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西绘画为一冶的艺术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jw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潘玉良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女画家,其艺术创作涉及领域较多,但彩墨画是最能体现其“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主张。文章分析了潘玉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求学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并从其后期成熟的彩墨画作品中挑选几幅人物画和静物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释,探讨她是如何把西方绘画手法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进行融合的。
  关键词:潘玉良;时代背景;求学经历;彩墨画
  1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中国艺坛上掀起了改良美术教育的热潮,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也遭到冲击。如新文化领军人物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中就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说,坚定美术教育改革重要性。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率先高呼美术革命,提倡“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以改良中国画”,对西方的写实画法大力推崇。可见“借鉴西方,中西融合”已经成为当时绘画艺术教育的时代主题,推行新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趋势。“五四运动”以后,各种新式美术学校、西画社团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外美术交流活动也趋于频繁,大量青年艺术家在这种开放、自由、多元化的环境下选择出國深造,积极探索国画新出路。潘玉良不仅受益于这个时代,还成为中国美术改革运动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2 主要求学经历
  1917年,潘玉良在潘赞化的帮助下考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为对浴室洗澡人群以及自己的裸体进行素描习作,而备受非议。为了寻求绘画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校长刘海粟的建议下,1921年潘玉良取得留学津贴赴法留学。求学期间,先后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就读,主攻素描和油画,学习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众多流派的风格与绘画技巧,为日后的作品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28年学成回国,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中西文化碰撞、争鸣的学术气氛浓烈,潘玉良积极参与国内画展,受刘海粟、徐悲鸿等诸多名流指导,开始临摹和研习中国传统绘画。在回国的十年时间里,积累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创作路线。1937年,潘玉良借参加“万国博览会”和举办画展的机会,经过苏联和德国,再次赴法。此时的潘玉良已经接受了中西艺术的共同熏陶,开始探索自己的绘画风格,寻求艺术突破。
  3 “合中西于一冶”——彩墨画
  潘玉良在白描、油画、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从她大量的作品倾向能看出来,她是一个追求进步和改变的艺术家。而且她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从西方的“油画系统”逐步转换到一种东方式的表达,其中留下来的彩墨画最能体现她个人特色和“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主张。二次赴法后,潘玉良致力于研究和创作彩墨画作,她的彩墨作品是以毛笔、宣纸、国画颜料作画,在作品中融入西画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式。尤其20世纪50年代后的彩墨作品,已经能熟练地运用野兽派的色彩表达、后印象派的点彩诸法,将西方画中光影处理手法施于中国画,作品整体风格和处理上都符合中国绘画审美特征,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已经趋于成熟。
  如1954年创作的《读书女》(图1),画中是一个身着红衣、半裸坐在蒲团上的东方女性。女子一只手抚在脖颈上,另一只搭在膝盖处,腰部微侧,低头看向手中的书籍,营造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受西方古典艺术审美影响,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多为圆润丰满的体型,如图中的女子柳叶眉、丹凤眼,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面部特征,但一反传统国画中塑造人物单薄、纤细身形的方式,而采用富有变化和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个身材饱满丰腴的东方女子。身体轮廓简练精确,充满质感,下半身格外肥厚的腿部和坐着的姿势,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稳定而平衡。人物的肌肤用大面积暖色平涂,画面显得坚实饱满,中国画的平面效果跃然纸上。背景处理上,则打破了国画中传统的留白手法,通过擦染的方式晕染背景,画面的四角格外加深墨色,画面中心人物服饰和蒲团采用红色搭配,颜色明亮,和暗沉的背景色对比强烈,试图创造油画中光和色给人带来的感官效果。1963年创作的《抚头女人体》(图2),背景上更是采用了西方油画的点彩技法,用大小不一的色点和交错重叠的短线进行处理,试图制造油画那般的多层次,在画面中营造较为明显的明暗关系。
  潘玉良“合中西于一冶”的主张不仅在人体彩墨作品中能体现出来,在静物作品上也有所体现。如1966年创作的《捕捉之前》(图3),近处的麻雀线条清晰细腻,给人以真实紧绷的质感;而远处的猫笔触洒脱自然,线条简单虚化,通过若有若无的细线勾勒轮廓,给人一种蓬松自然的感觉,这种近实远虚的处理使画面看起来十分有空间感。另一个处理就是画面的中心位置,瓶中红白相间的花束用大块的红白色块填涂,最靠前的白色花朵轮廓线自然地隐藏于暗部的枝叶之中,通过这种明暗处理体现物体的远近。潘玉良通过使用西洋画的处理手法,弥补中国画因为材料工具限制而光影效果和空间感差的缺陷,成功地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融入到彩墨画中。
  还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创作的彩墨作品中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绘画对象多为东方女性,题材也多以中国民族风情的活动为主(图4);在以花卉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的陶瓷花瓶和其他中国元素出镜率也极高(图5)。这些都体现了潘玉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潘玉良二次赴法期间,一直拒绝加入法国国籍,并多次在家书中提及想要回到祖国大地。但由于赴法期间国内形势复杂,其到去世都没能回到祖国。病逝前嘱咐友人,自己要穿旗袍入殓,并且一定把她的作品设法运回祖国。其生前的最后几幅作品之一的《临窗窥视女人体》(图6),表达了潘玉良对回归祖国深深的渴望。
  潘玉良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尝试突破已有的绘画风格,去探索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发展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其他文献
摘 要:清代《郭风惠行书条》因年代久远、环境影响及人为的原因,表面整体出现水渍、污渍、折痕、断裂、脱落等病害问题,情况非常严重,不利于科学保存和陈展,亟待保护修复。现将修复中运用的传统修复装裱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简要描述,请专家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郭风惠;检测;清洗;揭裱;修补;装裱  书法和绘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画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是伴随着书法和绘画
期刊
摘 要:广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分别代表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种流动展览模式,文章对两家流动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及其他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供想开展流动展览业务的单位参考,以及探讨流动展览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流动展览;多元化发展  2018年9月,笔者作为广东省博物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之一,被派往内蒙古博物院学习流动展览的相关业务。2017年,在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博物馆职能转变,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以赣州市博物馆为例,鼓励参与式、互动式、关联式的公众参与模式,设计公众自主学习的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博物馆为成滋润城市文化、养育城市风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策划  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运用陈列展览、文物藏品和相关资料与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搭建传播科学文
期刊
摘 要:四川新津馆藏的《菖蒲寿石图扇面》,构图巧妙,格调高雅,诗书画意,四美并臻,为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文嘉的青绿山水画的精品之作。  关键词:吴门画派;文嘉;谢枋得;菖蒲;寿石;新津  菖蒲是我国传统花卉之一,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具有“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品德,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从宋代开始,菖蒲附石共养成为文人案头清供之佳品,也成为文人墨客喜好的诗画题材,留下了陆治
期刊
摘 要:中小型博物馆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种种因素限制,其发展比较艰难缓慢。文章以三门峡市博物馆为例,通过展现近几年三门峡市博物馆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陈列展览、加强馆际交流、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做法,浅谈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社会教育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数量占博物馆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摘 要:因铁稳定性差,化学性质活泼,铁质文物在金属类文物中最容易遭到腐蚀破坏,且腐蚀产物疏松,不同腐蚀交错反应,对铁质类文物的破坏相当严重。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际保护修复了一件民间收藏汉代铁环、铁鼻、铁铺首组合的铁质文物。根据铁器保护修复流程简要分析汉代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保护修复过程中遵循保护修复真实性、最小干预性、修复材料可逆、修旧如旧原则等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准确把握铁器文物修复的“度
期刊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金属。中国古铜器的冶铸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铜器的类型包括酒器、食器、水器、陪嫁、观赏和日常生活用器等。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历史沿革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在中国
期刊
摘 要:邓散木是我国著名的书刻艺术家,他的隶、篆书法写得出神入化,沉雄绝俗。尤其是晚期的草隶、草篆作品,风格高古,独辟蹊径。  关键词:隶书;篆书;邓散木;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它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中国汉字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态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甲骨、钟鼎、篆、隶发展演变到真、行、草各种书体,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古至今各体书法
期刊
摘 要:江寒汀先生作为海上画派的花鸟写意画领军人物、上海花鸟画“四大名旦”之首,其画技注重写生又博采传统花鸟画名家特长。其“江家花鸟”笔墨精炼,意境细腻平和又多彩多姿,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江寒汀;花鸟画;小写意  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逐步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孕育出诸多享誉画坛的“海上画派”画家。20世纪30年代,海上画派名家江寒汀、唐云、张大壮
期刊
摘 要: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4000多年前。当时的贵族在祭拜先祖时普遍遵从一种沃盥之礼,盥水器的雏形便在那时候应运而生。盥水器从“盉”向“铜匜”的发展不仅是青铜器自身形制和实用功能的转变,也代表了当时青铜器所在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衍变过程。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春秋末期的罗儿铜匜是一件典型的南方青铜盥器,它为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