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4,1,1)与体积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层,长、宽、高(4,3,1)与体积12立方厘米,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4,3,2)与体积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2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为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学与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名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名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图片,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然后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也是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 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的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应用题的学习,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4,1,1)与体积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层,长、宽、高(4,3,1)与体积12立方厘米,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4,3,2)与体积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2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为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学与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名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名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图片,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然后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也是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 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的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应用题的学习,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