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必须从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出发,通过树立素质观、人本观、主体观和民主观等创新意识,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用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使他们萌发创新的思想
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二、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合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创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式”诱因,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至此,笔者并未“放手”,而是进行二次“诱因”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懷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准备工作的完善、周密”“捞铁牛步骤的严谨、有序”等的认识,会使学生掌握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样便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严密性的品质训练。
三、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血淋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并未“丢手”,而是宕开一笔,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例如:有一个学生说,他会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的特点,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素,他就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重新长出四肢。这样,便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病人以幸福和希望。像这样的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的想法,很多很多,无不显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新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另外要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双语学校621000)
一、用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使他们萌发创新的思想
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二、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合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创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式”诱因,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至此,笔者并未“放手”,而是进行二次“诱因”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懷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准备工作的完善、周密”“捞铁牛步骤的严谨、有序”等的认识,会使学生掌握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样便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严密性的品质训练。
三、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血淋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并未“丢手”,而是宕开一笔,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例如:有一个学生说,他会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的特点,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素,他就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重新长出四肢。这样,便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病人以幸福和希望。像这样的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的想法,很多很多,无不显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新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另外要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双语学校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