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出发,让我们的孩子会提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质疑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进行平行班对比教学,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可培养,提问能力可训练,且收效甚好。
   【关键词】提问;内涵;外延;普遍;个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又进一步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会质疑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疑能力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从文本出发,该质疑些什么?该怎么提问?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为例,以两个平行班级教学为样本,展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提问能力训练的探究。
  一、发现内涵式普遍性问题
  从文本内涵出发,文章作者是谁?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些什么?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部分是作者重点阐述的?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在哪里?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这些亦属于内涵式普遍问题,可安排在学生预习新课时完成。笔者执教《将相和》一课,学生在预习表上提出了以下问题:
   1.《将相和》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2.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而和好?既然和好,原来又因为什么而不和?
  3.《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能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吗?
  4.《将相和》这篇文章重点讲述了哪个小故事?我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5.《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6.《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每个小故事的地点在哪?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二、寻找内涵式个性问题
  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可以感悟到些什么?改变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同原句比,有什么区别?文章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不符合常规之处?这些便是内涵式个性化问题。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内涵式个性话问题的训练,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笔者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集到学生提出内涵式问题举例如下: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从这个反问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同原文的反问句相比较,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体会“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3.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生气极了”,并大声说“跟您拼了”,难道他不担心身家性命吗?
  4.廉颇称蔺相如为“他蔺相如”,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什么性格?
  5.廉颇最终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出来迎接,为何作者要强调热情呢?
  三、开启外延式普遍性问题
  从课文想开去,我们还可以收集哪些材料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文章与本课相比较有相似之处?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补充?本单元主题中哪些文章情感取向相似?这些可以纳为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可安排学生做为课文初步感知后的第一课时作业。以《将相和》为例,笔者将学生提出的外延式普遍问题例举如下:
   1.廉颇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他们两之间会说些什么话?
   2.《史记》中还写了哪些战国时期的故事?
   3.除了《史记》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历史古典名著?
   4.《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课文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探究外延式个性问题
  我们还可以知道文章中人或物发生过哪些故事?在其它文章中是否见过与课文中有相似的人或物?相比较有什么异同?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思考哪些文章中还出现过类似表达方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表达效果?这些属于外延式个性问题。这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知了解的基础之上,适宜安排在课文完整学习之后,做为拓展延伸的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结束,笔者指点,学生围绕文章外延,提出了以下个性化的质疑:
   1.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和蔺相如的故事?
  2.蔺相如和晏子相比较,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3. 蔺相如和晏子的语言谈话风格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围绕内涵和外延,通过训练,过滤掉重复问题,《将相和》一课学生共提出了40多个有效问题。而在平行班级同一课教学中,孩子们针对文本提出的有效问题居然不到10个。由此可见,从文本出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孩子们的提问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学生在掌握方法,兴趣盎然地就文本阅读不断发问的时候,我们擦燃的将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洪玲,刘洪新.《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2012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范汝权(1977.1.6-),男,福建省三明市人,三明市梅列区陈大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三明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学会理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作者依据新课改标准,结合实践感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特别是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从三个方面作了浅析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探究实践  课程改革成为教学发展必然趋势,对课堂教学要求更具时代特性。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探究,是其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本人现从数学探究能力培养角
期刊
【摘 要】类比思想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数学思想,类比教学恰成为中学数学教学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以圆和椭圆的类比研究为例,谈一谈利用类比思想挖掘数学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类比思想;数学;圆;椭圆;类比教学  数学思想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魁宝,是数学教学三重境界的最高境界。从新课程实施更多的自主学习、积极建构的理念来说,数学思想成为指导学生进一步前进的阶梯.笔者认为,数学思想有不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教学要从教学观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这三个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观念;内容;方法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起到的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深刻地感知生活中的政治知识,融合政治课堂的知识点与生活之中,这便是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意义所在
期刊
【摘 要】当前来说,伴随着数学教学新课标改革的实施,一线教师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之路,针对数学教学改革来说,多数教师都是为了迎合课堂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花架子,没有将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呈现出来,笔者认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全面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开展数学课堂的探索之路。笔者认为情景创设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的
期刊
【摘 要】优秀的课堂作业案例,需要认真的准备、精心的预设,科学的设计。在新课改作为教学活动“总遵循”的今天,教师课堂作业设计更要精心设计。本文作者从凸显三个特性,科学设计课堂作业角度,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开展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思考;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实践体系,由众多教学因素和实施环节所构成。其中,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件”之一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增强有意注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助推教学进程。作为常用教学手段,做好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显著的意义。本人就如何开展好课堂提问这一话题,从提问教学功能角度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功能;思考  提问是教师课堂讲解常用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增强有意注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助推教学进程的一种方法。常言道,学贵在问。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精彩“一
期刊
【摘 要】在过去的传统课堂里,学生不仅厌倦看似枯燥的数学也厌恶教数学的教师,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和放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了“动”起来的兴趣。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本文就此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动手能力   新课改之下,教师努力克服传统的缺陷,坚持建立“公平、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应该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氧化还原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必修模块;氧化还原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教材以及评价都会发生一系列改变。高中新课程的教材与以往相比,变化
期刊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钠能与水反应吗?  [猜想](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是否直接进入实验)  [演示实验](钠与水反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老师首先示范讲解是必须的)把钠(如绿豆大小)投入盛水的烧杯里并盖上塑料片。  图片1   [小结与分析]根据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得出钠能与水反应;体现钠相关的物理性质。  [提问]如果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  [提问]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与分析
期刊
【摘 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内容需要一个恰当的载体,教学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数学的源头,好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孩子的数学建构提供脚手架。  【关键词】情境;创设;贴近;转变;恰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很显然,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