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动物眼中,塑料就是食物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色星球2》的制片人大卫·爱登堡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一只信天翁回巢喂食幼鸟的情形。他说:“它从嘴里吐出的食物是什么?不是它们经常吃的鱼和乌贼,而是塑料。”
  爱登堡所描述的情形确实令人心碎,同时也令人不解。信天翁一般会飞行数千公里掠过无数水面去捕捉最喜爱的食物。这么厉害的鸟怎么会轻易被骗,以致长途飞行就带回来一嘴的塑料呢?
  随后,人们发现信天翁并不是唯一吃塑料的海洋生物。据记录,至少有180种海洋生物食用塑料——大到鲸鱼小到浮游生物。英国捕捉的鱼类中,有三分之一的腹中发现过塑料,包括我们在餐桌上经常吃到的鱼类。我们所喜爱的贻贝和龙虾也不例外。每年会有127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随着洋流四处转移。因此简单来说,所有海洋生物都可能吃塑料。
  海洋生物吃塑料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原因是海洋中塑料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拿浮游生物为例,它们与海水中细微的塑料颗粒相近,因为它们的口器只能进食与塑料颗粒同等大小的食物。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莫伊拉·加尔布雷斯说道:“如果这种大小的塑料微粒进入了浮游生物的范围内,它们就会认为那一定是食物。”
  和浮游生物差不多,圆鼓鼓、满是触角的海参对食物也并不挑剔,它们在海床上爬来爬去,铲车般将沉积物铲入嘴中,选取出其中可食用的部分。不过,一项分析表明,这些海参所吃进去的塑料的量,是我们所猜测的138倍。
  味道的吸引
  对于海参来说,相较于常见的食物种类,塑料颗粒更大,也更容易被它们的进食触手所拾起。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其他的生物吃塑料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了,它们会主动选择塑料作为食物。要弄清楚它们为什么钟情于塑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们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
  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西南渔业研究中心里,工作人员马修·塞弗卡说:“动物和人类有着不同的感官和感知能力。有些情况下,它们的更优秀,有些情况下,人类的更优秀,但总的来说和我们人类不一样。”
  其中一种解释是,动物会把塑料错认为是它们熟悉的食物。拿塑胶粒为例,它会被动物错认为是鱼卵——人类当然不会认错。因此要弄清楚动物对塑料的钟爱,科学家必须先以动物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人类是视觉生物,但对于很多觅食中的海洋生物包括信天翁在内,它们主要依靠嗅觉。塞弗卡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实验表明一些种类的海鸟和鱼类会被塑料的味道吸引。具体来说,塑料会散发出一种含有二甲基硫醚化合物的化学信号,吸引觅食的鸟类。简单来说,塑料上会长藻类,当藻类被磷虾吃掉后会释放出二甲基硫醚。被磷虾吸引来的鸟和鱼对着塑料大快朵颐,还以为自己在吃磷虾。
  颜色的吸引
  此外,还要考虑到塑料视觉上的吸引力。像人类一样,海龟主要依靠视觉来觅食。不过,人们认为海龟可以看见紫外线,这也使得海龟和人类的视觉相去甚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卡马尔·斯凯勒通过模拟海龟的视觉能力,测算出了塑料在海龟眼中的特征。她还通過检查死亡海龟的胃部内容物,了解到海龟偏爱的塑料种类。她的结论是年轻的海龟相对不怎么挑食,而年老的海龟更喜欢吃柔软的半透明的塑料。斯凯勒认为这个结论也印证了长期存在的一个观点——海龟会把塑料袋错认为是水母。
  虽然喜好不同,但是颜色也被认为是海洋生物会食用塑料的一个原因。斯凯勒和她的同事发现,海龟偏爱白色的塑料,而海鸥更钟爱红色的塑料。
  动物除了会通过视觉和嗅觉来觅食,还会使用其他的感官。很多海洋生物都会通过回声定位来觅食,尤其是齿鲸和海豚。众所周知它们回声定位十分灵敏,然而人们在数十只抹香鲸和其他齿鲸尸体的胃中发现了大量的塑料袋、汽车部件和其他的人类垃圾。斯凯勒认为它们的回声定位系统很可能错把这些东西认作食物。
  她说:“有谬论说是因为它们智商低,塑料刚好又在它们身边,所以它们就不作选择地食用,这是大错特错的。”悲剧的是,所有这些生物都是相当厉害的捕食者和觅食者,为了捕获选择面通常十分狭窄的食物,它们的感官经过了数千年的进化。斯凯勒补充道:“塑料出现的时间较于这数千年的时间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在塑料出现后,不知怎么的就上了海洋生物的“餐桌”。
  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塑料不仅看起来像食物,它闻起来、触碰起来甚至听起来都像是食物。我们生产的塑料,形状、大小、颜色各式各样,看起来就像是不同的生物,这就是问题所在。斯凯勒回忆起曾经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能把所有塑料都做成蓝色的呢?实验得出蓝色是海龟最不喜欢的颜色,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蓝色却是其他一些动物的最爱。
  所以,并没有万全的解决方案。我们无法简单地通过变换塑料的外表来防止海洋生物吃塑料,那么我们能为它们做点什么呢?斯凯勒希望信天翁的悲剧能唤醒人类消费者对这些动物的同情心,反对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最终,切断“垃圾食品”进入海洋的来源。
  (灿烂摘自《读者·校园版》 2018年第14期 )
其他文献
公元前202年,一只小小蝴蝶的翅膀忽而一扇动,就将一个草根人物送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城长安,因为这个草根人物的出现,而进入了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与历史。  这个人应该与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样,是不朽的。然而,两千多年之后,走遍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曾发现这个人的任何足迹。这是一个不曾被史学家详细记载的小人物,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平头百姓。他,便是娄敬,一位不显于外,曾经的一介戍卒,却几乎
期刊
【内容简介】  就数量而言,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2亿只昆虫。昆虫的构造与人类大不一样:骨骼长在身体外,耳朵长在膝盖上,眼睛长在屁股上,舌头长在脚底下。即使脑子只有芝麻大,也能识别面孔,雄性和雌性会为了遗传展开激烈的装备竞赛。昆虫为了生存还使出了各种古怪甚至残忍的诡计,而它们与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比我们想象中更有趣。  对人类来说,昆虫是帮手,是伙伴,还是良师。它们能将枯萎的树木和死去的动物变成
期刊
看到不認识的植物,你总是好奇,要用手机软件认一认。  其实发现一株好看的植物,跟在街上见到一个好看的人,那是一样的。在那么短暂的遇见里,获得一个美丽的印象,就足够了。不必知道姓名,更不必打听身世。  无名,天地之始。万事万物,刚刚开始,没有名目,那是至纯至洁的状态,有一种蒙昧的庄严。  (舒畅摘自2020年2月17日《文汇报》)
期刊
阿拉木斯是我二堂姐阿拉它的孙子,今年五六岁,颧骨上有个半圆的牙印,狗咬的。阿拉木斯爱笑,一笑,狗印跟着圆。他每天都梳着整齐的分头来我们这儿,水淋淋的,我堂姐给梳的。他前额有一绺毛不服梳,弯弯地探下来,使这个沙漠深处的小男人有了些时髦的意思。  我们去探望大伯,住在堂兄朝克巴特尔家。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亲戚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说话。朝克巴特尔家里像过去的生产队部一样热闹,旱烟味,狗和小孩在大人腿间钻出
期刊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因为爷爷尚小云的关系,我从小接触戏曲,打会走路了,爷爷、父亲唱戏,我就常常趴在台口儿看戏。  我今年70多岁了,在梨园里打转了这么多年,你问我,戏曲对于我是什么?我似乎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戏曲,在京剧面前,我永远是那个趴在台口儿看戏的小孩儿。  我这个小孩儿,8岁时跟着父亲去演出,剧团没有儿童演员,《秦香莲》里的“冬哥”就让我临时顶上了。上场前大声洪亮地回答“没问题”,上场后,光
期刊
①  妻子:“我看起来胖吗?”  丈夫:“胖。”  妻子:(赏了丈夫一耳光)②  妻子:“我看起来胖吗?”  丈夫:“不胖。”  妻子:“骗子!!!”③  妻子:“我看起来胖吗?”  丈夫:“也许……”  妻子:“你就不能干脆点儿吗?”④  妻子:“我看起来胖吗?”  丈夫:“不知道。”  妻子:“你瞎了嗎?”⑤  妻子:“我看起来胖吗?”  丈夫:“那要看情况……”  妻子:“哼,你敢拿我和别人
期刊
每次去看妈妈,我都要到“凯司令”买奶油蛋糕。妈妈喜欢奶油蛋糕,九十岁了,身体不好,躺在床上,把蛋糕递给她,她看看,说:“是‘凯司令’的。”她记性不好了,眼睛好。记不住刚才的事情了,记得住很久以前的事。但是,她记得住刚才的蛋糕是奶油蛋糕,而且是“凯司令”的。  她记得住以前的很多事情,也记得住年三十。所以,我每一次去,她都要问:“今天是年三十吗?”  我说:“今天不是年三十,年三十还早呢!”  甚至
期刊
父亲的嘴一直张开着,像是要说些什么,又像在盼着什么,但此刻的父亲已失去了表述的能力,因为他的呼吸已经停止。  父亲的双眉一直紧皱着,像是在怨什么,怪什么,但此刻的父亲也已失去了责怪的能力,因为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  这一天是1982年的4月20日,一个令我心碎的日子。  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我正在内蒙古的包头市与乌拉特前旗交界的一个山沟沟里,空军高炮某师的师部就隐蔽在这个叫哈达门沟的山沟里,当时我
期刊
58岁时,我再次吹起了在学生时代因吹不好而放弃的长笛。这次我决定正儿八经地跟着专业老师每两周学习一次(尽管难以按计划进行)。学习某种技能真是不错,因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而感到开心。而且因为我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对人的生活方式高度关注,在学习长笛时能把人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疗法关联起来。这样一“算”,感觉收获了两倍甚至三倍之多的知识。  长笛不同于钢琴,它一次只能发出一个音,因此只是吹单曲而已。吹到得意时
期刊
60多年前,有一个35岁河北保定籍的留学生,曾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还气愤地把这封写给总统的信印成传单向美国人民散发。《波士顿环球报》在头版头条印上他的大照片,这位“大闹美国”的中国年轻人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60多年后,这位曾向艾森豪威尔发出挑战的年轻人,已经是年逾九旬的老者,当他接过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时,人们才知道,他,竟是助力中国战斗机起飞的人!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师昌绪,跟几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