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课教师对每一堂课都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的需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主养成。
关键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目标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不但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以正视和提升学习兴趣的精神需求为本;而且也有思想性:追求思想内涵和品位,以提升学生道德思维的品质;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重视活动和实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核心的目标。新课程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新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正逐步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努力,本人做了以下的一些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灵活开放、形式多样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些误区,教学活动往往围绕“知识、技能、方法”而开展。甚至于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会详细地预设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备课本上,而无法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去。现在的学生极其反感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活动,他们对单一、刻板的课堂,常采取的是坚决而消极的抵抗——走神或做自己的事情。在《报得三春晖》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我来做妈妈”。首先让学生把六斤重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学生按照小主持人的口令来行动:蹲下洗衣服;弯腰从冰箱里拿菜;蹲下或坐下穿鞋、系鞋带……之后,主持人采访:“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很辛苦、很累、很有奉献精神。”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做几分钟的妈妈就觉得很累,那么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的滋味又如何?请同学們回忆一下,我们体谅过妈妈吗?”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下来,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说一说妈妈或爸爸的一天,谈一谈父母对我们的爱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大量事实中更深刻的体会父母的辛苦,并且用实际行动关心父母。课后我又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我知道”,“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父母洗一次脚”,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活动后,请同学们写下感恩的体会文章。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从内心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使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正视社会、回归社会,激活思想品德课
不放弃后进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部社会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思想品德课内容如何贴近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这是能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作为一名城乡结合区的普通教师,所在学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村,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许多内容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更是千变万化,能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学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公路通到村里面,家里用上了卫星电视和自来水,隔壁家的买了货车跑运输……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经验上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从最朴素的教学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各地各校教育对象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选取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时要尊重这种差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掘校本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与间接经验相比较,亲历实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发高效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生活体验,增强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上,传统的扫墓活动、植树节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都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爱国情感体验。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团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与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效益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
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力求积累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顺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其实现的方式很难以显性的标准去衡量。关注情感体验、关注价值观的引导,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满意的目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占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吕庆东:《政治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关键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目标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不但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以正视和提升学习兴趣的精神需求为本;而且也有思想性:追求思想内涵和品位,以提升学生道德思维的品质;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重视活动和实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核心的目标。新课程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新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正逐步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努力,本人做了以下的一些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灵活开放、形式多样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些误区,教学活动往往围绕“知识、技能、方法”而开展。甚至于在备课的时候,虽然会详细地预设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备课本上,而无法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中去。现在的学生极其反感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活动,他们对单一、刻板的课堂,常采取的是坚决而消极的抵抗——走神或做自己的事情。在《报得三春晖》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我来做妈妈”。首先让学生把六斤重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学生按照小主持人的口令来行动:蹲下洗衣服;弯腰从冰箱里拿菜;蹲下或坐下穿鞋、系鞋带……之后,主持人采访:“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很辛苦、很累、很有奉献精神。”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做几分钟的妈妈就觉得很累,那么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的滋味又如何?请同学們回忆一下,我们体谅过妈妈吗?”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下来,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说一说妈妈或爸爸的一天,谈一谈父母对我们的爱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大量事实中更深刻的体会父母的辛苦,并且用实际行动关心父母。课后我又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我知道”,“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父母洗一次脚”,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活动后,请同学们写下感恩的体会文章。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从内心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使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正视社会、回归社会,激活思想品德课
不放弃后进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部社会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思想品德课内容如何贴近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这是能否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作为一名城乡结合区的普通教师,所在学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村,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许多内容学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新教材已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更是千变万化,能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更能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在学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谈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公路通到村里面,家里用上了卫星电视和自来水,隔壁家的买了货车跑运输……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每个人对未知的向往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熟悉的生活经验上的,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从最朴素的教学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各地各校教育对象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选取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时要尊重这种差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掘校本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情感来源于生活实践,与间接经验相比较,亲历实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总是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开发高效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生活体验,增强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上,传统的扫墓活动、植树节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基地,都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爱国情感体验。体育运动、文体活动等班集体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团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与思想品德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效益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
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力求积累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顺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其实现的方式很难以显性的标准去衡量。关注情感体验、关注价值观的引导,这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满意的目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占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吕庆东:《政治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