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教学中,要确定知识重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 和谐关系
(一)确定目标,为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以“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分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撰写,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即要关注行为的主体、使用的行为动词、形成行为的条件、及该行为的表现程度。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一个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知识目标,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落实,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典型事件或者展示不同消费心理的图片、片断,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各种消费心理的异同。为此有必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后确立如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怎样正确看待、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陈述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二)政治教学中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学政治课教学。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机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其一是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辨事理、看录象、听音乐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二是有一些教师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依然是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离、机械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却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干脆就在课上如蜻蜓点水般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情感就算完成了。其三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之程序化、机械化。先“传道、授业”,然后“合作、讨论”,最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温故、知新”,凡此种种,均人为地造成了三维目标的割裂,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民主、和谐却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智慧共生。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至今,中学政治学科作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的窘况依然沒有改变,师生之间的心理“隔膜”始终未能消除,课堂上,师生身处同一空间,心在两重世界,彼此没有关系的融洽、情绪的互动,严重影响着彼此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言语交流和思想沟通,进而影响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次,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角色来对待,构建师生间双重主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善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以形成强大的课堂“情感磁场”。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只有确立这种民主、平等、互爱、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场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和学的幸福和追求知识的灵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 和谐关系
(一)确定目标,为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以“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总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分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割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撰写,又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和目标陈述的“行为化”,即要关注行为的主体、使用的行为动词、形成行为的条件、及该行为的表现程度。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一个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知识目标,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落实,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典型事件或者展示不同消费心理的图片、片断,在比较、分析中掌握各种消费心理的异同。为此有必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后确立如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怎样正确看待、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陈述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教材资料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二)政治教学中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指导着中学政治课教学。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机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其一是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辨事理、看录象、听音乐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二是有一些教师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依然是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离、机械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却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干脆就在课上如蜻蜓点水般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情感就算完成了。其三是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之程序化、机械化。先“传道、授业”,然后“合作、讨论”,最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温故、知新”,凡此种种,均人为地造成了三维目标的割裂,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民主、和谐却可使师生互动、互感,教学相长,智慧共生。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至今,中学政治学科作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的窘况依然沒有改变,师生之间的心理“隔膜”始终未能消除,课堂上,师生身处同一空间,心在两重世界,彼此没有关系的融洽、情绪的互动,严重影响着彼此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言语交流和思想沟通,进而影响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次,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角色来对待,构建师生间双重主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善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以形成强大的课堂“情感磁场”。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只有确立这种民主、平等、互爱、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场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和学的幸福和追求知识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