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古籍保护的意义,分析了普洱市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古籍文献资源现状,并对古籍保护的方法和古籍的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古籍保护;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45―04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的意义
地方古籍文献是地方图书馆收藏的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保存价值和版本价值 的文献,它大都是线装本。有的是古籍善本书,有的是反映地方历史与发展的文献,有的是拓印本或有的是手抄本,它的版本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因此,认真保护好这些地方古籍文献,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历史发展的读者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特别是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很多资料是在国家图书馆均无法查阅的。如:《诺叶》、《洪水连天》手抄本,带有较为浓重的地方色彩,是其它地区无法查到的,它对研究彝族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光绪年间成书的《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历史典籍,详细记载了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沿革等等资料线索,它是研究我市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历史沿革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作为文献信息的收藏、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图书馆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那些被称为“老古董”的古籍文献,并高度重视和加强其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对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古籍文献资源现状
2.1 数量、质量和价值
普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辖九县一市,14个勤劳智慧的世居少数民族很早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传承下来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记载了几个世纪,几朝幾代以来普洱府、思茅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银生城等普洱市古代各族人民的历史沿革、地理概貌、经济状况,古迹名胜、民族文化、茶文化。体现了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天各少数民族建设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的借鉴。
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知识资源。普洱市14个少数民族中近半数有自己的文字,在各县图书馆都收藏有各个民族的文献。文种上有拉祜、彝、傣、布朗、苗等。从版本上看,既有贝叶经写本、草纸毛笔写本、线装本。
彝族有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普洱市尚存的彝文古籍手抄本有《诺叶》、《洪水连天》、《作泊布》、《无常》、《买常》、《彝族情歌》、《择日历书》、《彝族医药书》等70多卷。这些文献,内容涉及天文、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地理、医药、民族等,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材料。
为了发掘彝族文化遗产,从1982年开始,市、县民委和有关部门聘请彝族毕摩,对彝族古籍进行编目,翻译和整理。目前已翻译整理出《诺叶》、《洪水连天》、《彝族医药书》、《指路经》、《作泊布》、《作斋篇》、《六祖史》等近10部史书,约30万字。《彝族医药书》成书时间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全年共9000余字,完全用彝文写成,经普洱市中草药研究所验证,确认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医药书。《诺叶》一书汉语可译为“教育”主要宣扬彝族的伦理道德。《指路经》是为之者举行蔡祀活动时念诵的经文,内容是为之灵指路,使之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和祖先团聚,它从一个侧面概述了彝族先民的迁徒路线。
拉祜族,有语言和文字,影响较深的文学作品有200多篇,代表作品有:《牡帕密帕》、《扎努扎别》、《古搓戛搓》和《古根》等,拉祜文献有《拉祜族史诗》。
佤族,有语言和文字,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司岗里”、“三木落”等最为流行。“司岗里”所代表的事实已远远超过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验证史料。在脍灸人口的“三木落”长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佤族青年英雄“三木落”的形象。
2.2普洱市县图书馆工作者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2.2.1普洱市图书馆。2008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云南省各市州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图办发〔2007〕6号)文件要求,依据这些精神,普洱市图书馆领导重视并认真落实。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料,一旦破坏就不能再现。为抓好这项工作,普洱市图书馆于2008年8月成立了普洱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划拨了必需的经费,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几年来先后举办多次古籍讲座和培训班,保障古籍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领导小组成员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总的指导原则,先后对全市进行多次古籍的普查、收藏、管理工作。
2.2.1.1对私家藏书进行普查。2008年11月,先后到景谷,在景谷县图书馆同仁的带领配合下,到景谷永平镇芒东村谢荣卫家考察征集古籍。由于主人保管不善,古籍出现了虫蛀、鼠啮、火烟烤过的味道,古籍受损十分严重,工作人员耐心宣传古籍保护的知识,给他们送去经济上的补偿,使普洱市图书馆购卖到这批古籍文献,填补了普洱市图书馆无古籍的空白,这批古书内容为四书五经和教科书。有55种、205册(其中古籍有100册、民国的书有34册、手抄本75册、破损书22册.)
2.2.1.2对宗教寺庙藏书进行普查。2009年至2012年先后几次到孟连宣抚司置学习、普查、了解傣族贝叶典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叶典籍是傣族创制,使用时间较早的文字,它是用特殊的叶子贝叶上刻字制作成一捆捆的。内容为佛经、民间故事、歌遥、诗歌等描写本乡土的山山水水,使民族文化遗产自古传承至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共普查登记贝叶经28件(册),近代古籍文献385件(册)。
2.2.1.3对全县藏有古籍的单位机关进行普查。 ①2012年在思茅区档案局普查到2种3册,分别是清时期《思茅厅志》上下册原稿,清时期《思普志稿》一册。并做图片拍摄。
②2012年在江城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稿1件,并做图片拍摄。
③2012年在孟连县档案馆普查到傣族贝叶经《侈啥》集卷之五1件。
④2012年在普洱市档案馆普查到3种21册,分别为:光绪十三年丁西重修《普洱府志》原稿13册。乾隆元年《云南通志》二十八卷、7册。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钦定历代职官表(文渊阔)四库全书》1册。
⑤2012年在景谷县档案馆普查到景谷傣族贝叶经棉纸稿1册,景谷县傣文档案1份,并做图片拍摄。
⑥2012年在景东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档案10册,并做图片拍摄。
2.2.2墨江县图书馆:汉文古籍59种、175册,少数民族古籍16册。
2.2.3江城县图书馆:汉文古籍2种、2册,谣族经书8种、14册。
2.2.4景东县图书馆:汉文古籍3种、4册。
截止2012年11月,普洱市图书馆对本辖区内古籍登记联合目录总是数为494种,722册。
3 少数民族古籍要抢救保护与传承
3.1加强领导对保护古籍文献的认识
无论什么工作,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向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大力宣传加强古籍保护和弘扬本地地方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要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此项工作,才能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
3.2 加强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培训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古籍文献和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培训。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其次,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思想素质高的人,无论工作难度有多大,总是想方设法的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无论什么工作都能认真的做好。再次,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和管理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业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标准化。
3.3 积极改善环境条件,加强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条件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改善管理条件方面,首先要改善馆舍 ,让那些破旧的馆舍和书架告别古籍图书的收藏室;其次古籍图书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已经发霉、变黄;有的被虫蛀;有的因纸张变脆,在过去的搬动中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现象;有的缺张少页;有的文字模糊不清。发霉、变黄的古籍文献 ,是由于库房空气潮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纸张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在温度过高时所致。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古籍管理和保護的标准,在库房内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和空词,随时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古籍文献的再次发霉、变黄。被虫蛀的古籍文献,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杀虫、防虫措施。纸张变脆的古籍文献,是由于纸张严重脱水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管理时,一定要经常观察室内的空气湿度,凡是温度高或低都要尽快调整。缺张少页、被虫蛀坏的古籍文献,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如:对缺页的古籍,要请教有关专家学者,让他们根据上下内容将该古籍补充完整,也可以向其他图书馆求助,请求他们帮助补齐、补全,使资料具有较全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被虫蛀的古籍,我们也要进行修复,将被虫蛀掉的字仿照书中字体补齐补全,将其修复完整齐全。文献能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连贯性。总之,我们只有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工作下,积极改变原来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我们普洱优秀的古代文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4 加强西部地区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
4.1古籍文献之所以利用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宣传力度不够,读者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哪些古籍图书,于是使得这些古籍图书长期积压无人问津;②由于古籍图书大都用古字体,大部分读者群对古字体阅读困难,即使是研究历史的读者,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困难和问题;③开发的力度不够。在这些地方古籍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撰写地方史志、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和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最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资料分散,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收集齐全,大部分读者由于缺乏耐心,使得这些资料也无法用上。
4.2加大对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利用图书馆的墙报和在显要位置对本馆的地方古籍进行宣传、介绍,让读者进图书馆就看到本馆有那些古籍文献。还可 以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和宣传面 ,让更多人知道、了解 、认识并利用图书馆的古籍文献;二是加大古籍文献开发的力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编制古籍文献专题索引,将馆藏古籍 中的各种资料按专题进行集 中,并利用宣传橱窗向广大读者进行推荐和介绍。②对古籍文献 中的生僻字和不常用字用拼音字母进行注音,方便读者阅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它、理解它,并进一步利用它;③对古籍文献进行全面介绍,主要是对馆藏古籍文献的结构、内容、编排体例进行全面介绍,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有选择地利用现有馆藏古籍文献。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藏古籍文献的功能,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施廷镛著。中国古籍版本概要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 廖廷唐等编著.图书馆古籍整理 [M ].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湖北高校图书馆》杂志社,1986.。
3 李春光著.古籍丛书述论 [M ].辽宁:辽沈书社,1991.
4 姚朝进.浅议西部地区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4 (1).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古籍保护;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45―04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的意义
地方古籍文献是地方图书馆收藏的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保存价值和版本价值 的文献,它大都是线装本。有的是古籍善本书,有的是反映地方历史与发展的文献,有的是拓印本或有的是手抄本,它的版本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因此,认真保护好这些地方古籍文献,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历史发展的读者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特别是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很多资料是在国家图书馆均无法查阅的。如:《诺叶》、《洪水连天》手抄本,带有较为浓重的地方色彩,是其它地区无法查到的,它对研究彝族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光绪年间成书的《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历史典籍,详细记载了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沿革等等资料线索,它是研究我市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历史沿革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作为文献信息的收藏、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图书馆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那些被称为“老古董”的古籍文献,并高度重视和加强其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对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古籍文献资源现状
2.1 数量、质量和价值
普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辖九县一市,14个勤劳智慧的世居少数民族很早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传承下来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记载了几个世纪,几朝幾代以来普洱府、思茅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银生城等普洱市古代各族人民的历史沿革、地理概貌、经济状况,古迹名胜、民族文化、茶文化。体现了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天各少数民族建设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的借鉴。
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知识资源。普洱市14个少数民族中近半数有自己的文字,在各县图书馆都收藏有各个民族的文献。文种上有拉祜、彝、傣、布朗、苗等。从版本上看,既有贝叶经写本、草纸毛笔写本、线装本。
彝族有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普洱市尚存的彝文古籍手抄本有《诺叶》、《洪水连天》、《作泊布》、《无常》、《买常》、《彝族情歌》、《择日历书》、《彝族医药书》等70多卷。这些文献,内容涉及天文、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地理、医药、民族等,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材料。
为了发掘彝族文化遗产,从1982年开始,市、县民委和有关部门聘请彝族毕摩,对彝族古籍进行编目,翻译和整理。目前已翻译整理出《诺叶》、《洪水连天》、《彝族医药书》、《指路经》、《作泊布》、《作斋篇》、《六祖史》等近10部史书,约30万字。《彝族医药书》成书时间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全年共9000余字,完全用彝文写成,经普洱市中草药研究所验证,确认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医药书。《诺叶》一书汉语可译为“教育”主要宣扬彝族的伦理道德。《指路经》是为之者举行蔡祀活动时念诵的经文,内容是为之灵指路,使之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和祖先团聚,它从一个侧面概述了彝族先民的迁徒路线。
拉祜族,有语言和文字,影响较深的文学作品有200多篇,代表作品有:《牡帕密帕》、《扎努扎别》、《古搓戛搓》和《古根》等,拉祜文献有《拉祜族史诗》。
佤族,有语言和文字,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司岗里”、“三木落”等最为流行。“司岗里”所代表的事实已远远超过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验证史料。在脍灸人口的“三木落”长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佤族青年英雄“三木落”的形象。
2.2普洱市县图书馆工作者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2.2.1普洱市图书馆。2008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云南省各市州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图办发〔2007〕6号)文件要求,依据这些精神,普洱市图书馆领导重视并认真落实。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料,一旦破坏就不能再现。为抓好这项工作,普洱市图书馆于2008年8月成立了普洱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划拨了必需的经费,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几年来先后举办多次古籍讲座和培训班,保障古籍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领导小组成员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总的指导原则,先后对全市进行多次古籍的普查、收藏、管理工作。
2.2.1.1对私家藏书进行普查。2008年11月,先后到景谷,在景谷县图书馆同仁的带领配合下,到景谷永平镇芒东村谢荣卫家考察征集古籍。由于主人保管不善,古籍出现了虫蛀、鼠啮、火烟烤过的味道,古籍受损十分严重,工作人员耐心宣传古籍保护的知识,给他们送去经济上的补偿,使普洱市图书馆购卖到这批古籍文献,填补了普洱市图书馆无古籍的空白,这批古书内容为四书五经和教科书。有55种、205册(其中古籍有100册、民国的书有34册、手抄本75册、破损书22册.)
2.2.1.2对宗教寺庙藏书进行普查。2009年至2012年先后几次到孟连宣抚司置学习、普查、了解傣族贝叶典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叶典籍是傣族创制,使用时间较早的文字,它是用特殊的叶子贝叶上刻字制作成一捆捆的。内容为佛经、民间故事、歌遥、诗歌等描写本乡土的山山水水,使民族文化遗产自古传承至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共普查登记贝叶经28件(册),近代古籍文献385件(册)。
2.2.1.3对全县藏有古籍的单位机关进行普查。 ①2012年在思茅区档案局普查到2种3册,分别是清时期《思茅厅志》上下册原稿,清时期《思普志稿》一册。并做图片拍摄。
②2012年在江城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稿1件,并做图片拍摄。
③2012年在孟连县档案馆普查到傣族贝叶经《侈啥》集卷之五1件。
④2012年在普洱市档案馆普查到3种21册,分别为:光绪十三年丁西重修《普洱府志》原稿13册。乾隆元年《云南通志》二十八卷、7册。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钦定历代职官表(文渊阔)四库全书》1册。
⑤2012年在景谷县档案馆普查到景谷傣族贝叶经棉纸稿1册,景谷县傣文档案1份,并做图片拍摄。
⑥2012年在景东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档案10册,并做图片拍摄。
2.2.2墨江县图书馆:汉文古籍59种、175册,少数民族古籍16册。
2.2.3江城县图书馆:汉文古籍2种、2册,谣族经书8种、14册。
2.2.4景东县图书馆:汉文古籍3种、4册。
截止2012年11月,普洱市图书馆对本辖区内古籍登记联合目录总是数为494种,722册。
3 少数民族古籍要抢救保护与传承
3.1加强领导对保护古籍文献的认识
无论什么工作,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向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大力宣传加强古籍保护和弘扬本地地方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要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此项工作,才能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
3.2 加强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培训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古籍文献和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培训。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其次,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思想素质高的人,无论工作难度有多大,总是想方设法的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无论什么工作都能认真的做好。再次,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和管理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业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标准化。
3.3 积极改善环境条件,加强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条件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改善管理条件方面,首先要改善馆舍 ,让那些破旧的馆舍和书架告别古籍图书的收藏室;其次古籍图书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已经发霉、变黄;有的被虫蛀;有的因纸张变脆,在过去的搬动中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现象;有的缺张少页;有的文字模糊不清。发霉、变黄的古籍文献 ,是由于库房空气潮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纸张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在温度过高时所致。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古籍管理和保護的标准,在库房内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和空词,随时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古籍文献的再次发霉、变黄。被虫蛀的古籍文献,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杀虫、防虫措施。纸张变脆的古籍文献,是由于纸张严重脱水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管理时,一定要经常观察室内的空气湿度,凡是温度高或低都要尽快调整。缺张少页、被虫蛀坏的古籍文献,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如:对缺页的古籍,要请教有关专家学者,让他们根据上下内容将该古籍补充完整,也可以向其他图书馆求助,请求他们帮助补齐、补全,使资料具有较全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被虫蛀的古籍,我们也要进行修复,将被虫蛀掉的字仿照书中字体补齐补全,将其修复完整齐全。文献能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连贯性。总之,我们只有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工作下,积极改变原来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我们普洱优秀的古代文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4 加强西部地区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
4.1古籍文献之所以利用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宣传力度不够,读者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哪些古籍图书,于是使得这些古籍图书长期积压无人问津;②由于古籍图书大都用古字体,大部分读者群对古字体阅读困难,即使是研究历史的读者,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困难和问题;③开发的力度不够。在这些地方古籍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撰写地方史志、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和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最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资料分散,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收集齐全,大部分读者由于缺乏耐心,使得这些资料也无法用上。
4.2加大对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利用图书馆的墙报和在显要位置对本馆的地方古籍进行宣传、介绍,让读者进图书馆就看到本馆有那些古籍文献。还可 以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和宣传面 ,让更多人知道、了解 、认识并利用图书馆的古籍文献;二是加大古籍文献开发的力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编制古籍文献专题索引,将馆藏古籍 中的各种资料按专题进行集 中,并利用宣传橱窗向广大读者进行推荐和介绍。②对古籍文献 中的生僻字和不常用字用拼音字母进行注音,方便读者阅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它、理解它,并进一步利用它;③对古籍文献进行全面介绍,主要是对馆藏古籍文献的结构、内容、编排体例进行全面介绍,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有选择地利用现有馆藏古籍文献。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藏古籍文献的功能,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施廷镛著。中国古籍版本概要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 廖廷唐等编著.图书馆古籍整理 [M ].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湖北高校图书馆》杂志社,1986.。
3 李春光著.古籍丛书述论 [M ].辽宁:辽沈书社,1991.
4 姚朝进.浅议西部地区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