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诸名山传于后人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中,书香墨韵,琴瑟相和,渊穆之风,自古而然;在欧美收藏界,古籍收藏同样被尊为“绅士的收藏”。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古籍善本以其不可复制性以及独特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成为中外有识者争相购藏、传之后人的珍品。而在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古籍善本的价格与其价值相比,仍处于低位,这也使它在未来市场中具备了相当强的上升空间。
  西泠拍卖此次推出首届古籍善本专场,冀图在中国书画、印砚文玩等传统大项外,从一个相对小众的门类人手,深挖古籍善本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艺术、史料价值,这与西泠拍卖以古为尚、以文人道的整体定位是一脉相承的。
  本次专场将推出书品完好且极具收藏价值的中文、西文古籍一百余件,其中包括首次面世的汲古阁抄《南村辍耕录》、明版《大明一统志》,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古籍旧藏,以及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的二十余部珍贵西文古籍善本,整体水准堪称国内西文古籍私人收藏之最。
  
  精抄本
  
  在当今藏界,珍贵的手抄本古籍以其独有的书法艺术价值和不可复制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本次西泠秋拍将重点推出汲古阁抄《南村辍耕录》、清代精抄本《历代史约》等数部难得一见的精抄古籍,以飨藏家。
  汲古阁抄《南村辍耕录》一函八册,书品极佳,十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书口处或日“汲古阁本”,或日“汲古阁”,卷首钤“毛晋之印”、“汲古斋主人”印,“供台利室藏书画印”鉴藏印一枚。全书以端楷抄录,字体不统一,应为多人抄写。内有避“玄”字讳,应为清初抄本。汲古阁为明末大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的藏书刻书处,毛氏后人刻抄之书一般仍沿用“汲古阁”名义。毛氏影抄之书,多为宋元罕见的珍本,在明、清、民国各时期都有“仅下宋本一等”的佳评,极受藏界珍视,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汲古阁”抄本的市场价值甚至有赶超“宋、元刻本”之势。此次抄录的《南村辍耕录》为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记载元代典章、文物、风俗、掌故,因其文词生动,描写逼真,每每为后世引用,推为元文学史上的名篇。
  《历代史约》亦称《史约》,是明代吕柟的一部重要著作,见载《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杂史类。此为清代精抄本,共4函32册,装裱华丽,卷帙宏大,抄写工严,甚为难得。函套题签“史约辛酉夏六月重装澹翁署签”。澹翁为晚清内阁学士李品芳(1793-1876)的晚号,致仕后闭门读书著述,蛰居家门32载以寿终,著有《澹翁文集》。
  
  明清多卷帙全书
  
  本次古籍专场还推出数部明清以来的多卷帙全书,在版本、书品、文献价值等各方面值得藏界瞩目。其中《大明一统志》为近年来市面上罕见的明版大部头全书。此书分装六十册,十行二十二字,双行小字同,粗黑口,四周单边。有天顺五年五月十六日御制序,再有天顺五年四月十六日李贤、彭时、吕原等进书奏表,后列奉敕襄赞编修《大明一统志》诸臣工官弁职名总录。龙游斋钤章。旧“金镶玉”装。首页补纸,补抄十二字。原装木箱。全书以天下一统、中央集权的理念贯穿始终,依照明代行政区划编撰地方志,为以后各类方志的修订确立了基石,同时也彰显了明英宗文治立国的政治抱负。
  《御批通鉴纲目全书》是又一部煌煌巨作,总计一百九十卷,是宋荦等臣奉康熙帝之命,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元间金履祥撰《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明成化间商辂等奉敕撰《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重新编汇而成,为元代以前正史之汇集。此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扬州诗局刻本。版框18.6厘米×13.4厘米。半页11行,行22字,小字双行同,上白口,下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前编》卷前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全书序;《正编》卷前有朱子序例、总目录、凡例、后语、尹起莘发明序、贺善书法序等;《续编》卷前有御制原序,卷末有康熙四十六年御制通鉴纲目全书后叙。
  
  俞伟超旧藏
  
  纵观全球艺术品市场,“名人珍藏”历来是点“金”之笔。一件拍品的人文价值在名人的收藏过程中获得了提升,并在它的后续者那里得以延续;同时,人们通过对名人旧藏的解读,亦能对名师巨匠的成长历程、治学交游、审美品位等诸多方面得一管之窥,见贤而思齐。
  本次西泠秋拍有幸征集到了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一批旧藏。其中既有沈从文70年代初期的珍贵文稿及信札,启功、饶宗颐、林散之等名人题赠的书法题词,亦有伴随先生一生、不离左右的古籍旧藏,如清代吴骞的陶器专著《阳羡名陶录》,吴式芬与陈介祺合著的中国第一本印信封泥考证专书《封泥考略》、金石类名著《陶斋藏石记》、《汉碑录文》,元人王祯的《农书》等,范围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艺,可谓洋洋大观。俞伟超(1933-2003)是中国国家文博界的硕儒白眉,“新考古派”之开拓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达十四年之久。通过这批旧藏,可知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深的知识构架,令后学仰目。西泠拍卖亦希望俞先生这批旧藏能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获得一个理想的归藏之所。倘若能嘉惠士子学人,令其读书举业,再振文声,当为先生所愿也。
  
  西文古籍善本
  
  本次专场在国内首次推出珍稀西文古籍板块,整体水准堪称国内西文古籍私人收藏之冠。这二十余件珍贵的西文古籍善本,出版时间都在15-18世纪之间,为四百年来欧洲“中国学”最具代表性的早期著作,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重大价值。如有“国宝”之誉的《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文第一版,法国耶稣会第一位入华传教士、“中国拉丁文之父”金尼阁的私家特藏《中国王朝之描述》,以及葡萄牙、比利时等国来华“第一人”的中国学著作初版,届时都将一一登台,令人瞩目。
  此外还有多部具有极高版本价值的西洋图书,如1483年、1485年出版的“摇篮本”《法典汇要》(Decretumsuper secundo)上下卷,国家图书馆也仅藏数本。“摇篮本”是西文图书收藏的分水嶺,有如中国的“宋版”,是评判一位收藏家水准的标志性图书。这些古籍中的善本之善本,如今即便在原出版国也成了“极罕本”,此次能集体亮相西泠,实乃学术界、收藏界之大幸。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西文古籍的作者,有的数百年前就来过杭州,还有几位则长眠于此。而今,承载着西方先贤毕生心血和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的古籍善本再度登临杭城,无疑将为本场拍卖增添独特的人文、历史意蕴。
其他文献
1、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一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现了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狞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狞
期刊
博物馆    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闭幕  11月1 2H,为期6天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闭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国际博物馆界最高规格的会议,全球有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360名博物馆及相关领域代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主题参与大会各项讨论。本届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提倡增强博物馆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与能力,倡导让博物馆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
期刊
1999年是中国犀角雕刻艺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英国学者Jan Chapman女士和华人收藏家霍满棠先生所撰写的两部犀角雕巨著先后问世。Chapman担任爱尔兰切斯特·比棣图书馆(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远东藏品主管长达25年之久,《中国犀角雕刻艺术》(《The Art of RhinocerosHorn Carving in China》)一书是在
期刊
1997年6月1日,谢稚柳先生在上海广慈医院安然辞世。中华文脉的当代坐标上,飘散了一缕清雅的芬芳。一枝窥探幽玄的画笔,不再挥洒绚美浓丽的篇幅;一颗烂熳天真的诗心,不再吟哦长歌短赋;一双洞若燃犀的精鉴巨眼,从这时起,永远不再睁开。不知还有几多旧闯、几多卓见,来不及讲述,消受了半生烟云供养、经历了无数的跌宕起伏,88岁的年纪,老先生自己应该没什么遗憾了,却给世人留下无尽唏嘘,本已纷杂烦扰的收藏界,不知
期刊
犀角雕刻和玉雕、牙雕、竹雕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真正兴起却已经到了明代中后期。犀角雕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玉雕和竹雕的影响。首先它兴起之初受到玉雕花卉杯以及仿古玉雕的影响,明末清初之际,竹刻盛行时,犀角雕刻借鉴竹刻雕刻手法和艺术风格,在江南一带的富裕阶层迅速发展,犀角器成了富裕人家的必备之物。清代中期,在乾隆皇帝的直接参与下,内廷犀角雕刻达到鼎盛。  乾隆皇帝开始关注犀角杯约在乾隆中后期,此前
期刊
近日笔者赴海拉尔,观摩了呼伦贝尔市博物馆的玉器,对馆藏的一件玉人面像颇感必趣,仔细观摩,得到些许许心得。  这件玉器约宽6厘米,高4厘米,厚1厘米,呈近片状的四方形,正面中间雕一人面,外缘上方有三角形凹槽,左右沿脸庞两侧有对称纹饰。背面平整,略靠上方有一对穿孔。  关于这件玉器,笔者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器物的来源。这件玉器是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鄂温克旗征集的。农民在挖地时发现这件器
期刊
一位成功的收藏家可以引领收藏潮流,这句话用在霍满棠身上并不夸张。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初获成功后,今年5月31日,再次为霍满棠的犀角收藏举行“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I)”专拍,以2.37亿港币圆满收槌,逾估价的7倍。这两场拍卖在市场中掀起了一股犀角器收藏热潮,以前仅是藏界里小众把玩的犀角器,如今成了市场中趋之若鹜的稀罕物。  霍满棠的成功,并没有人们所
期刊
老犀角雕的疯狂    3月25日纽约佳士得“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犀角器的热卖,最终导热了全球范围内中国明清犀角器的价格狂涨。业内人士将这场专拍誉为犀角器行情走高的重要推手。  是次专拍以犀角、象牙及其他珍贵材质雕琢而成的文房珍玩为主,上拍的158件拍品成交70.25%,成交总额1386.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68.05万元),创中国文房用品专拍之最。明清犀角器表现突出:22件成交
期刊
张大干在一生绘画生涯中,独立条幅为数众多,四幅一组或八幅一套甚少。笔者曾见《荷花通景十二屏》《仿唐宋元山水人物十二屏》已属罕见。更让人瞠目的是《山水二十八条屏》。试想,将二十八屏悬于墙壁,场面之浩人,气势之恢宏,难以言表。迄今为止,《山水二十八条屏》在张大千作品巾一套内所含画作数量是最多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套。  张大干《山水二十八条屏》以设色居多,水墨次之;山水居多,人物次之。笔墨酣畅
期刊
我家曾收藏有一张唐代古琴,名“飞泉”,是我父亲程宽(字子容)的珍爱。  上世纪30年代,父亲在北平工作,担任贫民工厂厂长兼阜民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受好友的影响,父亲很爱古琴。古琴名家夏莲居在北海团城组织琴社,经人介绍,父亲即拜古琴名家管平湖为师,开始学琴。兴趣渐浓后,他就想自己买琴。适逢此时一朋友透露,日本商人欲高价收购一架“飞泉”古琴,为避免古琴流落异邦,经几位朋友多方斡旋,父亲不惜重金将其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