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变单一的教为师生双向互动、互设情景的学,尊重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可以使师生双方都进入到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之中。
【关键词】学生是学习主体;师生互设教学情景;尊重学生观点
“Spring breeze” is the “meet” or “wai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experience
Lin Lin
【Abstract】In ancient poetry,teaching,curriculum and implement new ideas,change the role of teachers,change a singl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each each other scenarios for the study,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views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make both sides happy to enter into a Amo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Student learning is the main body;Establishing teacher-student teaching scenarios;Respect the views of students
古诗词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用词简洁、意境深远、清新隽永的特点。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情谊绵长悠远,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提升热爱祖国情感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同学的学习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了新课程理念,有效突破了原有古诗教学中,老师简单的教,学生机械的记忆、跟读、背诵的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因为融汇了学生的现实体验和智慧,所以为古诗词的理解增加了新的内涵。
1.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共创教学情境
古诗的学习一般包括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意内容、理解诗词情感、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这几个环节。
设计学习环节应体现发现性原则,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我设计这样的古诗教学环节:同学预习、查找资料,熟悉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背景——同学画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确词句的意思,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方式解决——自己确定诗词中词语间间隔符号,确立重读音及朗读语速和扬抑节奏——共同探究、讨论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时走下讲台加入同学的讨论。教学双方往往互相创设教学情景,彼此都在探究学习,我喜欢用质疑的方式来引领正确思考方向,有效引导突破,归纳总结,帮助形成结论。
现在,学生可以较熟练地自觉运用我所设计的方式进行古诗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过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客舍’”,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流传千古,影响过无数代人的著名离别诗,它是北师大十二册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对诗人送别元二时的景色描写,也为抒发离别之情作了厚实的铺垫。其中“渭城”、“朝雨”、“悒轻尘”、“青青”、“柳色新”等词,分别介绍了分别时的地点、季节、天气等情况。惟独“客舍”一词,如果学习时仅指处所,则理解太平淡了。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强调'客舍'一词,它与作者可能有着怎样关系?”沉默了一会,同学们为“客舍”创设了许多精彩的情景。
情景一:“客舍”是作者和元二初次相识的地方,元二远去安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选择初识地方作为送别的场所,为的是友谊永存。
师点评:“想见时难别亦难”作者睹物思情,旧友将远去,更能激发起他对朋友难舍难分之情。
情景二:老朋友太多了,家里容纳不下,只能选择“客舍”才能与所有的旧友相逢。
师点评:可见元二人品高尚,才会有这么多的朋友真诚相送,告诉我们:交友要以诚相待啊!
情景三:“客舍”是因为作者一路相送,早已远离了自己的家乡,沿途只能住在“客舍”里。
师点评:多么感人的一个送别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深厚的友情和炽热的待友之心。
一个“客舍”引起师生共同创设出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情景,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新课程理念,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热情和调动了切身体验。而且,这种情景的创设是服务于课文中心的,为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新课程理念使师生双方都进入到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之中,将教与学统一在乐和趣的气氛里,这不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境地吗?
“春风”是“迎接”还是“等待”。新课程改革要求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生成和建构自己的认识和学习体系。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思维,要尊重同学的认识、观点,形成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只要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北师大版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所表现的是苍松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不阿谀奉承、不惧权贵的品格,以及对公平、正义、光明的期盼。同学们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理解诗词最后两句“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时,一个同学这样解释:“松树高耸坚韧,在等待春天的到来。”我认为翻译的很准确,肯定了他的答案。可另一个同学立刻接上了话:“我认为应该是松树高耸坚韧,在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很快,同意“迎接”和支持“等待”的两方观点同学开始了争论。我没有立刻阻止他们的争论,而是请双方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理由。“等待”派观点:作者自喻为松树,希望当时的社会公正、光明、平等,但政府依然黑暗,作者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只能默默地等待。“迎接”派观点:虽然社会黑暗,统治腐败,但作者相信光明一定会取代黑暗的,所以他用“迎接”来表达自己的信心。
两派观点都很符合作者当时创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都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一种观点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反衬出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照应了中心。一种观点则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追求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作者的信心。
我最后说:“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说明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态度,你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
这堂课,我和同学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收获了新课改精神下,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的变化,体会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乐趣。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辩论,体会了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乐趣,萌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走进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景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收稿日期:2008-10-14
【关键词】学生是学习主体;师生互设教学情景;尊重学生观点
“Spring breeze” is the “meet” or “wai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experience
Lin Lin
【Abstract】In ancient poetry,teaching,curriculum and implement new ideas,change the role of teachers,change a singl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each each other scenarios for the study,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views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make both sides happy to enter into a Amo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Student learning is the main body;Establishing teacher-student teaching scenarios;Respect the views of students
古诗词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用词简洁、意境深远、清新隽永的特点。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情谊绵长悠远,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提升热爱祖国情感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同学的学习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了新课程理念,有效突破了原有古诗教学中,老师简单的教,学生机械的记忆、跟读、背诵的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因为融汇了学生的现实体验和智慧,所以为古诗词的理解增加了新的内涵。
1.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共创教学情境
古诗的学习一般包括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意内容、理解诗词情感、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这几个环节。
设计学习环节应体现发现性原则,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我设计这样的古诗教学环节:同学预习、查找资料,熟悉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背景——同学画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确词句的意思,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方式解决——自己确定诗词中词语间间隔符号,确立重读音及朗读语速和扬抑节奏——共同探究、讨论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时走下讲台加入同学的讨论。教学双方往往互相创设教学情景,彼此都在探究学习,我喜欢用质疑的方式来引领正确思考方向,有效引导突破,归纳总结,帮助形成结论。
现在,学生可以较熟练地自觉运用我所设计的方式进行古诗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过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客舍’”,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流传千古,影响过无数代人的著名离别诗,它是北师大十二册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对诗人送别元二时的景色描写,也为抒发离别之情作了厚实的铺垫。其中“渭城”、“朝雨”、“悒轻尘”、“青青”、“柳色新”等词,分别介绍了分别时的地点、季节、天气等情况。惟独“客舍”一词,如果学习时仅指处所,则理解太平淡了。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强调'客舍'一词,它与作者可能有着怎样关系?”沉默了一会,同学们为“客舍”创设了许多精彩的情景。
情景一:“客舍”是作者和元二初次相识的地方,元二远去安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选择初识地方作为送别的场所,为的是友谊永存。
师点评:“想见时难别亦难”作者睹物思情,旧友将远去,更能激发起他对朋友难舍难分之情。
情景二:老朋友太多了,家里容纳不下,只能选择“客舍”才能与所有的旧友相逢。
师点评:可见元二人品高尚,才会有这么多的朋友真诚相送,告诉我们:交友要以诚相待啊!
情景三:“客舍”是因为作者一路相送,早已远离了自己的家乡,沿途只能住在“客舍”里。
师点评:多么感人的一个送别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深厚的友情和炽热的待友之心。
一个“客舍”引起师生共同创设出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情景,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新课程理念,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热情和调动了切身体验。而且,这种情景的创设是服务于课文中心的,为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新课程理念使师生双方都进入到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之中,将教与学统一在乐和趣的气氛里,这不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境地吗?
“春风”是“迎接”还是“等待”。新课程改革要求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生成和建构自己的认识和学习体系。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思维,要尊重同学的认识、观点,形成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只要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北师大版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所表现的是苍松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不阿谀奉承、不惧权贵的品格,以及对公平、正义、光明的期盼。同学们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理解诗词最后两句“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时,一个同学这样解释:“松树高耸坚韧,在等待春天的到来。”我认为翻译的很准确,肯定了他的答案。可另一个同学立刻接上了话:“我认为应该是松树高耸坚韧,在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很快,同意“迎接”和支持“等待”的两方观点同学开始了争论。我没有立刻阻止他们的争论,而是请双方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理由。“等待”派观点:作者自喻为松树,希望当时的社会公正、光明、平等,但政府依然黑暗,作者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只能默默地等待。“迎接”派观点:虽然社会黑暗,统治腐败,但作者相信光明一定会取代黑暗的,所以他用“迎接”来表达自己的信心。
两派观点都很符合作者当时创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都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一种观点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反衬出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照应了中心。一种观点则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追求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作者的信心。
我最后说:“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说明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态度,你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
这堂课,我和同学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收获了新课改精神下,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的变化,体会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乐趣。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辩论,体会了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乐趣,萌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走进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景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收稿日期: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