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卜疑》中,他一连提出了28种处世态度。可见,嵇康内心也有过痛苦的挣扎。嵇康并非天生就不爱当官,他也想济世,他只是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
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公元262年夏天,嵇康走向了洛阳东市的刑场,留下“遥远的绝响”。行刑时,3000太学生到现场请愿,反对杀死嵇康,要求嵇康去当他们的老师,嵇康的魅力可见一斑。嵇康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不缺钙的文人之一,但这个响当当的人物有很多乖张的行为不值得称颂。
不讲卫生
嵇康死后多年,他的儿子嵇绍来到京城洛阳,有人见到后就对嵇康的朋友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卓然昂首,如野鹤之在鸡群。”嵇绍在人群中鹤立鸡群,但王戎却有些埋怨那人少见多怪:“你是没看见过他的父亲嵇康。”
嵇康才华横溢,一表人才,这是魏晋时代文人的典型形象,他的好朋友山涛更是夸他醉态都很美——喝醉时就像玉山将崩。但这个人的生活习惯很不好,不拾掇自己,“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一个多月不洗头,身体不痒,就不洗澡,这是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措辞。同时,他还写道:“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意思就是,做官以后,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而自己身上有很多虱子,需要不停地搔痒,还要穿着制服,规规矩矩地迎拜上层领导,自己实在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不相信生活中的嵇康是这个样子,认为这是他推辞山涛让自己当官时说的,可信度不高。
但魏晋时期有个大环境,“扪虱”、“择虱”的事在当时社会非常普遍,很多人在讨论学问的时候都会解开衣服捉虱子。晋代有个叫顾和的人,在扬州给王导当手下,竟然当着王导和外人的面,在官府门口捉虱子。这位客人却对王导说:“这个人可是当朝廷大员的料啊”。
在嵇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身上有虱子也是风度的标志,没虱子的人是没有资格称名士的。所以嵇康说自己身上有虱子,是可以采信的。
一个多月不洗头,洗澡就更少了,这显然不是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即使当时社会的潮流是这样,一味地迎合并间接地为这股歪风邪气推波助澜,嵇康的选择是有问题的。
少点礼貌
嵇康择友是十分苛刻的,不相知那绝对不行,所以钟会低三下四,三番五次地去求教于他,他也不屑于理会,更别说相交了。
嵇康好老庄,不趋炎附势,内心向往自然,所以他也像庄子织履一般,在自家门前的松树下打铁。嵇康打铁非常专注,但他不以此为生,为乡邻打铁,从来不收钱,如果有酒肉相赠,他就和人家畅饮。他就图个快活。
有一天,大将军钟会声势浩大地前来拜访嵇康,车马伞盖,随从一大队。可嵇康根本视若无睹,只管自己打铁,把钟会冷落在一边。就这样,两人谁也不说话,僵持了好长时间,最后钟会没办法了,面带愠色,转身带领随从就要离开。
这时倒是嵇康打破了先前的沉默,他开口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有些吃惊,但还是生气地扔下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被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嵇康太狂放了,让钟会觉得都有些狂妄。是的,这次钟会来嵇康这里是没安什么好心,但他还是崇拜嵇康的。
钟会曾写过一篇长文《四本论》,心里很是得意了一阵,就想找嵇康给品评品评。来到嵇康家门外,他又有些胆怯了,怕见到嵇康难堪,思来想去,他就把这篇文章从窗口扔进去,期望嵇康看到后能给几句点评。可是嵇康压根儿就没把这当回事儿,这件事最后也没个结果。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
这一次见嵇康大摆排场,一方面是想问问嵇康对那篇文章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想借這个机会杀杀嵇康的锐气。没想到,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钟会因此是必欲除嵇康而后快。
从基本的礼节上讲,嵇康完全应该对钟会客气点,简单地打个招呼总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时候的钟会可还没有对嵇康起杀心呢。嵇康这个人就是太不理性,根本不懂得为人处世。
缺点火候
不对自己口味的人,嵇康不予理会,但要是碰上意气相投的朋友,嵇康可是热情着呢,什么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当时和嵇康一起冷落钟会的还有一个人,就是给嵇康拉风箱的向秀。嵇康和向秀关系好得紧,无话不谈。向秀要为《庄子》做注时,嵇康就热心地为他分析。
阮籍也是这么一位,他比嵇康大13岁,是嵇康非常敬重的人,他们的初次相识的情景是这样的。
阮籍是一位狂士,以不守礼法著称于世,传说阮籍经常以白眼视人,特别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母亲过世,他为母亲守灵的时候,几位官员包括当时的名士、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仍然以白眼相向。这件事情让嵇喜和几位官员都十分不满意。
当嵇康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准备了酒,还挟着一张琴来到了灵堂,阮籍立马青眼相迎。两人都是看不过礼教之人,相见之下,酒逢知己千杯少,自然顾不得什么约束了。
阮籍好酒,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还和人要来酒喝。古代父母死后,要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但阮籍管不了这些,母亲刚下葬,他就开始吃肉喝酒。
嵇康同样是反对礼教的,他说过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和阮籍成为至交。反对封建礼教,让人钦佩,但在父母刚去世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毫不忌讳,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不太合适。阮籍这么做本就有点偏激,嵇康迎上去也欠缺考虑。要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这样一杆子打到底,大众怕也容不得他们。
嵇康还是欠缺点眼光和火候。
被余秋雨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公元262年夏天,嵇康走向了洛阳东市的刑场,留下“遥远的绝响”。行刑时,3000太学生到现场请愿,反对杀死嵇康,要求嵇康去当他们的老师,嵇康的魅力可见一斑。嵇康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不缺钙的文人之一,但这个响当当的人物有很多乖张的行为不值得称颂。
不讲卫生
嵇康死后多年,他的儿子嵇绍来到京城洛阳,有人见到后就对嵇康的朋友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卓然昂首,如野鹤之在鸡群。”嵇绍在人群中鹤立鸡群,但王戎却有些埋怨那人少见多怪:“你是没看见过他的父亲嵇康。”
嵇康才华横溢,一表人才,这是魏晋时代文人的典型形象,他的好朋友山涛更是夸他醉态都很美——喝醉时就像玉山将崩。但这个人的生活习惯很不好,不拾掇自己,“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一个多月不洗头,身体不痒,就不洗澡,这是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措辞。同时,他还写道:“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意思就是,做官以后,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而自己身上有很多虱子,需要不停地搔痒,还要穿着制服,规规矩矩地迎拜上层领导,自己实在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不相信生活中的嵇康是这个样子,认为这是他推辞山涛让自己当官时说的,可信度不高。
但魏晋时期有个大环境,“扪虱”、“择虱”的事在当时社会非常普遍,很多人在讨论学问的时候都会解开衣服捉虱子。晋代有个叫顾和的人,在扬州给王导当手下,竟然当着王导和外人的面,在官府门口捉虱子。这位客人却对王导说:“这个人可是当朝廷大员的料啊”。
在嵇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身上有虱子也是风度的标志,没虱子的人是没有资格称名士的。所以嵇康说自己身上有虱子,是可以采信的。
一个多月不洗头,洗澡就更少了,这显然不是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即使当时社会的潮流是这样,一味地迎合并间接地为这股歪风邪气推波助澜,嵇康的选择是有问题的。
少点礼貌
嵇康择友是十分苛刻的,不相知那绝对不行,所以钟会低三下四,三番五次地去求教于他,他也不屑于理会,更别说相交了。
嵇康好老庄,不趋炎附势,内心向往自然,所以他也像庄子织履一般,在自家门前的松树下打铁。嵇康打铁非常专注,但他不以此为生,为乡邻打铁,从来不收钱,如果有酒肉相赠,他就和人家畅饮。他就图个快活。
有一天,大将军钟会声势浩大地前来拜访嵇康,车马伞盖,随从一大队。可嵇康根本视若无睹,只管自己打铁,把钟会冷落在一边。就这样,两人谁也不说话,僵持了好长时间,最后钟会没办法了,面带愠色,转身带领随从就要离开。
这时倒是嵇康打破了先前的沉默,他开口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有些吃惊,但还是生气地扔下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被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嵇康太狂放了,让钟会觉得都有些狂妄。是的,这次钟会来嵇康这里是没安什么好心,但他还是崇拜嵇康的。
钟会曾写过一篇长文《四本论》,心里很是得意了一阵,就想找嵇康给品评品评。来到嵇康家门外,他又有些胆怯了,怕见到嵇康难堪,思来想去,他就把这篇文章从窗口扔进去,期望嵇康看到后能给几句点评。可是嵇康压根儿就没把这当回事儿,这件事最后也没个结果。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
这一次见嵇康大摆排场,一方面是想问问嵇康对那篇文章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想借這个机会杀杀嵇康的锐气。没想到,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钟会因此是必欲除嵇康而后快。
从基本的礼节上讲,嵇康完全应该对钟会客气点,简单地打个招呼总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时候的钟会可还没有对嵇康起杀心呢。嵇康这个人就是太不理性,根本不懂得为人处世。
缺点火候
不对自己口味的人,嵇康不予理会,但要是碰上意气相投的朋友,嵇康可是热情着呢,什么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当时和嵇康一起冷落钟会的还有一个人,就是给嵇康拉风箱的向秀。嵇康和向秀关系好得紧,无话不谈。向秀要为《庄子》做注时,嵇康就热心地为他分析。
阮籍也是这么一位,他比嵇康大13岁,是嵇康非常敬重的人,他们的初次相识的情景是这样的。
阮籍是一位狂士,以不守礼法著称于世,传说阮籍经常以白眼视人,特别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母亲过世,他为母亲守灵的时候,几位官员包括当时的名士、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仍然以白眼相向。这件事情让嵇喜和几位官员都十分不满意。
当嵇康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准备了酒,还挟着一张琴来到了灵堂,阮籍立马青眼相迎。两人都是看不过礼教之人,相见之下,酒逢知己千杯少,自然顾不得什么约束了。
阮籍好酒,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还和人要来酒喝。古代父母死后,要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但阮籍管不了这些,母亲刚下葬,他就开始吃肉喝酒。
嵇康同样是反对礼教的,他说过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和阮籍成为至交。反对封建礼教,让人钦佩,但在父母刚去世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毫不忌讳,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不太合适。阮籍这么做本就有点偏激,嵇康迎上去也欠缺考虑。要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这样一杆子打到底,大众怕也容不得他们。
嵇康还是欠缺点眼光和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