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新课标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融情共鸣,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每个学生在阅读中能舒展身心,个性得到解放。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把握情感主线,因势利导体验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语文教学将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特别是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地、真切地表达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养花》的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领略养花的乐趣;又如《小音乐家扬科》是以“扬科爱音乐”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就可以把“爱听大自然的乐音”、“向往小提琴”、“摸琴遭打”等情节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体验情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用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饱蘸情感的文学语言等,创设一个个亦真亦幻的艺术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寄予的丰富想象,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情感体验。
《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而作,全诗着重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呢?靠老师的现成结论肯定不行,单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也存在很大困难。教学时,我剪取一段影视片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泥泞的草地上,暴雨倾泻如注,红军战士互挽着手臂,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跌倒了,再爬起来;视线模糊了,就抹一把脸,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磅礴的气势,雄壮的旋律,强烈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课件,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的奇丽景色,领悟到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教授《航天飞机》一文,我通过图片录像,如航天飞机发射的情景、飞行的过程等,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理解。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和练习,学生收获颇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效促进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所见:“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去朗读,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并在其中得到实现。
四、注重课堂交流,张扬个性,体验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始终伴之以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的多向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恰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有吸引力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以饱满的激情和真诚、信任、理解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课堂交流必然会在“交流”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使内容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如此,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一堂《小蝌蚪找妈妈》的语文课上,组织大家讨论:谈谈你对青蛙的了解。在课堂交流时,学生的发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向的交互性特点。生甲:“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呱呱呱,呱呱”,就像一位小歌星,我很喜欢青蛙。”生乙:“青蛙是个运动健将,蹦得很高很高,跳高准拿第一。游泳更没得说,我知道青蛙还发明了蛙泳。”师:“你们二位把青蛙说得那么好,真不错!可蛙泳是青蛙发明的吗?”生丙:“蛙泳不是青蛙发明的,是人学着青蛙的姿势游泳,就叫蛙泳。青蛙的肉很好吃,我们家吃过好几回,我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肉,蚊子就不会来咬了。”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生丁:“我们要保护青蛙,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一天能捉好多害虫,使庄稼得到丰收,怎么能吃青蛙肉呢?如果青蛙都被我们吃光了,那庄稼就全被害虫吃光了,我们没有粮食蔬菜吃了。再说,吃了青蛙肉,你又不会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不敢咬你呢?”……这样的课堂交流,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碰撞、共鸣、交融——恰到好处地体验情感。
一、把握情感主线,因势利导体验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语文教学将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特别是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地、真切地表达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养花》的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领略养花的乐趣;又如《小音乐家扬科》是以“扬科爱音乐”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就可以把“爱听大自然的乐音”、“向往小提琴”、“摸琴遭打”等情节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体验情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用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饱蘸情感的文学语言等,创设一个个亦真亦幻的艺术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寄予的丰富想象,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情感体验。
《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而作,全诗着重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呢?靠老师的现成结论肯定不行,单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也存在很大困难。教学时,我剪取一段影视片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泥泞的草地上,暴雨倾泻如注,红军战士互挽着手臂,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跌倒了,再爬起来;视线模糊了,就抹一把脸,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磅礴的气势,雄壮的旋律,强烈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课件,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的奇丽景色,领悟到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教授《航天飞机》一文,我通过图片录像,如航天飞机发射的情景、飞行的过程等,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理解。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和练习,学生收获颇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效促进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所见:“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去朗读,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并在其中得到实现。
四、注重课堂交流,张扬个性,体验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始终伴之以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的多向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恰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有吸引力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以饱满的激情和真诚、信任、理解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课堂交流必然会在“交流”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使内容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如此,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一堂《小蝌蚪找妈妈》的语文课上,组织大家讨论:谈谈你对青蛙的了解。在课堂交流时,学生的发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向的交互性特点。生甲:“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呱呱呱,呱呱”,就像一位小歌星,我很喜欢青蛙。”生乙:“青蛙是个运动健将,蹦得很高很高,跳高准拿第一。游泳更没得说,我知道青蛙还发明了蛙泳。”师:“你们二位把青蛙说得那么好,真不错!可蛙泳是青蛙发明的吗?”生丙:“蛙泳不是青蛙发明的,是人学着青蛙的姿势游泳,就叫蛙泳。青蛙的肉很好吃,我们家吃过好几回,我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肉,蚊子就不会来咬了。”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生丁:“我们要保护青蛙,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一天能捉好多害虫,使庄稼得到丰收,怎么能吃青蛙肉呢?如果青蛙都被我们吃光了,那庄稼就全被害虫吃光了,我们没有粮食蔬菜吃了。再说,吃了青蛙肉,你又不会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不敢咬你呢?”……这样的课堂交流,不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碰撞、共鸣、交融——恰到好处地体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