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心 刹那的美 永恒的爱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其童话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所创作的多部童话几乎都以一颗破碎的心为结尾,并以此来展现死亡的刹那的美和歌颂人间永恒的爱,从而显示了他的唯美主义情怀。
  关键词:王尔德 童话 破碎的心 刹那的美 永恒的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英国著名剧作家,童话家,散文家,诗人。他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强调超然于生活之外的纯粹的美,反对任何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极大地优于生活,因此艺术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现实。在《深渊的呼唤》一文中,王尔德曾公然声称:“我把艺术视作最真切的现实,而把生活仅仅看成一种虚构的模式。”他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艺术家应该是绝对自由的。这种艺术至上的观点不仅构成了王尔德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也具体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王尔德一生作品颇丰,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和《石榴之屋》,其中第一部收录有《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第二部收录有《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星孩》。在其作品中,王尔德大力倡导唯美主义,尤其是在其童话作品中对唯美主义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其中,《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又以破碎的心的形象,体现了唯美主义所追求的至美,至爱。下面就以这几部童话为例,分析王尔德作品中的这一艺术特色。
  二 破碎的心
  《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生前过着幸福的生活,死后被人塑成雕像,站在城市广场的最高处。他默默注视着人间所有的疾苦,意识到许多人身处悲伤与痛苦时,他那颗铅做的心“也忍不住要落下泪来”。一天,一只掉队的小燕子来到他身边。那只小燕子本来是飞往埃及过冬的,在途经城市时飞到快乐王子身边暂作歇息。在王子的请求下,小燕子成了快乐王子的信使,它取下王子身上的红宝石、蓝宝石以及金片去接济穷人。最后,快乐王子变得破损不堪,冬天也越来越近,但善良的小燕子却不肯离开已经瞎眼的王子,在亲吻了王子之后,它也在寒冷中死去。就在此刻,雕像体内发出一声奇特的爆裂声,王子的那颗铅做的心裂成了两半。为行善举,他们失去了一切,却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夜莺与玫瑰》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学生想要一朵红玫瑰花,以便与他心爱的姑娘——教授的女儿跳舞。可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是无法找到一朵红玫瑰的。就在他感到绝望之时,树上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哭诉,她以为这个青年是一个真正的恋人,因此决定帮助青年。可她后来得知想要一朵红玫瑰花,需要她整夜地歌唱来造出,并用她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即用死亡来换取。虽然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夜莺认为爱情胜过生命,所以,她毅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并用胸膛顶住花刺,将其一点点儿刺进心脏,用她自己的鲜血成就了一朵象征真爱的玫瑰,而她却躺在草丛中死去了,心口还扎着那根刺。夜莺的心的破碎象征着王尔德愿意为美的信念和艺术的追求而献出生命。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也有一幕碎裂的心的意象:漂亮的西班牙公主要过12岁生日。两位贵族送给小公主一个会跳舞的丑陋的小矮人作为生日礼物。小矮人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很难看。他又笑又跳,和其他孩子一样高兴。他爱美丽的公主,以为公主也爱他。当他发现自己是那个奇丑无比,弯腰驼背的怪物,所有的小孩嘲笑的是他,那位他原以为爱他的小公主也只不过是在嘲笑他的丑态时,他痛苦万分,“可是小矮人再也没有抬起头来,他的哭泣声越来越弱了,突然他发出一声奇怪的喘息,并在身上抓起来。然后他又倒了下去,一动不动地倒下了。”御前大臣说,“公主,你这个小矮人永远不会跳舞了。”“为什么?”公主问道。“因为他的心碎了,他很悲哀,他死了。”可以说,是真相的揭晓导致了小矮人的心的破碎。
  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年轻的渔夫爱上了人鱼,但是只有送走自己的灵魂,他才能与爱人一起在海底生活,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当他把灵魂与身体割离时,灵魂哭泣的哀求丝毫不能使他动摇。为了回到他的身边,灵魂每年都来到海边呼唤渔夫,用世人渴求的智慧、财富诱惑他回到它身边。到了第三年,灵魂成功地诱使渔夫离开了爱人。他以为只是一天的别离,可是一旦灵魂再次回到他的身上,就再也不能被送走了。渔夫在海边呼唤了人鱼一年,等来的却是她的尸体。当他发现自己的爱人死去时,他的心因为充满了不能承受的爱而破裂。
  三 刹那的美
  在塑造破碎的心这一意象时,作者有时用优美的语言来烘托美的画面,有时用寥寥数语来反衬主人公美的灵魂,有时则两者兼具。下面举例说明。
  1 美的语言
  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把语言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读他的童话,犹如听着朗朗上口的叙述,韵律无穷。其中,修辞手段的运用更增强了这一效果。如在《夜莺与玫瑰》中,在描写夜莺为了寻找红玫瑰,不辞劳苦,宛如黑暗中的舞者时,作者运用了反复手段:“像影子一般,她飞掠过花园;像影子一般,她滑过小树林”;而在描写夜莺用歌声和生命来换取玫瑰时,则运用了比喻手段,如:“It is more precious than emeralds,and dearer than fine opals.…”。作者把爱情比作珍稀的宝石来突出在夜莺心中至高无上的爱情;再如:“…as white as the foam of the sea…”,“…as yellow as the hair of the mermaiden who sits upon an amber throne…”“…redder than the great fans of coral…”。玫瑰花瓣好似大海泡沫一般洁白,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美人鱼的头发一样金黄,甚至比海底洞中珊瑚的大扇子更红。此外,拟人手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在夜莺用胸膛顶着刺,整整唱了一夜的歌曲时,就连冰凉如水晶的明月也俯下身来倾听,久久不愿离去。
  2 美的画面
  在作品中,王尔德常常通过美的语言来给读者勾画出一幅幅色彩瑰丽的图画,下面仍以《夜莺与玫瑰》为例,夜莺自我牺牲时的画面,色彩对比非常强烈:漆黑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随着夜莺的歌唱,玫瑰的颜色不断变换:
  “……起初,花儿是乳白色的,就像悬在河上的雾霾——白得就如同早晨的足履,白得就像黎明的翅膀。……一层淡淡的红晕爬上了玫瑰花瓣。……最后这朵非凡的玫瑰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东方天际的红霞,花瓣的外环是深红的,花心更好似一块红宝石般夺目。”
  这里,玫瑰的颜色从苍白到粉红到绯红的动态画面美到了极致。《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小矮人的心无法承受黑暗残酷的现实而碎裂,却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永恒。作者正是抓住这种“刹那美”,来呼唤崇高的心灵美,来表达他的唯美主义追求。《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当渔夫发现自己的爱人死去时,他的心因为充满了不能承受的爱而破裂,于是“刹那美”显现:
  “这位痛苦的泪人儿一下子扑倒在了她的身边,他吻着她那冰冷的红嘴唇,抚弄着她头发上打湿了的琥珀。他扑倒在沙滩上,躺在她的身边,哭得像一个因兴奋而颤抖的人,他用自己褐色的双臂把她紧紧地拥在胸中。她的嘴唇是冰冷的,但他依旧吻着它。她头发上的蜜色是咸的,可他仍然带着痛苦的快乐去品尝它。他吻着她那双紧闭的眼皮,她眼角上挂着的浪花还没有他的眼泪咸。……他疯狂地吻着美人鱼冰冷的嘴唇,他的那颗心呀都碎了。就在他的心充满了太多的爱而破碎的时候,灵魂找到一个入口就进去了,就跟从前那样与他合为一体了。海水终于用它的波涛淹没了这位年轻的渔夫。”
  在作者饱含激情的笔下,这个画面既悲壮又纯美。
  3 美的心灵
  在这四部童话中,王尔德通过美的语言和美的画面来刻画主人公的心灵美,呼唤崇高的心灵美,表达他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精神。夜莺为了青年人的美丽爱情,义无反顾地将心脏刺入玫瑰刺中,用歌声和生命造就了世上最鲜红的玫瑰。诚如夜莺所言,“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宝贵的。坐在绿树上看太阳驾驶着她的金马车,看月亮驾着她的珍珠马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山楂散发出香味,躲藏在山谷中的风铃草以及盛开在山头的石南花也是香的。然而爱情胜过生命,再说鸟的心怎么比得过人的心呢?”“因为尽管哲学很聪明,然而爱情比她更聪明,尽管权力很伟大,可是爱情比他更伟大。”在感受爱情在夜莺眼里的神圣和伟大的同时,读者同样感受到的是夜莺的高尚与无私。快乐王子先后四次让小燕子从自己身上取走宝石和金片,施舍给穷苦百姓,他的行为一次比一次让人动容,人性的光辉也因此一次比一次闪亮。小矮人尽管外形丑陋却内心善良,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大自然和小公主,而小公主外表美丽内心却残酷丑陋,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故事结束的一刻,美丑在二者身上互换,作者通过这一刹那的美的描写,呼唤并歌颂了心灵美。渔夫对人鱼的美和爱的追求,猛烈且热诚,起初他的心因爱情来临而变得狂野,后又因爱情的失去而碎裂。作品就在这虚幻绮丽又充满悲剧的世界中上演了渔夫与人鱼的不老神话,赞美了渔夫宁愿与其灵魂决裂而去追求爱情的美好心灵。
  四 永恒的爱
  至美、至真、至善、至爱是王尔德的艺术追求。在唯美主义者的眼中,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这种美不仅是词汇、修辞、音韵之美,而且是伦理道德中的高尚之美、人性之美,也就是作者在以上几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在唯美主义艺术道路的探索和追求中,童话是一个载体,一种手段,王尔德通过它来赞美真善美,来讴歌人间真爱。他笔下的夜莺是高尚的奉献者,是善的化身,是爱的使者,最后却悲凉地死去。就在夜莺刺穿心脏的刹那,读者感受到她的高尚与无私,伟大与美好,她用死吟唱了一首永恒的爱的赞歌。她虽然死了,但她的精神永存,她的美常在,她得到了由死来完成的爱——在坟墓里永远不朽的爱。王尔德借夜莺之口诠释了生命与真爱的关系:生命诚可贵,真爱价更高。真爱是人间最悦耳、最动听的乐曲,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是坟墓难以埋葬的永恒。这也是王尔德在表达的至美、至真、至善、至爱的理想,他想向世人传递的是一种宝贵精神:尽管社会黑暗、丑恶,但为追求和捍卫理想,要至死不渝。
  五 结语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以一颗破碎的心为结尾,以上几篇尤为典型。这些破碎的心的意象能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心的破碎所产生的刹那的美,也更加能体会作者悲悯而敏感的心,他所宣扬的永恒的爱,以及感受到唯美主义者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冷酷的社会现实的反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卡塔西斯”(catharsis),心灵和灵魂在这悲哀的氛围中得到了净化和救赎。
  
   参考文献:
   [1] Wilde,Oscar.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M].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2] 巴金:《快乐王子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王尔德,赵武平、荣如德等译:《西班牙公主的生日》,《王尔德全集童话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尔德,赵武平、荣如德等译:《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王尔德全集童话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弗兰克·哈里斯:《奥斯卡·王尔德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张金玲,女,1970—,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
   段钨金,男,1962—,河北唐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短但却很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以伊芙琳为代表的爱尔兰年轻女性的精神状态。在伊芙琳身上,处处体现了自我身份与自我意识的缺失。自我意识的缺失是伊芙琳最终放弃同生活抗争的根源所在,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精神瘫痪的核心表现。  关键词:精神瘫痪 自我身份 自我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
期刊
摘要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是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主题。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午餐》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层面探讨毛姆是怎样在讽刺中揭示人性的。  关键词:文体分析 讽刺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较强的
期刊
摘要乔伊斯在表现《为芬尼根守灵》中的对立面时,化笼统为具体,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他不着重对比善恶之间的差异,而是利用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获得反讽的艺术效果。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对立表现出重大变革时代中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艺术家眼中20世纪初期那支离破碎的物质世界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为芬尼根守灵 兄弟相迫 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主人公霍尔顿变异的纯真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西方青少年的悲观厌世及生活的空虚,是西方文化本身颓废影响的必然产物。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则是黑暗世界的希望和光明。  关键词:守望 挣扎 纯真 颓废 直觉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关于孩子成长的
期刊
摘要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关键词:异化 焦虑 真我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敏锐感受,其间渗透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有着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和人生意义。本文试通过哈代的短篇小说《德意志军团里忧郁的轻骑兵》分析其创作思想和写作风格。  关键词:哈代 悲观主义 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被誉
期刊
摘要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的成功,建立在复仇与爱情双项主题的确立上:复仇主题引出的越狱、获取财富、报复仇人等情节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中的重要叙事要素;而爱情的缺失与找寻则从情感上丰富了复仇的主题线索,这两大主题共同烘托起了小说的整体构架。  关键词: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主题 复仇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大作家大仲马(1802-1870)是法国1
期刊
摘要渡边淳一和毕淑敏作为日、中两国同为有过弃医从文经历的作家,对人类的生死都十分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作家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层思考。本文分别从主动的死亡、临终关怀、社会规范下的无路可逃三个方面来阐述两位作家的“向死而生”的生存理念。并围绕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来分析他们关注“生命”与“死亡”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自杀 临终关怀 死亡 个人经历 向死而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雪国》以生的虚无,死的完美来概括人的一生。在充满无数甘苦的人生之路上,在各种机缘里寻找禅的开悟。作品至始至终都渗透着日本独特的禅理光芒,其主题可以说是一曲哀婉的生命禅悟之歌。  关键词:禅悟 虚无 无常观 生死轮回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雪国》诞生的佛禅背景  日本人大多信仰佛教,而日本则被称为是“生于儒而死于佛”的国家。从公元6世纪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
期刊
摘要余光中的名篇《猛虎与蔷薇》表现了人性的刚柔两面,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其中的名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更是脍炙人口,备受世人垂青。然而,如把猛虎与蔷薇再次放到萨松原诗进行解析则会发现,无论从萨松早期的艺术风格,还是从该诗自身的意象、意境等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它都应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诗人炽热的暗恋之情。  关键词:萨松 余光中 《猛虎与蔷薇》 抒情诗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