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y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利益是一个法学、社会学等都习以为常的词,但是究竟是公共利益对大家而言依然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是一个涉及价值判断的不确定历史性概念。公共利益长期以来与经济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公共利益是推动经济法发展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经济法能够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但由于,经济法本身制度不完善、公共利益规定可操作性低、相关程序不健全等原因,公共利益保护一直存在法律限度。为了突破限度,首先,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其次,完善经济法立法;最后,完善相关的程序。
  “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公共利益与经济法联系十分紧密。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需要站在经济法的角度探讨公共利益。本文的第一部分公共利益的概述主要介绍公共利益概念界定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以便从经济法角度对公共利益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介绍了公共利益法律保护限度出现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找到了突破公共利益保护限度的路径。
  一、公共利益的概述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
  公共利益是一个十分神秘的概念,迄今为止人们也无法真正的界定公共利益,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必须认识和揭示公共利益的应有之意。“公共利益”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的古希腊,当时“整体国家观”盛行于整个城邦,在“整体国家观”的作用下,公共利益被视为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价值,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边沁提出,法律的一般和最终目的不过是社会的最大利益而已,立法者的职责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进行调和。他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实际上,否认了公共利益的存在,并认为“社会公共利益只是一种抽象的利益,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特点
  1.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在国内外的法律规范中有诸多的公共利益条款,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内容的不确定意味着外延和范围的不确定,所以公共利益常常因为解释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甚至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解释不尽相同。公共利益也意味着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什么是公共,那些人才能视为公共,无法用数字或者其他标准予以确定。由此可见,公共利益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概念十分相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确定性。
  2.内容包括价值判断。公共利益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概念。而价值判断必然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是基于社会已经形成的传统、道德以及价值导向。由此可见,公共价值的界定与具体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关系。也因此,公共利益的判断更多是一种原则性的判断,会因为判断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3.公共利益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公共利益不是一个永恒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封建社会,“公共利益”只是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公共利益”实际上就是君主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利益”更多的是指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公共利益”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公共利益包含的阶级范围、公民范围也前所未有的扩大。由此可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公共利益的内容会发展很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变的、长期的过程。
  二、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产生、发展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社会观念决定了经济法的任务或目的。由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法已经由个人权利本位转向了社会本位。因此,经济法的任务或目的已经成为了保护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换句话说保护的是人的公益。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利益是推動经济法发展的参考依据
  公共利益可以最大程度上反映人们的诉求,从而为社会公众而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法的发展目标,当公共利益发生变化时,经济法的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不然经济法的立法将会落后于社会实践。
  (二)经济法能够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一方面,经济法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的行为,克服市场的先天缺陷,从而形成公平竞争秩序,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定会产生弱势群体,比如:消费者、劳动者等等。经济法应用过程中,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丰富的利益维护渠道,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公共利益法律限度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法本身制度不完善
  1.经济法的规定的滞后性。滞后性是法律的局限,所以想让法律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就必须让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变化迅速。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历史性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经济法的立法难以与公共利益概念的变化与时俱进。在对公共利益保护时,往往力不从心。
  2.经济法规范不稳定性。为了解决经济法的滞后性问题,提高经济法的适用性,政府开始使用部门规章或者是行政性文件。而这些部门规章和行政性文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首先,行政文件和部门规章的大量出现,是行政部门行使立法权的表现。在行政权日益膨胀的今天,这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性文件和部门规章的大幅度增加,其本身可能与经济法规定相矛盾,导致法官在适用时无法进行选择。行政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并不是由专业的立法机关确立的,所以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适用上的混乱。最后,不同的部门规章或者行政性文件在理念、原则和规范上常产生较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相关法律法规难以真正适用于广大受众,使公共利益的保护受到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保护难度。
  3.经济法形式不合理。我国经济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进而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出现明显的专业特征,分工的日益细化、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对经济法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济法欠缺明确有效的执行程序和尚未明晰的公共利益保护标准,削弱了其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力度。同时,由于政策常处于变动之中,从而也会对经济法的内容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弱化其法律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法律限度。   (二)公共利益规定可操作性低
  如前所述,公共利益一直以来是一个不确定、历史性的概念。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正面的具体规定,因此在公共利益的判定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存在着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导致有的时候公共利益不仅不能保护人们的正当权益,反而会成为少数人非法获取私人利益的一种方式。公共利益标准的模糊,同时也给国家工作人员执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公共利益的规定可操作性低,其实际执行力度较弱,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效果不明显。最后,经济法在对公共利益实行保护时,在利益分配方面更多的是依据政策的调整进行公共利益的协调,加之缺乏有效的责任追查制度,不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三)相关程序不完善
  如果没有正确的执法程序,再好的实体法也无法发挥效用。经济法不像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很多的执法程序都零零散散的规定在不同的法规之中。这也就导致了,在进行有关公共利益执法时程序上的混乱。有的则出现,程序严重流于形式。比如: 在不动产征收程序中,《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两个“公告”制度,实际上却成为老百姓到指定单位办手续的“通知书”; 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制度的指导意见》赋予当事人的听证权利,基本上形同虚设。
  四、公共利益保护限度的突破
  (一)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
  通过上述的论证,不难看出,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公共利益概念界定困难。我们不能因为界定困难,便放弃对其的研究。公共利益的界定应当分为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立法明文规定。第二是在具体案件中运用公共利益的程序认定机制。前者、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时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德国将公共利益分为一般公共利益和较高公共利益。以土地征收为例,公民拥有合法财产权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士地征收是对农民私有财产的侵犯。只有当土地征收后,公众和社会能获得比征收前私入所拥有的持产权的利益更高的公益价值时,征收合法性才能成立。而所谓的更高的公益价值,并不是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征收之目的质。”的问题,这一点必须由立法机构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判断。后者,通过程序认定机制认定公共利益。当然这仅仅是在具体案件中适用。当法院无法对公共利益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这一程序,集思广益,让人们判断是否属于公共利益
  (二)完善经济法立法
  经济法在我国发展起起伏伏,曾一度因为与民法、行政法存在一些重合而被要求取消。但是,现在看来,经济法依然发挥着其他法律无法替代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经济法的效用,首先,在经济法立法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经济学专家,让其对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法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法,确保经济法具有前瞻性。其次,应当尽可能保证经济法立法的稳定性。在立法时应当给将来的扩充和修改留有余地。最后,经济法立法应当以法律为主,部门规章和行政性文件不能与法律相违背。
  (二)完善相关的程序
  由于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定,公共利益保护的实现一直都存在困难。程序可以分为司法程序和执法程序。司法程序是指当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如何启动司法救济。启动的主体,启动的条件以及判决的适用性等问题。而执法程序主要指:在对公民的公共利益进行限制时,应当还应事先做好充足调查、论证工作。
  五、结语
  从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案件时常出现,这意味着公共利益急需得到保护。在相关保护法律中,经济法的作用十分显著,然而当前经济法在公共经济法在公共利益保护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限制。作为一名法律研究人员,应该多从经济法的角度研究公共利益,引言对法律限制產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突破策略进研究,使公共利益得到良好保护,我坚信未来的我国经济法中公共利益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作者单位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显得尤为必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求,构建实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思考,发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来应用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都十分迅速,各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亦有所提高,因此培养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各学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就以技工学校经管类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教育部的重视,新华网北京2018年2月22日电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
期刊
为纠正PPP泛化滥用现象,国家对已经入库的PPP进行了清退、整改。对于进入采购阶段的PPP项目而言,退库、整改并不直接导致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民事法律关系终止或变更,且必然会对社会资本方既得利益造成影响,因此提前研判退库、整改后的后续处理措施的运作思路和法律风险十分必要。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运作,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增量,及时纠正PPP泛化滥用
期刊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创新创业事业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我们以地方高校某学院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例,从他已取得成绩,在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希望能够起到借鉴意义。  一 、地方高校某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概况  (一)基地建设情况。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占地大概200平方米,目前拥有10余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期刊
随着网络直播这一新型互联网业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素人都参与进来。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以探究网络直播受众的心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观看受众以青年为主,多分布于二三线城市,且个人素质良莠不齐,观看行为主要为了满足个人自我表露以及共享无聊的心理,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  随着直播门槛的降低和交互方式的多元化,网络直播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这一行业在影响力、经济收
期刊
习近平:“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立足点、原则,就必须了解并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党的十八报告,以简明扼要的表述,向全社会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深刻阐述了
期刊
“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已经成为中央、地方和高校的基本共识。高校转型发展,教师转变是基础。本文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介绍了学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2006年
期刊
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
期刊
高校教育除了培养理论性科研人才,还应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张家界学院始终将学生利益作为出发点,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学有所成,在工作岗位得心应手是教师员工所希望看到的。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张家界学院在处理这些问题中所采用的措施进行了讨论,希望对广大有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过程中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就业教育不到位
期刊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上案例的输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案例中,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自身的思辨能力。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的内容是专业术语,信函的类型和相应的单证等。教师们可以在授课时应用案例教学法,由学生扮演商家进行外贸业务往来,在外贸业务的谈判磋商过程中加深对业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