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聘代言人不如做软传播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茶企代言人热忽如一夜春风来,在2010年突然爆发,从年初萧氏茶业诚邀陈建斌作代言人后,八马茶业签约许晴作为代言人,安溪铁观音集团也请来经常饰演皇上的张铁林作为代言人,而且还有天方聘请韩再芬作为代言人。如此众多茶业企业纷纷寻找代言人,难道真的是茶业营销时代的到来?难道真是茶业繁荣的征兆?所请的这些代言人是不是真正与茶业行业相吻合?
  答案是否定的。茶业企业争相诚邀代言人,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茶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茶叶产值超过430亿元。茶叶出口金额7.05亿美元,出口金额上升3.30%,均价基本持平微增。正所谓“水涨船高”,茶叶行业的增长也使得我国部分茶企变得富裕起来,加之金融危机对我国茶业影响逐步萎缩,才使得我国茶企豪爽地花费重金邀请形象代言人。
  茶企这种仅仅为了代言人而请代言人的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茶企开始重视茶业营销,开始树立起茶业营销理念,并开始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茶业的发展。但邀请代言人之后,企业仅仅在公司网站、茶叶包装、公司宣传物料上用一下代言人的形象,利用代言人拍摄一部广告片,或者再邀请代言人出席几次公司举行的活动,代言人的使命也就完成。那么,茶企在运用代言人上为什么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将其用足呢?
  
  硬广费用吃不消
  
  对于一般企业来讲,聘请代言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代言人的形象来转嫁企业品牌的形象,进而实现受众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代言人营销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在企业广告中的运用,不管是纸媒体还是电视媒体,代言人能够带给受众者更多的亲近感,更加利于受众所关注,这也是邀请代言人的作用所在。
  然而,目前已经聘请代言人的萧氏茶业和天方茶业还没有看到多少硬广投入,而八马茶业也仅仅在部分的纸媒广告中投放了部分的硬性广告。如果聘请了代言人之后而不做硬性广告的传播,那么这些代言人的价值也就难以最大化地发挥,也就难以达到代言人营销的初衷。探究其原因,茶企的代言人营销在高额的硬广费用面前则显示出了望而生畏的心态。据了解,八马茶业光聘请营销大师叶茂中为其做策划的费用就高达500多万元。如果要在央视投放2个月的电视广告少则也要上千万的费用,在一些知名网站和报纸上再投放一些平面广告花费也不少于几百万,再加上聘请代言人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不等费用,汇总起来的整个传播费用便让刚刚富起来的茶企难以承受。
  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认为:中国茶产业已经超越一千亿,但与广阔的市场前景相比,应该算是刚刚起步。中国茶业企业里,迄今没有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由此可见,在高昂的营销费用投入与销售额不对等的情况下,茶企更多的要从节约营销成本的因素考虑。茶企在请了代言人后却因承担不了硬广的费用,只有将代言人贴在产品的包装上、放在公司的网站上,请来代言人搞个签约仪式,然后再发布一篇“广而告之”的新闻,昭告天下公司邀请了某某代言人。
  仅仅为了简单炫耀一下企业的实力而请代言人的做法并不能达到转嫁品牌的效果,这种只是从形式上聘请代言人的做法无疑是对所请代言人资源的浪费,并不能充分发挥代言人的优势,从而也达不到最终的营销效果。
  
  软传播才是硬道理
  
  软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拒绝硬性和强制性的传播手段,从消费者和受众的立场出发,以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的视角人手,力求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达成“平视”角度,产生思想共鸣,让传播的品牌能在消费者心中实现“软着陆”,从而使品牌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使品牌有传必播。
  茶产业作为有着文化底蕴的传统行业,在流失的岁月中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而这种文化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这种融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慢性文化,更加适合采用软方式进行传播,从而达到不显山不露水、润物细无声、以柔克刚的软传播效果。
  我国茶企在整体实力还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还不适合那种狂轰乱炸的方式攻城略地,而应需要像软传播那样通过企业内刊、企业家品牌、网站、书籍、歌曲、软文、新闻、会议、论坛、活动、博客、意见领袖等方式来传播茶企品牌。它虽然没有硬广的轰动效果,但是软传播的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特点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茶企相对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软传播在具体操作中所需的费用要远远低于硬广的费用,这样就不会为了单一的代言人营销而请代言人,也不会因为请了代言人而投不起硬广而将代言人的资源束之高阁。
  总之,茶叶代言人热的现象说明了我国茶人开始对茶营销的高度重视,是茶业营销时代的前奏,是我国茶叶品牌即将诞生的前夜。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茶叶营销不够成熟,茶叶缺少完善的营销之法等弊病。而软传播的营销之法可说是我国茶企做大、做强茶叶品牌的一把利剑,也是在茶叶市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营销兵法,是茶企提升茶叶品牌的营销宝典。虽然在试水营销的阶段难免会出现偏执的做法,但是只要坚定茶业营销的战略路线,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就一定能让人们看到茶业辉煌的曙光。
其他文献
古树发新枝    年愈古稀的李瑞河精力依然充沛,按常理说,像他这样的年龄,本应在家抱孙弄乌、种花养鱼、颐养天年才对,而他却是另一番情形:手机不时响起、一摞子事等他拍板、召开例会……这样急管繁弦般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像泡茶喝茶一样平常,较之17年前刚到“唐山”(大陆)时要幸福许多。1990年代初,大陆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及许多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成功经历再次激活了李瑞河身体里那股沉寂一时的斗志,西进福
期刊
“茶是和平、和谐的饮料。在天福茶学院我们爱上了喝茶,爱上了喝茶的感觉。中国茶文化很神奇,魅力无穷,令人痴迷。很庆幸能到中国来学习茶艺,使我们从爱茶人变为茶艺师。”参加中国2010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的外国学员们,谈起茶的话题来滔滔不绝,兴趣盎然。  此次培训项目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漳州天福茶学院承办,于2010年10月15日至12月9日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4名学
期刊
这20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各产茶区,唯独贵州一直没有机会成行。虽然常念着都匀毛尖、黄果树大瀑希;但毕竟贵州是一个生疏且模糊的地方。过去的印象,总认为是一个地无三里平,人无羔巍银晦穷乡僻壤,因此,也迟迟没有积极行动。直到去年6月,“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贵州举行,我终于在“贵州原生态与茶文化考察”活动中,亲历品味到了贵州的苗岭茶香,对贵州的印象完全翻转,那里的环境
期刊
冬日鹏城,茶香四溢。第三届深圳茶博会12月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深圳茶博会举办三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通过展会BPA数据显示,4天入馆人数达48万人次,其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俄罗斯等海外买家达2万余人。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多数观众均抱着明确的订货目的,现场销售出现抢购局面,统计成交总额突破8000万元。云南双江勐库、俊仲号、中茶集团、怡清源、汉家刘
期刊
“杯里乾坤大,壶中目月长。”这一原是咏酒的妙对,套用在茶上似乎也颇能切中肯綮。一杯茶,本来就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也是一个灵妙的世界,天地、山川、草木、星辰……都浑然地融进每一叶,让饮者在一杯茶色中可以观照自然。一杯茶的光景,一次无羁的心灵旅行;一壶茶的时光,一段悠长的心灵记忆。  寿宁高山乌龙茶大概可以算作半个“北漂客”,虽生长在闽东北的高山,却有着闽南的“血统”。安溪铁观音的制茶工艺从闽南“漂”到
期刊
喝六堡茶一定要喝老六堡。那么,多老才算老六堡呢?对老六堡执迷不悔的“仙级迷”会耸耸肩淡淡然地跟你说:总得要七十年代之前做的才能喝吧。  “仙级迷”心中的“老”,概括的不止是六堡茶在制成后的存放期有多久。怎样存放固然重要,但制作年代所蕴含的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时代气息。当时人们用什么态度生活,就会用什么态度做茶、喝茶,那种永远不能重来的气质,长年累月隐藏在茶中暗暗萌香。“仙级迷”只抱着五、六十年的老六
期刊
策划:马来西亚紫藤茶艺学习中心  司茶:吕慧君  助理:卢淑晶  茶叶:武夷水仙    水仙茶,是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茶行主要的经营项目,约二十世纪初,许多老前辈业者已经开始沿街走路叫卖传统乌龙茶,其中,水仙茶一直是传统乌龙茶中的佼佼者,老前辈们后来骑脚踏车、三轮车,至开货车,一路走来,终于开出一家家的茶行或茶庄,至今马来西亚共有约二百家传统茶行活跃在市场上。  传统茶行经营的传统乌龙茶,包括铁观音、
期刊
说起友谊,人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真水无香,平淡如水的友情,并非索然无味,而是融入了真睛的至味之味。关于友情的诗文,如繁星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如一坛坛珍藏多年的陈酿,带着经久沉凝的香气,一启封便醉一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浓涩、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浓烈、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醇,还有……不过,人们已经在
期刊
12月23日上午,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0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开幕。开幕典礼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鉴燎先生致辞并宣布开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先生致辞并与广州茶文化促进协会会长邬梦兆先生、广州市旅游局局长朱力先生、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会长穆有为先生一同为茶博会开幕敲响铜锣。  本届广州茶博会为期4天,展会总面积50,000平方
期刊
12月的厦门,冬日的寒意总是姗姗来迟。  12日,在位于蒷筜湖边的华祥苑儒士馆,一场来自闽南传统茶文化与宜兴紫砂壶的碰撞却在热情上演。  18日,华祥苑的浓香型铁观音——“金凤凰”适时出巢,数代的技术传承、正宗的烘焙工艺,使得“金凤凰”一出,就吸引了无数茶叶爱好者前来观摩品茗。  连续的两场盛会成为这个冬日里福建茶界最闪亮的热点,众所周知,随着茶行业的发展,就茶谈茶的单一传播方式在效果上已经大不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