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以来,广西的扶贫培训工作以“雨露计划”为抓手,以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以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培训一户,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2011—2013年,自治区累计投入“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项资金27306万元(不含“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年均增长 40%,投入规模比“十一五”前三年增长了245.6%。“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1—2013年共投入3791万元。
2011-2013年,全区“雨露计划”累计培训农民86.2万人次,比“十一五”前三年培训人数增长了12.3%。“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1年的6个试点县扩大到2013年的12个。扶贫培训基地由“十一五”期末的74所扩大到2013年的100所,2014年实行应补尽补,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可以申请扶贫补助;培训专业不断增加,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创新,采取骨干培训、农家课堂、示范点培训、模块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按农时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资助拓展到贫困家庭就读大学一本、二本学历的学生。
广西通过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应用,提高了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和“两后生”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门路,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依靠技术的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比重明显提升。如来自革命老区百色的贫困学子谭星宇、方安念、邓玉华,得到“雨露计划”的资助,到广西理工学校接受职业学历教育,2013年被安中国际有限公司录用,派遣到安哥拉工作,现月收入达到5500元;来自武宣县东乡镇的薛梅,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在县扶贫办干部的动员下,2011年9月到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结业后安排到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就业,现担任生产组SMD资材管理组长,月均工资3500元。

广西新一轮的“雨露计划”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是抓好了重点措施的落实。
(一)领导重视,提供组织保障。按照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亲自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扶贫办把“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列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三大任务之一,专门研究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自治区将“雨露计划”列入绩效考评项目,将职业学历教育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之一,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资金筹措管理有力,提供财力保障。一是积极筹集资金投入。除了中央安排的资金外,广西还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开展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积极争取和挖掘人社、农业、林业、畜牧和科技等可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增加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二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重点检查对象瞄准、培训课时、培训效果、资金拨付等,确保资金安全使用,防止挤占、挪用、克扣扶贫培训资金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培训台账建设。按统一标准分类建立完整的培训资助档案,做到资金划拨、监督检查有凭有据。
(三)完善和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培训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和3个教育扶贫富民工作方案,扶贫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对象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的通知》,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2011年,自治区扶贫办以“培育一个好女孩,培养一个合格母亲,造就一个幸福家庭”为宗旨,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女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按2500元/年/人的标准补助,连补2年,同时整合爱心企业的捐赠,实行“三免四补”的优惠政策。三年来已招收贫困女学生1150人,首届350人已经顺利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取得不错的收入。
三是推行感恩励志教育。重视受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守纪勤学爱岗敬业,开展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开展参与式培训。培训前先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根据群众意愿和用工企业的需求设定培训专业,提高培训针对性。如广西理工学校结合旅游扶贫在龙胜县开展旅游英语、旅游工艺品和旅游舞蹈培训,让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实现转移就业;河池市扶贫办与广东智通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工厂,方便贫困群众参加培训。
五是创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模式。教师走进农家大院、田间地头,围绕贫困村特色农业、扶贫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按农时分模块开展培训;推广农家课堂培训模式,由土专家、致富能人手把手传授种养先进技术。不少贫困村农民已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由“文盲型”转变为“技能型”。
(四)加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也促进了扶贫培训基地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业。如广西理工学校的机械工程、机电技术应用,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的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等。
(五)加强宣传动员,提供舆论保障。广西大部分贫困群众身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畅,缺少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为了让党的富民政策家喻户晓,广西切实加强了宣传动员:一是确保宣传经费到位。扶贫办划出专项资金,制作了《雨露滋万物,培训助推脱贫》电视宣传片,在各县电视台、学校、贫困村播放;编印《“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宣传册》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册》,发放到贫困村。二是全区职业培训基地组建了100多个招生宣传队,进校入村到户张贴宣传资料,与贫困群众、师生座谈,大力宣传扶贫培训政策。三是动员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基层扶贫部门通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动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通过大力宣传,“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受到了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充分肯定,群众称其为投资少、见效快、一时培训,终生受益的好项目。
2011—2013年,自治区累计投入“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项资金27306万元(不含“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年均增长 40%,投入规模比“十一五”前三年增长了245.6%。“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1—2013年共投入3791万元。
2011-2013年,全区“雨露计划”累计培训农民86.2万人次,比“十一五”前三年培训人数增长了12.3%。“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1年的6个试点县扩大到2013年的12个。扶贫培训基地由“十一五”期末的74所扩大到2013年的100所,2014年实行应补尽补,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可以申请扶贫补助;培训专业不断增加,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创新,采取骨干培训、农家课堂、示范点培训、模块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按农时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资助拓展到贫困家庭就读大学一本、二本学历的学生。
广西通过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应用,提高了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和“两后生”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门路,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依靠技术的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比重明显提升。如来自革命老区百色的贫困学子谭星宇、方安念、邓玉华,得到“雨露计划”的资助,到广西理工学校接受职业学历教育,2013年被安中国际有限公司录用,派遣到安哥拉工作,现月收入达到5500元;来自武宣县东乡镇的薛梅,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在县扶贫办干部的动员下,2011年9月到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结业后安排到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就业,现担任生产组SMD资材管理组长,月均工资3500元。

广西新一轮的“雨露计划”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是抓好了重点措施的落实。
(一)领导重视,提供组织保障。按照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亲自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扶贫办把“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列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三大任务之一,专门研究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自治区将“雨露计划”列入绩效考评项目,将职业学历教育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之一,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资金筹措管理有力,提供财力保障。一是积极筹集资金投入。除了中央安排的资金外,广西还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开展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积极争取和挖掘人社、农业、林业、畜牧和科技等可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增加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二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重点检查对象瞄准、培训课时、培训效果、资金拨付等,确保资金安全使用,防止挤占、挪用、克扣扶贫培训资金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培训台账建设。按统一标准分类建立完整的培训资助档案,做到资金划拨、监督检查有凭有据。
(三)完善和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培训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和3个教育扶贫富民工作方案,扶贫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对象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的通知》,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2011年,自治区扶贫办以“培育一个好女孩,培养一个合格母亲,造就一个幸福家庭”为宗旨,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女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按2500元/年/人的标准补助,连补2年,同时整合爱心企业的捐赠,实行“三免四补”的优惠政策。三年来已招收贫困女学生1150人,首届350人已经顺利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取得不错的收入。
三是推行感恩励志教育。重视受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守纪勤学爱岗敬业,开展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开展参与式培训。培训前先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根据群众意愿和用工企业的需求设定培训专业,提高培训针对性。如广西理工学校结合旅游扶贫在龙胜县开展旅游英语、旅游工艺品和旅游舞蹈培训,让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实现转移就业;河池市扶贫办与广东智通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工厂,方便贫困群众参加培训。
五是创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模式。教师走进农家大院、田间地头,围绕贫困村特色农业、扶贫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按农时分模块开展培训;推广农家课堂培训模式,由土专家、致富能人手把手传授种养先进技术。不少贫困村农民已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由“文盲型”转变为“技能型”。
(四)加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也促进了扶贫培训基地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业。如广西理工学校的机械工程、机电技术应用,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的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等。
(五)加强宣传动员,提供舆论保障。广西大部分贫困群众身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畅,缺少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为了让党的富民政策家喻户晓,广西切实加强了宣传动员:一是确保宣传经费到位。扶贫办划出专项资金,制作了《雨露滋万物,培训助推脱贫》电视宣传片,在各县电视台、学校、贫困村播放;编印《“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宣传册》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册》,发放到贫困村。二是全区职业培训基地组建了100多个招生宣传队,进校入村到户张贴宣传资料,与贫困群众、师生座谈,大力宣传扶贫培训政策。三是动员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基层扶贫部门通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动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通过大力宣传,“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受到了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充分肯定,群众称其为投资少、见效快、一时培训,终生受益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