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需要智能人才的支撑,基于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分析,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 智能制造;智能人才;创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38-02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布,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战略的主攻方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实施与推进的核心是人才,然而中国并不缺人,但是缺合适的人,显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 智能制造
(一)智能制造的提出
智能制造的理念最先由德国提出,理念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德国率先提出 “工业4.0”战略,继德国之后,各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产业智能转型的战略规划。美国政府已经开展先进制造战略计划;荷兰方面积极实施发展高端技术战略;日本的机器人已经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中国来说,融入到这场智能制造的变革中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颁布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标志了制造强国的决心。
(二)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一词的通俗理解是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传统制造业主要是由众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全程参与以及指导,制造过程中一旦遇到情况是由人去分析、处理与解决。那么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在哪里?等同于自动化制造?机器换人?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智能制造是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确切地说是基于自动化的基础引入人工智能,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合作实现制造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智能制造体系中不是用机器取代人,更不是不需要人,而是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合作,因此对于与智能机器合作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智能人才
(一)智能人才的概念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设备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引发大众的思考:机器真的能代替人吗?未来的制造业还需要人吗?毫无疑问,人才一定是核心要素,归根结底,机器还是得由人来控制,机器人并不能代替人工,而且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未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的模式会是“智能设备+人”的劳动力组合,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会是能够与智能设备通力合作的智能型人才,其中包括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乃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要懂得智能制造。
智能人才即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标杆,其显著的特点有: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智能工厂的建设;能源管理的智能化等。然而智能制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需要智能人才,智能工厂的运行需要智能人才,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更需要智能人才,可见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亟需大量的智能人才。
(二)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
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育要先行,智能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人的智能结构主要有知识、智力与能力这三个要素,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基于此智能人才必须拥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智力聪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性与创新性的着重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智能人才主要有三方面的能力要素需求:智慧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智慧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应用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能够应用智慧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在智慧与应用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构成详见下图1。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整个生产链条的升级与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适应智能制造的智能人才。如果没有智能人才,企业会陷入误区,有了智能工厂与智能设备,可是却没有人去操作与维运,后果不可设想。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确切,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它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批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而来,难免会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过去的思维可能会影响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冲破传统束缚,紧紧围绕新时代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集智慧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体的智能人才,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目标定位。
2 加强实践环节引发创新思考
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科学设计实践环节是院校亟需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硬件投入,集中精力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精英小班模式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占总学时学分比例高达30%~50% 。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和实训的教学这两方面。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实验层次比例的构成,基于基础的理论验证实验,增设综合的课程应用实验以及创新设计类实验;实训的教学环节要考虑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互补,赋予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与应用的机会。在进行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學生为主,教师辅导为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判断和结论的验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创新。 3 “产学研”模式的开展
什么是“产学研”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展“产学研”模式培养吗?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注重应用吗?还要搞科研?科研不是学术型大学或者教授们的“专属品”,很多创新与创造都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深入合作,推广“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或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将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资源整合,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当然目前该模式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往往不够积极,甚至草草了事。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高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真正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好引导与牵头工作,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补偿。
4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侧重偏向于高学历和高学位,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历,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三尺讲台,同时院校尚未提供实践方面的引导或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虽然师资力量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然而实际上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严重矛盾。整个师资队伍中,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事业进行锻炼,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培训办法,减少工作量要求,同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后期的人才引进方面,考虑引进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教師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智能化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新标杆,它的全面实施将给制造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掀起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当然智能制造的实现,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其推行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接于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全方面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制造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沈彦明.迈向智能制造的探讨[J].玻璃纤维,2016(2).
[3]马蓉仙.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1).
[4]李国毅,王为一. 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关键词] 智能制造;智能人才;创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0-0038-02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布,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战略的主攻方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实施与推进的核心是人才,然而中国并不缺人,但是缺合适的人,显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 智能制造
(一)智能制造的提出
智能制造的理念最先由德国提出,理念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德国率先提出 “工业4.0”战略,继德国之后,各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产业智能转型的战略规划。美国政府已经开展先进制造战略计划;荷兰方面积极实施发展高端技术战略;日本的机器人已经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中国来说,融入到这场智能制造的变革中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颁布 “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标志了制造强国的决心。
(二)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一词的通俗理解是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传统制造业主要是由众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全程参与以及指导,制造过程中一旦遇到情况是由人去分析、处理与解决。那么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在哪里?等同于自动化制造?机器换人?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智能制造是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确切地说是基于自动化的基础引入人工智能,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合作实现制造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智能制造体系中不是用机器取代人,更不是不需要人,而是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合作,因此对于与智能机器合作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智能人才
(一)智能人才的概念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设备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引发大众的思考:机器真的能代替人吗?未来的制造业还需要人吗?毫无疑问,人才一定是核心要素,归根结底,机器还是得由人来控制,机器人并不能代替人工,而且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未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的模式会是“智能设备+人”的劳动力组合,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会是能够与智能设备通力合作的智能型人才,其中包括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乃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要懂得智能制造。
智能人才即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标杆,其显著的特点有: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智能工厂的建设;能源管理的智能化等。然而智能制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需要智能人才,智能工厂的运行需要智能人才,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更需要智能人才,可见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亟需大量的智能人才。
(二)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
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育要先行,智能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人的智能结构主要有知识、智力与能力这三个要素,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基于此智能人才必须拥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智力聪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性与创新性的着重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智能人才主要有三方面的能力要素需求:智慧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智慧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应用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能够应用智慧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在智慧与应用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构成详见下图1。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整个生产链条的升级与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适应智能制造的智能人才。如果没有智能人才,企业会陷入误区,有了智能工厂与智能设备,可是却没有人去操作与维运,后果不可设想。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确切,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它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批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而来,难免会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过去的思维可能会影响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冲破传统束缚,紧紧围绕新时代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集智慧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体的智能人才,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目标定位。
2 加强实践环节引发创新思考
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科学设计实践环节是院校亟需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硬件投入,集中精力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精英小班模式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占总学时学分比例高达30%~50% 。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和实训的教学这两方面。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实验层次比例的构成,基于基础的理论验证实验,增设综合的课程应用实验以及创新设计类实验;实训的教学环节要考虑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互补,赋予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与应用的机会。在进行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學生为主,教师辅导为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判断和结论的验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创新。 3 “产学研”模式的开展
什么是“产学研”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展“产学研”模式培养吗?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注重应用吗?还要搞科研?科研不是学术型大学或者教授们的“专属品”,很多创新与创造都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深入合作,推广“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或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将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资源整合,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当然目前该模式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往往不够积极,甚至草草了事。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高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真正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好引导与牵头工作,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补偿。
4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侧重偏向于高学历和高学位,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历,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三尺讲台,同时院校尚未提供实践方面的引导或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虽然师资力量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然而实际上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严重矛盾。整个师资队伍中,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事业进行锻炼,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培训办法,减少工作量要求,同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后期的人才引进方面,考虑引进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教師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智能化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新标杆,它的全面实施将给制造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掀起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当然智能制造的实现,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其推行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接于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全方面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制造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沈彦明.迈向智能制造的探讨[J].玻璃纤维,2016(2).
[3]马蓉仙.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1).
[4]李国毅,王为一. 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