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中学生的早恋原因及对策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农村中学生频频演绎早恋的连续剧,他们早恋行为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基础和原因。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找出其行为产生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把早恋的孩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农村 中学生 早恋 原因 对策
  农村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经由朦胧状态向透明状态发展,有蔓延为“流行病”之势。本文对早恋现象作些探究,以引起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的注意,及早预防和解决农村中学生早恋的问题。
  一、中学生早恋现象发生的原因
  所谓早恋,是指未到相应年龄,在生理、心里均未发展成熟就过早谈恋爱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性发育、性成熟提前是早恋的生理原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身体发育过早。有关资料表明:现代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为11——14岁,以12——13岁最多;男生出现第二性征在12——15岁,以13——14岁最多,都比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提早1——2年。第二性特征的出现,性意识的产生,使13、14岁的初中生产生了对性关系的体验要求。显然,生理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2.异性交往的需要是早恋的心理动因。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中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都在急剧变化,即通称的“第二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有些事不愿向父母、老师讲,但却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异性间的友谊和爱情,本来就很难划清界线,友谊梢加深就容易产生爱情,发展为早恋。而中学生好奇、探索、从众、逆反等心理则是早恋的具体动机。
  3.亲情淡漠、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家庭教育不当是中学生早恋的家庭原因。大多数早恋者都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一是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在外地工作,使中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二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使中学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三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对孩子生理、心理变化很少关心。孩子在更深层次上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只好在家庭之外的异性朋友间寻求安慰和满足。
  4.文化污染是中学生早恋的社会原因。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而资本主义的生活、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乘机而入。当前一些发表、播演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亦过分喧然性场面,产生了负面社会作用,有些黄色书刊、影视、网络的文化污染更是不容忽视。这些直观的强烈刺激,使格外敏感而认识水平尚低的中学生的性意识过早地活跃起来,这是早恋之风出现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5.重智轻德,性教育保守是中学生早恋的学校教育上的原因。学校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缺陷也容易引起学生早恋。例如对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在国外的中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在我国,一是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教育计划,没有设课,没有教材;二是大多数中学没有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工作计划;三是由于传统偏见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性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持“自然知道论”,“不懂为美论”;有的则有“诱发论”的担心,因而大多数学校不能主动地安排青春期教育。这样,就为黄色文化的传播留下了空白。
  二、中学生早恋的特点
  引发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有着不同的特点。朦胧性、幼稚性、盲目性、易变性、迅猛性、两极性、错误性是中学生早恋的突出特点。初中生往往把对异性好感当作是爱,爱就是一切,几乎不考虑其它条件。爱也没有稳定性,说“爱”就爱,说“谈”就谈,说“散”就散。恋爱的引发很简单,发展迅猛。从借本书,搭句讪……等日常交往开始,到确定“关系”,一般不到两个星期;互相接触也仅有3——4次,甚至仅仅一起看过一次电影或体育比赛,就“确定关系”。早恋多发生在“两头”學生身上,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三、中学生早恋的类型
  根据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可将中学生早恋归纳为如下几点类型。
  第一种是朦胧型。这是由朦胧的两性爱慕引起的,带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往往是模仿爱情故事或成年人举动进行的幼稚尝试。初中生低年级的传递纸条“约会”多属此类。
  第二种是感官型。由较强烈的性欲冲动所引起,追求与异性接触的“温暖”,夹杂着较强的感官欲望。这在高年级学生和品德较差的学生中较易发生,其中个别人有发展为“性罪错”的可能性。
  第三种是时髦型。由于早恋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及时制止,因而引起一部分中学生羡慕,当作一种时髦来追求和仿效。这种类型多见于高中生。
  第四种是探索型。有的中学生谈恋爱是出于探索、尝试或逆反心理。这种类型属少数、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容易发生。
  第五种是义务型。有的学生出于对异性所遇到的经济困难或生活上、学习上的波折,持有同情感而经常接触引发成早恋。这种类型多发生在男生身上。
  第六种是浪漫型。由广交朋友而引起,其特点是接触快,散伙也快,朝三暮四,经常变换对象。这种情况女生较多。
  第七种是三角型。有的学生模仿外国影视和港台影视的人物情节,搞三角、多角恋爱。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年级且相貌好的学生之间。
  第八种是促进型。有的学生虽然涉足了早恋领域,但双方都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把恋爱作为互相鼓舞、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动力,因而对学习、工作没有多大影响。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且双方多是干部或学习好的学生。
  四、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早恋对中学生本身和社会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是对本身的危害。从生理的角度讲,尽管现代青少年性成熟开始的年龄有前倾的趋向,但这仅仅是性器官发育逐渐进入成熟的标志,而体内的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脏、肾脏、大脑、生殖器官等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中学生早恋甚至有性行为均对生理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二是对心理的危害。从心理的角度讲,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本应集中精力掌握知识,学习本领,充实自己。一旦早恋,他们上课时走神,学习时精力分散,成绩必然大幅度滑坡,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在早恋过程中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怕家长、教师、同学发现,怕挨批评处分,因而多疑、紧张,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对社会的危害。早恋泛滥会给社会风气带来极坏的危害。本来中学生正是21世纪实现四化的有生力量,而陷入早恋则会把崇高理想抛到九霄云外,甚至堕落到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的泥潭中去不能自拔,既腐蚀了自己的灵魂,也影响了别人的思想,还败坏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五、中学生早恋的预防和处理
  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单靠简单粗暴的批评、纪律约束是行不通的。伯特兰.罗索讲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成正比。”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较好地预防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
  1.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步入青春期,不仅仅会产生爱情需要,而且会产生友谊、求知和理想的需要。理想需要是高层次的,制约着其他方面。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中学生正处于崇高理想和优良品德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学习、职业、事业和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因此,加紧对中学生的理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使中学生正确处理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键。
  2.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往往是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因而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不解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一种成人感,但又处处要依靠父母;他们遇到困难想和父母谈,又不便开口等等。因此,亟需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
  3.认真做个别教育工作。徐集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这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一是要做到情况明了,分清友谊和恋爱界线。二是要采取知心朋友的教育方式,坚持尊重人格、理解感情、关怀爱护,不能歧视的原则,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三是教师不要怕反复,耐心说理,不能急燥。
  4.不能采取限制男女交往等高压政策。男女生的交往和友谊,是一种合理的需要。限制男女生交往,实际上是封建传统的“性禁锢”在教育领域的表现。由于害怕“早恋”增多而限制男女生交往,往往是适得其反,越禁越多,因为“禁果”最甜;有的即使表面上断绝了来往,但却转入“地下活动”状态。所以,我们要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学生应该集中时间、精力去学习知识的道理。
  5.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拖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避免陷入太深而增加工作难度。在处理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讲究方式方法,“冷处理”和“热处理”都需要,但要灵活运用,掌握好分寸,防止出现“顶牛”,闹成僵局。
  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笔者认为,创造健康的环境,使男女同学在此环境中大胆切磋,共同探讨,是预防早恋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就是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青少年感到轻松愉快;在种种活动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得到显示其创造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探求科学知识的激情得以激发,聪明才智得以施展。
  7.搞好社會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善社会大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其中重要的是要彻底扫“黄”,还要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使学生从小就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8.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整体教育工作中占有优势。做父母的要认清孩子早恋虽然不是理智行为,但却是生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以极大的热情去关心和尊重他们,不能冷漠、埋怨,要耐心教育。学校要与家长、社会密切配合,沟通情况,统一思想、内容与步骤。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使中学生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桥梁角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历程的引路人。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 桥梁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做好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新课程非常注重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行为与习惯的养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通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三条轴线,构造孩子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的儿童生活,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夯实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
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
一群孩子纷纷跑出教室,拿起用书本做的纸筒来抬头看天,嘴里还不停的叨念着:真的,天只有我卷的纸筒那么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师正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他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坐井观天”的感觉,从实际的操作中明白“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真正原因。”老师这一巧妙的教学设计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不是简单的说教,同学们之间相互辩论以及课件的演示,而是让学生亲生实践就明白“是小鸟说的对,还是青蛙说的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传统教学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观念,提出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对策: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授之以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