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前现状不佳,而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章通过展示《APP界面动效设计》教学单元实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如何深度应用展开探析,为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参考案例与建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 信息化教学 APP界面动效设计
  一、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时代契机确立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早期的信息化教学,已经凸显出困境,如数字化资源建设缺乏教学针对性,与课程教学实效难以匹配;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牵强附会,有“炫技”之嫌,无“应用”之实;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过于笼统,信息化比赛中的优秀个案参考性、借鉴性不强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深度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授课对象的学情情况、课程内容与信息化结合点、教师的信息化思维与理念同步等方面着手,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95后的学生而言,普通存在学习被动不自觉性。小班制教学人数随着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课程的信息化开展增加了难度;对于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的观念陈旧,特别是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中仍包含较多的手绘技能,教师思维仍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信息化教学改革难以推进;对于课程而言,艺术设计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技能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以阶段递进式展开,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造成学生理解偏差,知识难以迁移等,这些都限制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尝试解决课内教学容量与学生能力提升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特征与信息化教学的原则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作为人和科技之间的媒介桥梁,数字媒体设计持续塑造着人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自2009年中国普及移动互联网科技以来。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飞速推进了数字化技术的全方面应用:从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到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数字化正在改变人们创造、表达与沟通的方式。正是数字化背后无数的设计细节,成就了今天的数字化生活体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正是数字化信息时代不断高速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艺术、技术与人文,运用新技术、开发新系统、生产新产品的设计观与设计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辅助,这样的教学形式是符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中,采取互联网思维的“教”与“学”的课程设计思路,培养符合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则Ⅻ:
  第一、充分调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来支撑课堂,包括硬件搭建采购与数字化资源软件配套;
  第二、改变教学结构,以“问题导向”与“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改变线性逻辑设置,以单元与模块化重新布局课程安排,在特定的情景中确认教学策略;
  第三、强调“团队协作”学习。学生小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到带着问题到课堂与老师研究问题;
  第四、强调互动性教学,给予学习过程性评价;
  第五、以學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与技能培养的运用。
  三、《APP界面动效设计》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UI界面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文本所引案例《APP界面效设计》属于本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作为解决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数字化界面设计的问题课程设置,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学生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界面美观与用户行为的认知理解,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以《APP界面效设计》单元为例,初探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创新四个方面阐述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应用。
  (一)教学分析
  1.课程定位
  《UI界面设计》课程一般在第4学期开设,56学时。它的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设计基础、编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后续课程为专业综合课,相关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信息动画设计、毕业设计等。在过去的课程结构里,理论讲授与操作实践分开开课,这样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学生学习理论枯燥无味,学习软件操作没有难度,按部就班。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现有的课程结构依托艺术与技术互渗互补的教学设计理念,艺术基础、技术操作与创意思维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模块化处理,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符合市场需求(如图1)所示。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平面软件的操作及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动画设计概念,但这种形式学习停留于软件技能操作与基本样式的层面。但是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从静态图形设计到图形的动态效果展示,并且其界面动态效果要符合APP用户的体验习惯。95后的学生熟悉数字互联网知识,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却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引导,带领学生以结果为导向,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3.课程目标与难点
  《UI界面设计》课程一共6个模块,《APP界面动效设计》属于本门课程第3个模块中的一个教学单元,讲授4学时,实践6学时。依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UI界面设计》课程标准,结合作者教材《UI设计——创意表达与实践》。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是领悟APP界面动效设计的概念、原则与常用表现技法;能力目标是理解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界面设计原则,掌握APP动效策划、图形设计与动效展示;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会创意、能沟通、强逻辑、善合作、勤思考、重执行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理解APP界面动效设计的原则,难点为学生把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APP界面动效设计表现技法并应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于问题式教学(PBL)的翻转课堂学习方式。1969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协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建构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上讲授知识、课下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而言,利用现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带着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课,师生探究合作进行学习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种教学形态。基于问题式的翻转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他们的认知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以结果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教学做。
  2.教学策略
  《APP界面动效设计》单元的教学结果是完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APP界面动效设计。以这个结果为导向倒退,学生前期已掌握UI界面元素的绘制与动画设计的基技法。那么静态的APP界面元素可以有多样可能性的动效演示方案,由此提出该单元的核心问题——如何设计符合用户体验的APP界面动效?通过问题展开学习。学生首先开始“思考”——APP界面中包含哪些界面图形元素?APP界面设计的规范是什么?其次完成“讨论”与“方案”,完成APP界面中的元素从策划——视觉设计——动效设计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
  最后根据项目需求,掌握设计技巧,“实施”方案。
  因此“问题”——“思考”——“讨论”——“方案”——“实施”是本单元的五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由问题驱动。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课堂讲授、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全过程。通过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实施监控;智慧职教资源库共享教学所需的各类资源;视频案例、微课、演示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知识在引导应用中内化,技能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的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三)教学过程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单,备课并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全部部署。提出课前问题——如何制作APP界面动效设计?学生从网络课程平台中领取任务单,思考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资料收集,并将调研情况、动效类型分析结果等课前作业上传至网络平台。
  2.课堂教学
  本模块的课堂教学共分为课前检查——案例讲解——学生提出方案—重难点讲授——学生优化方案五大环节。
  首先,教师检查学生课前的自学情况。通过手机点到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线上问卷,教师掌握课前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基础。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将课前各自查找的资料分享心得与困惑,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讨论结果。
  教师案例讲解,主要针对提升用户体验的APP界面设计要点与关键点。提出问题——学生课前的作业与课上讲解的案例差别是什么?逐一展示案例,讲解提升方法,让学生了解到APP界面中主要动效提升用户体验的途径与方法(如图3)所示。
  学生根据课上案例所讲,结合课前作业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研究讨论,提出观点,领悟动效设计的定义与内涵,并从技术上得出优化动态效果方案的规律,提炼可行性原则。
  教师点评学生观点,提出错帧动效的原理是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资源中的微课、软件实操演示等信息化手段,将知识重点进行分解讲解,得出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将原理性的难点用动画对比演示的方法,破解从思维上到技术上的难点(如图4)所示。
  学生突破技术重难点技巧,提出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独立上网查找、实践操作,线上预演等多媒介、多渠道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学生理解用户行为与动效设计的关系,寻找设计逻辑与技术实现的切入点。通过用户行为分解图、平面软件、三维软件、特效软件等结合使用,完成解决方案的执行尝试,掌握设计技巧。
  3.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并提供设计要求与训练素材。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完成符合用户体验的社交APP项目的动效设计模型。学生需要将设计方案的过程图全部保留,对比最初稿与优化稿的差异,领会设计技巧,吃透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与教师在线上互动,提交作业与随时交流,由传统的交流型互动转变为娱乐型社交互动。
  4.课程评价
  该课程的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企业参评。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强化执行力。教师通过整个课程的线上辅导与线下教授结合教学,给予过程性的考核评价。课后,教师将学生的作业与练习通过线上方式发给企业专家,让企业行业参与课程考核,并得到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收获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效果与创新
  1.教学效果
  过去采用讲授+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案,教師注重教学流程的主导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趣。现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的方法,将信息化媒介、移动终端、学习内容模块化整合创新。学生兴趣度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难点都已掌握,多元评价体系建立。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数字共享资源、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生从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在线测试、过程考核等环节都比传统教学效果上明显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如图5)所示。
  2.特色与创新
  纵观整个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探索,形成两个明显的教学特色。第一,课程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非教学流程的设计,问题驱动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课前学生讨论问题,课中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到学生解决问题,实施完善方案,学生在探寻解决问题中成长。第二,运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数字媒体技术问题。让APP界面设计元素动起来很容易,但是符合用户体验感受的动效设计确有动画时间节奏把握上的难度,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将难懂的动画原理用对比演示动画的方式,并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化技术支持,给学生理解知识上提供帮助。
  四、结语
  《APP界面动效设计》课程单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数字化共享资源,在信息化互动的教学环境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技术执行力,同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共性与个性,生动参与的课堂体验,有效打通课内外,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設计说明:招贴设计以牛杂美食为主题。因此主题与传统街边的美食有关,所以以场景式的手绘手法,暗示传统牛杂美食摆卖的渊源。设计通过实地场地调研及美食制作过程的分析、提炼,运用手绘方式,将厨师及其顾客的人物形象卡通化,展现出人们排着长队来品尝牛杂美食的过程、及其厨师精致细腻的烹制过程。同时整体招贴设计追求简洁的形式,突显主题,并以悬挂招贴的方式,画面内容结合折纸的纹理、手写文字的表达,以求达到一种亲切宜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设备的普及,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娱乐方式。MOBA(Multl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游戏,全称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之间风靡。本文主要以著名MOBA游戏DOTA2为例,运用3w(what,why,how)逻辑展开从反应与意识集中(what:哪些行为上的突破)、能力与动机(why:为什么会发生突破性行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竹编工艺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创新设计的语境下,竹编产品创新设计应用的原则。并以模块化竹编包为案例,分析竹编工艺在包袋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和研究,提出了元素归纳,材料混搭,模块化和细分人群四个创新设计应用方向,具象地展现了竹编工艺在包袋设计领域中实现创新设计的可行性,为竹编产品贴近生活,适应现代消费者在个性时尚和生活理念方面的需求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竹编工艺
期刊
摘要:社区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街道活力的准确评估是社区街道建设与改造成功的关键。文章以北京市天通苑社区为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后期数据分析,探索社区街道活力的构成关系与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改善策略,为北京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区街道活力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引言  社区街道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街道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独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是建筑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建筑色彩理论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其设计的创意与特色,以期对我国建筑色彩设计起到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色彩设计 建筑空间 上海自然博物馆  引言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具有冲击力且最富有感情的。著名的“七秒钟色彩”理论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
期刊
摘要: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在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在当下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这一失衡状态越发凸显。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失衡、人地关系急剧变化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以此为背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索一条能整合社会资源、发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潜力,促进城乡互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乡村社区营造为研究内容,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典型
期刊
摘要: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广州市“美丽乡村”莲麻村的视觉形象标志进行了解构,并对其受众定位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符号莲麻村标志设计  引言  莲麻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隶属从化区管辖,村委会在G105国道附近。该村面积约4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逾1500人。莲麻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经济模式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三季李、水稻等)。近年来,村委
期刊
摘要:汉代作为我国灯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灯具以种类丰富、造型独特著称,雁足灯可视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文章对雁足灯的发展背景和类型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以汉代方座雁足铜灯为例,从造型、功能、文化等方面对之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设计 汉代 雁足灯  引言  灯的出现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它是由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发展到战国时,灯具便發展出许多式样了。尽管灯具式样繁多,但也可分为:豆形灯、
期刊
摘要:意大利贝尔托尼博物馆的设计,着重探讨在數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如何继承工业设计大师贝尔托尼“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哲学。在当代,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从建造的角度,数字技术让博物馆空间更丰富化;从展示的角度,数字技术使一部分展示内容虚拟化,与空间本体分离开来,让空间更纯粹化,突出馆藏实物展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博物馆 自然 数字展示 叙事 互动  一、米兰
期刊
摘要:从人类造物行为的开始到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化、多元化,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学。人设计行为的本质是满足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在室内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室内设计中的“格式塔”现象比比旨是,格式塔理论中的“行为”与“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室内设计的过程,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无论在设计方法论上还是空间材质的应用方面,其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