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等现象,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素质的培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教师担负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8,C931.1,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005-01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受教师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热情,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实现针对性的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紧密相连。教师为主的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实现积极的讨论,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形式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则发展不足。尤其是对数学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的知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采用简单直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课堂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充分认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并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布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源,数学学习App的使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环节,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小组间的分享交流与质疑评价,实现学生的持续进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學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创设学习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则不能实现有效地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则显得相对吃力,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坚持情景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坚持学生为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设置,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有效规划。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基础,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使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所有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顺序进行教学,尤其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创新教学形式、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友林.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52、5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8,C931.1,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005-01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受教师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热情,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实现针对性的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紧密相连。教师为主的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实现积极的讨论,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形式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则发展不足。尤其是对数学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的知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采用简单直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课堂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充分认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并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布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源,数学学习App的使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环节,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小组间的分享交流与质疑评价,实现学生的持续进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學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创设学习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则不能实现有效地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则显得相对吃力,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坚持情景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坚持学生为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设置,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有效规划。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基础,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使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所有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顺序进行教学,尤其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创新教学形式、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友林.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