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生管理;困境;提升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对大学生成人成才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取得了突出成绩,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向科学化和制度化转变。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向更高台阶的绊脚石。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实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贯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始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实中,一方面,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涣散,偏向于行政化、官僚化,从而失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偏离了方向,淡化了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二)信息管理不通畅
信息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决策的科学依据。只有掌握了信息,高校管理人员才能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及时调控,管理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范围扩大,适合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导致学生干部和高校辅导员不仅难以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状况,也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班级管理宽松,辅导员忙于行政化事务,难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三)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准则,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的保障。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可依据的、必要的法律与规范,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权责不明,处境尴尬,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受阻。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关系着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总体上还不够健全。一是辅导员的配备严重不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超过这个比例。由于人员不足,高校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二是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辅导员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年轻有干劲,但缺乏相应工作经验,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而工作年限较长、有相应经验的辅导员,因高校在制度上未明确职业发展前景,岗位缺乏晋升空间,导致辅导员进取心受挫,对职业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法规体系
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依照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高校权力实施的来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明确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促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高校体制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法规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加强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校要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就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快速融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将高校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将大大降低高校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师生的满意度。
(三)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应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创新中求突破,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以服务师生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高校管理体制;要统筹学生与社会的共同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关注大学生思想理念与时代特征,进而满足大学生的新需求;要通过转换管理思维模式,激发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工人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直接面对的教育者与管理人员,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首先,在人员配备上要保障辅导员与学生配備比在正常的范围内。高校辅导员人数配备严重不足,这将导致广大辅导员超负荷运转,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明确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1:200的配备比,并在有条件的高校进一步降低这个配备比。其次,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与职业晋升的长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职业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明确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岗位职责,建立辅导员职业晋升制度,开展职业技术资格评审,打通辅导员职业晋升通道,让他们术业有专攻,安心在辅导员岗位上扎根成长,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最后,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培养,打造一批专家型的辅导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之策,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现实之需,只有高素质的辅导员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英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3(5).
[3]吴昌政,高志斌.从制度功能取向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4]周倩,石耀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内涵演变与本土发展[J].教育与科学,2020,34(01):61-74.
[5]沈倩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务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6-18.
[6]王昆来.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509.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对大学生成人成才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取得了突出成绩,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向科学化和制度化转变。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向更高台阶的绊脚石。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实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贯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始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实中,一方面,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涣散,偏向于行政化、官僚化,从而失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偏离了方向,淡化了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二)信息管理不通畅
信息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决策的科学依据。只有掌握了信息,高校管理人员才能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及时调控,管理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范围扩大,适合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导致学生干部和高校辅导员不仅难以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状况,也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班级管理宽松,辅导员忙于行政化事务,难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三)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准则,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实现的保障。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可依据的、必要的法律与规范,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权责不明,处境尴尬,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受阻。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关系着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总体上还不够健全。一是辅导员的配备严重不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超过这个比例。由于人员不足,高校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二是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辅导员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年轻有干劲,但缺乏相应工作经验,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而工作年限较长、有相应经验的辅导员,因高校在制度上未明确职业发展前景,岗位缺乏晋升空间,导致辅导员进取心受挫,对职业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法规体系
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依照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高校权力实施的来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明确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促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高校体制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法规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加强信息技术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校要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就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快速融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将高校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将大大降低高校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师生的满意度。
(三)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应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创新中求突破,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以服务师生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高校管理体制;要统筹学生与社会的共同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关注大学生思想理念与时代特征,进而满足大学生的新需求;要通过转换管理思维模式,激发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工人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直接面对的教育者与管理人员,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首先,在人员配备上要保障辅导员与学生配備比在正常的范围内。高校辅导员人数配备严重不足,这将导致广大辅导员超负荷运转,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明确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1:200的配备比,并在有条件的高校进一步降低这个配备比。其次,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与职业晋升的长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职业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明确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岗位职责,建立辅导员职业晋升制度,开展职业技术资格评审,打通辅导员职业晋升通道,让他们术业有专攻,安心在辅导员岗位上扎根成长,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最后,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培养,打造一批专家型的辅导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之策,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现实之需,只有高素质的辅导员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英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3(5).
[3]吴昌政,高志斌.从制度功能取向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4]周倩,石耀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内涵演变与本土发展[J].教育与科学,2020,34(01):61-74.
[5]沈倩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务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6-18.
[6]王昆来.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509.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