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需要智能人才的支撑,基于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分析,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 智能制造;智能人才;创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38-02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布,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战略的主攻方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实施与推进的核心是人才,然而中国并不缺人,但是缺合适的人,显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 智能制造
  (一)智能制造的提出
  智能制造的理念最先由德国提出,理念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德国率先提出 “工业4.0”战略,继德国之后,各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产业智能转型的战略规划。美国政府已经开展先进制造战略计划;荷兰方面积极实施发展高端技术战略;日本的机器人已经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中国来说,融入到这场智能制造的变革中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颁布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标志了制造强国的决心。
  (二)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一词的通俗理解是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传统制造业主要是由众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全程参与以及指导,制造过程中一旦遇到情况是由人去分析、处理与解决。那么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在哪里?等同于自动化制造?机器换人?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智能制造是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确切地说是基于自动化的基础引入人工智能,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合作实现制造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智能制造体系中不是用机器取代人,更不是不需要人,而是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合作,因此对于与智能机器合作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智能人才
  (一)智能人才的概念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设备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引发大众的思考:机器真的能代替人吗?未来的制造业还需要人吗?毫无疑问,人才一定是核心要素,归根结底,机器还是得由人来控制,机器人并不能代替人工,而且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未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的模式会是“智能设备+人”的劳动力组合,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会是能够与智能设备通力合作的智能型人才,其中包括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乃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要懂得智能制造。
  智能人才即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标杆,其显著的特点有: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智能工厂的建设;能源管理的智能化等。然而智能制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需要智能人才,智能工厂的运行需要智能人才,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更需要智能人才,可见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亟需大量的智能人才。
  (二)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
  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育要先行,智能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人的智能结构主要有知识、智力与能力这三个要素,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基于此智能人才必须拥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智力聪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性与创新性的着重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智能人才主要有三方面的能力要素需求:智慧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智慧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应用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能够应用智慧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在智慧与应用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构成详见下图1。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整个生产链条的升级与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适应智能制造的智能人才。如果没有智能人才,企业会陷入误区,有了智能工厂与智能设备,可是却没有人去操作与维运,后果不可设想。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确切,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它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批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而来,难免会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过去的思维可能会影响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冲破传统束缚,紧紧围绕新时代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集智慧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体的智能人才,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目标定位。
  2 加强实践环节引发创新思考
  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科学设计实践环节是院校亟需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硬件投入,集中精力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精英小班模式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占总学时学分比例高达30%~50% 。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和实训的教学这两方面。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实验层次比例的构成,基于基础的理论验证实验,增设综合的课程应用实验以及创新设计类实验;实训的教学环节要考虑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互补,赋予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与应用的机会。在进行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學生为主,教师辅导为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判断和结论的验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创新。   3 “产学研”模式的开展
  什么是“产学研”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展“产学研”模式培养吗?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注重应用吗?还要搞科研?科研不是学术型大学或者教授们的“专属品”,很多创新与创造都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深入合作,推广“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或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将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资源整合,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当然目前该模式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往往不够积极,甚至草草了事。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高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真正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好引导与牵头工作,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补偿。
  4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侧重偏向于高学历和高学位,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历,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三尺讲台,同时院校尚未提供实践方面的引导或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虽然师资力量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然而实际上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严重矛盾。整个师资队伍中,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事业进行锻炼,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培训办法,减少工作量要求,同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后期的人才引进方面,考虑引进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教師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智能化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新标杆,它的全面实施将给制造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掀起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当然智能制造的实现,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其推行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接于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全方面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制造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沈彦明.迈向智能制造的探讨[J].玻璃纤维,2016(2).
  [3]马蓉仙.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1).
  [4]李国毅,王为一. 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其他文献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多年,在整个校企合作中,采用了三种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取得了专业在合作中发展、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学生在合作中能力提高的三赢结果。   第一种模式: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长期入驻学校,实现校中厂校企合作教学。   第二种模式: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去企业工作实习,实现厂中校校企合作教学。   第三种模式:学校短期提供实验室,企业和
期刊
一 有关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最开始起源于德国大学,并且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成为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在197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郭汉民教授为了实施发展素质教育,开拓新的方法,决定从外国大胆引进,并且进行了修改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从此之后,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从各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
期刊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野性的呼唤》里面,使用极其形象的描绘手法,塑造了一只有着丰富感情和思维,行动极其敏捷的狗,取名巴克。这只人性化的狗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人。有自私自利的主人,把巴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通过各种各样残酷暴虐的方式试图驯服它。人们对于巴克的控制以及驯养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恶劣关系。另一方面,巴克所处的狗的社会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欺压
期刊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
期刊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3]。我国现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4-5]。由
期刊
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以及高校内部广泛关心的问题。如今高校的科研实用性不强,与教学脱离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无论是高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对科研的性质做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校科研的作用并不是弱化教学的功能,而是要为教学服务,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科研的教育性”界定  我们知道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自由性。其中,教育性是高校
期刊
一 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教育   1 责任及责任感   责任指的是每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以及对自己的选择或过失所承受的后果。它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责任的核心内涵即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信念、意志,进而内化为个体认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责任感也称责任意识或责任心,属于道德情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
期刊
[摘 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水平和个人发展成就的总体描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实证性、务实性、导向性、标识性和激励性。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该培养“厚德明法、通情晓理”综合素养突出的创新性应用型基层法治人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期刊
[摘 要] 根据调研发现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足、培养方式低效、实践训练缺乏等方面。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 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
期刊
[摘 要] 对健全人格和导师制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育人实践,探索了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提出了导师选聘、培训、工作内容、原则、履职措施、多元化评价考核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 健全人格;本科生导师制;人格培育;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