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隐造物:家具设计的品牌化思考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隐造物”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适合当下的生活美学的研究与推广,以传统中国文化切入,注入当代基因,设计和制作更适合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家具和生活用品。
  作为品牌的设计总监,王海瀛以雕塑背景进入家具领域。他用艺术创作的视角去审视家居空间的产品设计,并坚持独立设计,以个人的审美取向平衡市场的需求。在行业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品牌发展的思路与渠道。
  依托独立的自有生产基地,山隐造物坚持采用全实木传统榫卯结构,手工打磨家具,同时使用一切可延长家具使用寿命的新工艺。在新零售概念的产生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山隐造物以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结合,辅以配送、售前售后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用户带来更为优化的购物和使用体验。
  《设计》:如何理解品牌名字山隐造物?
  王海瀛:名字就是一个标记,能让大家记住就好,同时我们希望它能够传达我们所推崇的贴近自然的生活理念。
  《设计》:最初对品牌的定位有哪些?
  王海瀛: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快速,人们如何不断适应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那么我认为出口就是情感和审美。情感可以使我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审美可以帮我们形成差异,坚实自我。所以,“物性”和“美学的塑造”是这个品牌的生长基因。“物性”即東方对于材质的思考,比如传统文人对于山石水木的寄托,万物有灵,中国人历来也是偏爱实木家具的,认为这些自然的材质和人是有情感互动的。那么,只强调产品的材质质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平衡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一些普遍的审美需求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美学系统,它也是可以生长的,可以古典、可以现代,也可以融合东西方,美学的输出才是提升生活质感的核心。所以,我们希望山隐造物的产品能够很好地融入现代化智能家居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消解科技所带来的理性和去感情化的特征,为生活带来一些自然亲切的感受。
  《设计》:你们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王海瀛:我希望的用户是勇于寻求改变的、对生活有不同见解的一群人。
  《设计》:您最初是学雕塑的,为何会进入到家具行业?
  王海瀛:当时的艺术环境迫使我不得不做出一些人生规划的改变,后来我逐渐认清晰地认识了“艺术家”这个身份的本质。做雕塑和做家具有共通之处,当时的一些独立家具品牌的出现让我获得了一种艺术行业以外的感动。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都是在做一些文化繁荣的事情,做家具比做艺术介入人们的生活会更直接些。后来遇到了我的合伙人,他在定制家具领域有十几年的经验,顺理成章的就做了这件事。
  《设计》:以雕塑的背景去做家具设计会和专业出身的家具设计师有哪些差异?
  王海瀛:上一代艺术家研究当代艺术,会站在艺术史的角度去考虑创作,你的创作在艺术史里有没有推进?因为批评家们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这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不这么做了,完全是很自我的表达了,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批评家了。我猜想那些当红的设计师们也会有类似的包袱,他们可能会站在推进历史(或者推进当下)的角度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概念,这是他们的职责。我只是利用手边最基础的材料和工艺,渴望它们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在那个最普遍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和使用习惯上尝试做一点点的改变。当然,这和雕塑背景没什么关系,只是做雕塑的观察方法会落实到具体的造型工作中。
  《设计》:雕塑毕竟还是偏艺术,是否会去补一些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王海瀛:其实回看山隐造物产品的设计,大部分跟雕塑语言还没什么关系,都是一些功能和基础造型的结合,只是刚才说的做雕塑的观察方法会让这个产品的造型更耐看一些。反而接下来我可能会尝试创作一些雕塑或者建筑语言介入的产品。
  《设计》:一般如何获得设计灵感?
  王海瀛:其实这几年一直不太存在所谓的“设计灵感”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需求”和“美学风格”会替代设计灵感出现作为一件产品设计的初衷,完成这件产品需要的是阅读积累和提取转化能力。可能是有太多基础的工作需要解决的原因,比如,风格形态的建立、产品结构的补充…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品牌的角度去工作。很期待下一个阶段能够尝试一些个人风格比较凸显的设计,重新体会灵感进发时的快感。
  《设计》:如何避免同质化的设计?
  王海瀛:规避同质化对于一个年轻的品牌来讲是极具挑战的,能让一个品牌脱颖而出,当然也可能面临随时被市场击败的风险,需要品极强的信念和敏锐的嗅觉,因为我们的市场还不是一个绝对的设计先行的市场。对于我自身来讲,同质化是一个关乎心态的命题,在没有差异性的新材料技术加持的情况下,做出迥异的面貌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设计师的阅读积累,设计观和美学理念的养成会帮助自己形成风格。我们也会通过在设计语言、产品结构、文化理念等方面的探索,慢慢塑造自己的品牌性格。
  《设计》:您如何定义好的家具设计?
  王海瀛: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可以随意搭配出自己的风格。
  《设计》:产品上新的逻辑是怎样的?
  王海瀛:每年要参加一些展会,会赶在节点之前出设计,也会在一些线上的活动之前做新品预热。产品上新的逻辑其实就是设计语言和风格推进的过程,和用户形态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些新的设计来获得想要的用户形态,新旧产品的对比也更利于用户读懂自己喜欢的产品。
  《设计》:如何保持品牌不同时期产品的调性统一?
  王海瀛:基本是我在设计,不论产品形态怎么变,气息可能不会有多大变化。有时候也得通过拍摄和搭配让用户来理解其中的关联性。
  《设计》:经常面对实木家具,是否会产生视觉疲劳?
  王海瀛:会,所以需要增加一些其他材质的运用,比如玻璃、织物、金属。
  《设计》:如何看待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王海瀛:有时候觉得两者没有关系,有时候又觉得是同一件事情,没太思考过。不过必须区别开的是设计可以是服务行业,解决各种问题,艺术一定不能包含这种职能。
  《设计》:您觉得家具行业有天花板吗?
  王海瀛:我们一直标榜自己是个生活方式品牌,所做的事情一定是要有趣儿的,可能会一直做家具,但最好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家具行业的范畴里!我们永远能够找到让自己新鲜的方法。
  《设计》:展厅的装修风格是如何考虑设计的?
  王海瀛:在对家具设计有一些认识之前,我其实是先对空间设计感兴趣的,尤其对空间和家具的关系感兴趣。我很希望有一个强化建筑内部结构的空间来和家具进行一些对话,特别是它们之间形成的一些负空间的关系。很可惜这几个空间的陈列有些过于满了,有点而破坏了那个关系。
  《设计》:除了设计家具,是否会研究空间布局以及生活方式?
  王海瀛:可能研究空间布局的时间比家具还要多一些吧,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定也需要为它设想场景。绝大多商业住宅的户型是过时的,不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居家幸福感提升的最大阻力。其实我们认为很多家具品类在当代生活中是可以不被需要的。
  《设计》:做品牌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王海瀛:营销。我们入行比较晚,所有的网络红利都没赶上,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联动的资源,所以做到现在只能靠线上的口碑积累以及一些展会奖项和行业内媒体资源,做起来会比较累。
  《设计》:如何看待线上销售?
  王海瀛:淘宝和天猫降低了做品牌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产品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山寨现象的发展,导致很多具备原创力的品牌早天。我觉得同质化严重也跟这个有关系,毕竟我们的资源和需求都太大了。所以在消费升级和原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的前提下,增强品牌的续航能力才是关键。
  《设计》:拥有自己的工厂有哪些优势?
  王海瀛: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很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及做工细节,因为我们的产品是需要一定手工感的,手工部分较多,如果出去代工会很难把控。
其他文献
李亚军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亚军,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一直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8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
期刊
摘要:红色历史文化是信息视觉化设计中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话题。它的设计要求不完全相同于一般以信息传达为目标的视觉化作品,而是承载了诸如知识传播、历史教育、价值塑造等社会意义层面的目的。为此,本文在梳理了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例就信息主题的设置和红色信息的数据叙事两方面的工作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几种有效的主题设置策略,并列举了叙事视角、线索、转场、符号映射几项设计要点上可用于红色信息视
期刊
“中国设计·大家谈”是《设计》杂志从2019年开始精心策划的一个全新专栏,至今已陆续刊出了为设计领域“政、产、学、研、商、金”各界领军人物定制的一系列专题访谈,与读者分享中国设计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对中国设计发展前景的预期。  中国设计在经历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再到融入企业乃至国家战略的过程后走向复兴,从自我否定转变为拥有文化的自觉和设计的自信。但是,在一片掌声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
期刊
范凯熹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凯熹,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或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院级学科带头人、上海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国(香港)设计师协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美术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
期刊
Bamboo Shoot旨在消除重金属和有机土壤的污染,传达土壤恢复的希望。依靠EK-PRB(电动力学耦合渗透性反应墙)和EK-Fenton技术的结合,该设计实现了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双向处理,效率高且去除率高。该产品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料和空气中的水蒸气。  该设计获得2020if设计新秀奖  评委点评:Bam boo Shoot是一个有趣的提案,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提案解決了与土壤修复有关的几
期刊
崔苗,深圳力合星空文化创意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浪时尚小镇浪巢原创设计师孵化器负责人。近十年时尚行业从业经历,工作经验涵盖设计、销售、买手、陈列、培训、管理等方面。目前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会副秘书长,深圳清华大学校友会文创协会副秘书长。  服装产业链环节多、杂,主要集中在产品、运营、推广三方面,都对品牌创始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经验有着巨大的挑战,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公司存亡;
期刊
摘要:为解析背景主色调与角色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时间轴线变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于动画电影样本的帧数抽离,通过算法计算了连续图片中的RGB色彩曲线变化,分析了背景色与叙事主线节奏以及特定场景中色彩对比关系。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采用python平台进行代码编写对动画影片进行处理,运行并进行了宏观变化的色彩展现。获得宏观色彩变化模型。该方法可为服务于叙事要求下的动画电影色彩情感的宏观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看点  民宿 斯卡帕 “粗粮细作”  韩洪沟老村曾经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项目所在的老院子曾经是当时的银行,这为项目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场地,曾经的红军银行  韩洪沟老村曾经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项目所在的老院子曾经是当时的银行,这为项目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此处位于村庄尾部,位置私密、幽静,北侧是山坡,南侧朝向原来的泄洪沟渠,视线相对开阔。原址上有三个并排但独立
期刊
中国的服装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制造业时代走向品牌时代。服装品牌和品类众多,服装的上新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在无形中对高等教育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之一,服装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2017年已经有百余家学校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但是有数字显示,仅2018年和2019年,就有约四十家学校撤销了本科服装设计
期刊
王逢陈,中国先锋服装设计师品牌Feng Chen Wang的创始人。作为中国新一代年轻设计力量中的佼佼者,王逢陈于2015年取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男装设计硕士学位,以富有结构功能性的中性设计风格闻名。她用“摩登未来、多元化及真实性”来形容自己的品牌定位,实用性与设计感兼具之余,又敢于彰显以个人人生轨迹为灵感的私密设计情愫。目前品牌的工作室位于伦敦和上海。  2017年,Feng Chen Wang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