上的三段回廊一样,把不同的景物连缀在一起,移步换景,过渡自然。
中国古典建筑讲究对称之美。第三段和第四段就非常对称。作者分别写了两种天气、两种景色、两种心情,就像建筑的虚实、高低、明暗一样,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可以说文章的结构非常符合建筑美学,起承转合、层次清晰,有呼有应、浑然一体,衔接得如同岳阳楼般严谨、凝重、庄严、华妙。
二、《岳阳楼记》的绘画美——浓淡相宜
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这篇《岳阳楼记》据说是范仲淹根据滕子京赠送他的一幅画《洞庭晚秋图》而写的。“文中有画”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色。作者调动了众多的景物,分两大类着色:一是霪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薄暮、虎、猿等;一是波澜、天光、沙鸥、锦鳞、岸芷、汀兰、长烟、皓月、浮光、静影等。有白天的景色,有夜晚的景色。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画。景物布局有高有低,有远有近;状态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无不曲尽其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幅单纯的山水画,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的画卷,可以说是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卷。这篇《岳阳楼记》总共才三百六十多字,哲理精深,文情并茂,感人肺腑,确实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美文。
三、《岳阳楼记》的音乐美——正声雅乐
《岳阳楼记》全文格调端庄凝重,同时又不失清新优美、光昌流丽的风格,是一首又高又妙的音乐,也是来自封建时代的“正声雅乐”。文章一开始演奏的是舒缓叙事的调子,在看似平淡无奇、娓娓道来的叙事里,已经包含着高昂之意。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由低到高,推出第一个小高潮,用高、广、深、远的大调,展示了洞庭湖的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勾画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广阔无边。第三段描写的是暗淡的阴天景物,旋律是以低沉哀伤的调子为主。第四段一扫阴天的阴郁沉闷,代之以明丽的晴天,主旋律由低到高,是欢快明朗的调子。在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的乐曲对比中,把洞庭湖的奇景展现得惟妙惟肖。第五段开始是一声叹息,结尾是一声叹息,沉重而悠长,把作者忠君爱民的心体现得淋漓尽致,音调铿锵有力,是坚如磐石的大调,是全文的最高潮。总之,《岳阳楼记》是一首流动的音乐,有高山流水般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联想到范仲淹,琴技高超,平生喜弹《履霜》一曲,故时人又称范履霜。由此推之,范仲淹应深知琴理和文理,在写作时能把对音乐的感受移到文章中,使《岳阳楼记》独具艺术魅力。
四、《岳阳楼记》的人格美——忠君爱民
如果把《岳阳楼记》放在范仲淹历尽沧桑、忠君爱民的一生中去理解,会发现范仲淹的官品、人品、文品俱为上乘,会发现《岳阳楼记》既是一篇美文,也是范仲淹一生偉大人格的写照。范仲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也只有他忠贞赤诚的官品和人品,体现在文品上才更震撼动人。千年后的今天,重读《岳阳楼记》,依然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
让我们先从范仲淹的为人、为官说起。
为人尚忠厚。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的父亲范墉早年病故,母亲谢氏贫无所依,改嫁山东淄州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朱悦。年稍长,范仲淹不愿学习商贾之术,唯愿读书,慨然有志于天下。1009年范仲淹21虚岁,到醴泉寺读书,刻苦自律,每天“画粥断齑”,笃学不辍。范仲淹得知身世后,辞别了母亲,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史载他“五年未尝解衣而卧”。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任安徽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名范仲淹。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数度被贬。1052年在赴颍州上任的路上,路过出生地徐州,病逝于此,终年64岁,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彭婆乡万安山下,谥文正。
范仲淹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身为副宰相,一顿只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建造一座像样的宅地。甚至死后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钱财送给那些贫穷的族人,救济那些贫而贤的读书人,奖掖那些有才能的人。范仲淹治家十分严谨,教子有方。他有四个孩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一并有名于天下。元朝脱脱在《宋史》列传第七十三里这样评价范仲淹:“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泛爱乐施,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汾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之三日而去。”
关键词:范仲淹 岳阳楼记 赏析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有的是因为典型的人物,有的是因为曲折的情节,有的则是因为传世的名言而广为人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因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独领风骚。千年后的今天,再次重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依然能够感受到他跳动的脉搏、沸腾的热血、火热的忠君爱国情怀,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他的胸襟和他的赤诚。欣赏这篇名文,既能领略到文章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
一、《岳阳楼记》的建筑美——布局精妙
闻一多主张诗歌应该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具有这“三美”。
岳阳楼本身就是一座布局精妙、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而中国古典建筑讲究的就是布局要精妙,衔接要紧密,过渡要自然,错落要有致,点缀要得体。就《岳阳楼记》来说,是非常符合建筑学意义上的审美原则的,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文章的叙述、描写、议论如同岳阳楼的三层结构一样,内容清晰,层级分明。
文章开头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写作原因,巧妙之处就在于非常自然而然。例如第一段用“嘱予作文以记之”结束,第二段用“予观夫巴陵胜状”开头,两个“予”字把上下段紧扣在一起,既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又如同建筑的卯榫结构一样,嵌合严整。又如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字领起下边两段洞庭湖阴天和晴天的不同景物,使得文章具有对称之美。段落的开头用“若夫”“至若”“而或”三个虚词承上启下,既巧妙地转移了写作重心,也巧妙地转移了我们的视线,像建筑上的三段回廊一样,把不同的景物连缀在一起,移步换景,过渡自然。
中国古典建筑讲究对称之美。第三段和第四段就非常对称。作者分别写了两种天气、两种景色、两种心情,就像建筑的虚实、高低、明暗一样,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可以说文章的结构非常符合建筑美学,起承转合、层次清晰,有呼有应、浑然一体,衔接得如同岳阳楼般严谨、凝重、庄严、华妙。
二、《岳阳楼记》的绘画美——浓淡相宜
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这篇《岳阳楼记》据说是范仲淹根据滕子京赠送他的一幅画《洞庭晚秋图》而写的。“文中有画”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色。作者调动了众多的景物,分两大类着色:一是霪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薄暮、虎、猿等;一是波澜、天光、沙鸥、锦鳞、岸芷、汀兰、长烟、皓月、浮光、静影等。有白天的景色,有夜晚的景色。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画。景物布局有高有低,有远有近;状态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无不曲尽其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幅单纯的山水画,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的画卷,可以说是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卷。这篇《岳阳楼记》总共才三百六十多字,哲理精深,文情并茂,感人肺腑,确实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美文。
三、《岳阳楼记》的音乐美——正声雅乐
《岳阳楼记》全文格调端庄凝重,同时又不失清新优美、光昌流丽的风格,是一首又高又妙的音乐,也是来自封建时代的“正声雅乐”。文章一开始演奏的是舒缓叙事的调子,在看似平淡无奇、娓娓道来的叙事里,已经包含着高昂之意。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由低到高,推出第一个小高潮,用高、广、深、远的大调,展示了洞庭湖的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勾画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广阔无边。第三段描写的是暗淡的阴天景物,旋律是以低沉哀伤的调子为主。第四段一扫阴天的阴郁沉闷,代之以明丽的晴天,主旋律由低到高,是欢快明朗的调子。在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的乐曲对比中,把洞庭湖的奇景展现得惟妙惟肖。第五段开始是一声叹息,结尾是一声叹息,沉重而悠长,把作者忠君爱民的心体现得淋漓尽致,音调铿锵有力,是坚如磐石的大调,是全文的最高潮。总之,《岳阳楼记》是一首流动的音乐,有高山流水般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联想到范仲淹,琴技高超,平生喜弹《履霜》一曲,故时人又称范履霜。由此推之,范仲淹应深知琴理和文理,在写作时能把对音乐的感受移到文章中,使《岳阳楼记》独具艺术魅力。
四、《岳阳楼记》的人格美——忠君爱民
如果把《岳阳楼记》放在范仲淹历尽沧桑、忠君爱民的一生中去理解,会发现范仲淹的官品、人品、文品俱为上乘,会发现《岳阳楼记》既是一篇美文,也是范仲淹一生偉大人格的写照。范仲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也只有他忠贞赤诚的官品和人品,体现在文品上才更震撼动人。千年后的今天,重读《岳阳楼记》,依然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
让我们先从范仲淹的为人、为官说起。
为人尚忠厚。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的父亲范墉早年病故,母亲谢氏贫无所依,改嫁山东淄州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朱悦。年稍长,范仲淹不愿学习商贾之术,唯愿读书,慨然有志于天下。1009年范仲淹21虚岁,到醴泉寺读书,刻苦自律,每天“画粥断齑”,笃学不辍。范仲淹得知身世后,辞别了母亲,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史载他“五年未尝解衣而卧”。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任安徽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名范仲淹。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数度被贬。1052年在赴颍州上任的路上,路过出生地徐州,病逝于此,终年64岁,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彭婆乡万安山下,谥文正。
范仲淹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身为副宰相,一顿只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建造一座像样的宅地。甚至死后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钱财送给那些贫穷的族人,救济那些贫而贤的读书人,奖掖那些有才能的人。范仲淹治家十分严谨,教子有方。他有四个孩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一并有名于天下。元朝脱脱在《宋史》列传第七十三里这样评价范仲淹:“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泛爱乐施,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汾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之三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