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要在世界人才竞争的大趋势中把握机遇,要更好的调整自己的人才战略,要更高次的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学生抓起。但事实是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的宠爱,父母的娇惯,致使许多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太阳”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差,心理素质也较差。他们大多没有一种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那么什么能支撑学生长久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呢?我想学生若具有了忧患意识,就能为努力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忧患意识 培养 持久动力
一、培养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一)忧患意识的含义
忧患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一种人生的态度。所谓忧患意识,是指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前途、命运所怀有的深切关心,从而表现为思想感情上的一种经常性的忧心思虑的心理状态。
忧患意识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从而成为支撑民族振兴发展的动力。
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所以说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二)忧患意识推动了日本的空前发展
对于日本可以说“忧患”融进了国民的血脉,2006年7月,正当国内一些文化精英人物大谈特谈“大国崛起”的时候,在东瀛这个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岛国,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电影,仅在上映的头三天就取得了9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一时间,“沉没”成了日本社会使用频率最高、最具冲击力的字眼。近年日本经济终于走出了10年不景气,当国际业界都认为日本在亚洲可以大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奥田硕马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日本沉没”,本质上仍是“日本忧患”的象征,是一种若无近忧必有远虑的借喻,是日本精英层不断营造自己民族的忧患意识。
巨大的忧患还来自身。据估算,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占40%,约为目前的两倍。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除了空气与海浪,我们什么都没有”。忧患架构着日本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
日本地处火山地带,80多座火山,80%是活火山。全球一年54000多次地震,日本占1/4,几乎天天都有地震。日本也是太平洋最容易受到灾难性海啸袭击的国家。“在这个自然灾害非常频繁的国家,不需要政府的渲染和媒体的灌输,‘忧患’这个主题几乎本能地融入日本的血脉。”
日本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每次的失败都被转化为日本民族唤起忧患意识、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机。日本近代历史证明:每当头脑发热、不自量力、浮夸冒进时,整个民族就会碰钉子、摔跟头、吃苦头。每当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就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历史的教训值得总结,邻人的经验更要吸取。忧患意识能使一个国家强盛,那么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也同样能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各科教师都应该用不同的事例不同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1、教师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观念中起引导作用
中国过去的教育无论是教材还是老师,只讲中国人多么的有智慧,动不动就是四大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多少年。我们不能否认古人的聪明才智。但讲这些先进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中国现代的科技和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只给孩子讲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这样会使他们骄傲自豪,从而导致他们可以不用努力的学习,只会躺在先辈们的丰功伟业上夜郎自大。同时书本上介绍中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中国面临的能源浪费和令人担忧的环保问题。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将来才能为国效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强盛。而不是整天学习无用,生活没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关心国家政治和军事动态,用忧患事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当中,认为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到处充满了阳光,不需要努力学习了。认为学习无用,不如痛痛快快的玩。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每星期进行一次有目的德育课,介绍一下中日、中美、中印的关系,钓鱼岛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美国在中国周围的三个军事基地日本、台湾、韩国。台湾的回归,中国南海的石油的主权问题,周边国家在竞相购置核潜艇形成了对中国的新一轮包围等等,通过这些忧患的分析,作为祖国未来的他们现在只能奋发图强,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3、利用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中国历代王朝在刚开国时都是内忧外患,但是统治者忧虑国家的安危,勤劳执政。王公贵族同心同德协助国君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是每个王朝的末代皇帝无不是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最后沦为亡国奴。清王朝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别人都得俯首称臣。导致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疑泯灭的灾难。而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无不是忧国忧民,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最后建立了新政权,成立了新中国,使得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历史证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一定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将其转化为中国未来一代努力学习的持久动力。
4、身处安逸中,不忘忧患存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放在开水里,青蛙会迅速跳出来,但把它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就会感到很舒服,直到最后被烫死。“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让你满足、麻木的东西,往往正是导致你失败的原因。青蛙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长期生活在幸福当中的学生们很像温水中的青蛙。“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警世名言中就蕴涵着“安危”和“存亡”,时刻警示我们要时刻建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结尾部分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作为现代教育者探索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有很多,我想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思想,来自于精神。那么忧患意识的培养无疑会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求学动力的不可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张承芬等:《心理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忧患意识 培养 持久动力
一、培养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一)忧患意识的含义
忧患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一种人生的态度。所谓忧患意识,是指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前途、命运所怀有的深切关心,从而表现为思想感情上的一种经常性的忧心思虑的心理状态。
忧患意识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从而成为支撑民族振兴发展的动力。
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所以说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二)忧患意识推动了日本的空前发展
对于日本可以说“忧患”融进了国民的血脉,2006年7月,正当国内一些文化精英人物大谈特谈“大国崛起”的时候,在东瀛这个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岛国,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电影,仅在上映的头三天就取得了9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一时间,“沉没”成了日本社会使用频率最高、最具冲击力的字眼。近年日本经济终于走出了10年不景气,当国际业界都认为日本在亚洲可以大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奥田硕马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日本沉没”,本质上仍是“日本忧患”的象征,是一种若无近忧必有远虑的借喻,是日本精英层不断营造自己民族的忧患意识。
巨大的忧患还来自身。据估算,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占40%,约为目前的两倍。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除了空气与海浪,我们什么都没有”。忧患架构着日本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
日本地处火山地带,80多座火山,80%是活火山。全球一年54000多次地震,日本占1/4,几乎天天都有地震。日本也是太平洋最容易受到灾难性海啸袭击的国家。“在这个自然灾害非常频繁的国家,不需要政府的渲染和媒体的灌输,‘忧患’这个主题几乎本能地融入日本的血脉。”
日本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每次的失败都被转化为日本民族唤起忧患意识、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机。日本近代历史证明:每当头脑发热、不自量力、浮夸冒进时,整个民族就会碰钉子、摔跟头、吃苦头。每当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就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历史的教训值得总结,邻人的经验更要吸取。忧患意识能使一个国家强盛,那么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也同样能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各科教师都应该用不同的事例不同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1、教师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观念中起引导作用
中国过去的教育无论是教材还是老师,只讲中国人多么的有智慧,动不动就是四大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多少年。我们不能否认古人的聪明才智。但讲这些先进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中国现代的科技和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只给孩子讲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这样会使他们骄傲自豪,从而导致他们可以不用努力的学习,只会躺在先辈们的丰功伟业上夜郎自大。同时书本上介绍中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中国面临的能源浪费和令人担忧的环保问题。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将来才能为国效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强盛。而不是整天学习无用,生活没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关心国家政治和军事动态,用忧患事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幸福当中,认为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到处充满了阳光,不需要努力学习了。认为学习无用,不如痛痛快快的玩。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每星期进行一次有目的德育课,介绍一下中日、中美、中印的关系,钓鱼岛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美国在中国周围的三个军事基地日本、台湾、韩国。台湾的回归,中国南海的石油的主权问题,周边国家在竞相购置核潜艇形成了对中国的新一轮包围等等,通过这些忧患的分析,作为祖国未来的他们现在只能奋发图强,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3、利用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中国历代王朝在刚开国时都是内忧外患,但是统治者忧虑国家的安危,勤劳执政。王公贵族同心同德协助国君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是每个王朝的末代皇帝无不是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最后沦为亡国奴。清王朝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别人都得俯首称臣。导致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疑泯灭的灾难。而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无不是忧国忧民,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最后建立了新政权,成立了新中国,使得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历史证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一定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将其转化为中国未来一代努力学习的持久动力。
4、身处安逸中,不忘忧患存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放在开水里,青蛙会迅速跳出来,但把它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就会感到很舒服,直到最后被烫死。“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让你满足、麻木的东西,往往正是导致你失败的原因。青蛙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长期生活在幸福当中的学生们很像温水中的青蛙。“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警世名言中就蕴涵着“安危”和“存亡”,时刻警示我们要时刻建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结尾部分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作为现代教育者探索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有很多,我想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思想,来自于精神。那么忧患意识的培养无疑会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求学动力的不可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张承芬等:《心理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