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巧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巧设情境 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倡导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角色,到课文中体会、领悟文本的情,把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文本情境,把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最终使教师、学生、文本能有效对话,使课堂具有生命力。
课堂上,巧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下面我谈谈做法。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生活是语文之源。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巧设具体的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本里不少文章蕴涵深情厚谊,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父亲爱自己的小片段,课堂充满了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官刺激,再现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和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引入一些音乐、图画、资料等,利用情感因素,巧设美的环境,创设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从而神游其间,认识这些形象的“这一个”的特征,创造一种情与景、情与理相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感,从而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并叩击学生的心扉,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为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陶冶性情打下基础。
﹙一﹚实物。“百闻不如一见”。把课文所写的实物摆在面前,演示课文特定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实感体验,从而明白事理。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文中“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句话中的“皓齿”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裂开肚皮的石榴拿出来,学生顿时明白,这就叫“皓齿”。
﹙二﹚音乐。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放了《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音乐结束后,我再让学生读这篇课文,学生的表现和开始时明显不一样。
另外,朗读、多媒体等都是通过感官刺激再现情境的很好方法。
三、融入角色,体会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演课本剧、游戏等方式,融入文章角色之中,从而体会课文具体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表演,学生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了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锤炼语言,巧设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任何教学情境的巧设,都要借助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媒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则容易导致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教材难度逐渐加大,以及相应的深度和高度,一般难于运用相应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而教学语言则是描绘情境的法宝。如果教学语言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发挥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于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的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
通过一节节成功的课堂,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适当巧设情境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生活是情境巧设的源泉。所以说,巧设情境,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才能打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初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
[3]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巧设情境 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倡导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角色,到课文中体会、领悟文本的情,把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文本情境,把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最终使教师、学生、文本能有效对话,使课堂具有生命力。
课堂上,巧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下面我谈谈做法。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生活是语文之源。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巧设具体的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本里不少文章蕴涵深情厚谊,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父亲爱自己的小片段,课堂充满了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官刺激,再现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和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引入一些音乐、图画、资料等,利用情感因素,巧设美的环境,创设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从而神游其间,认识这些形象的“这一个”的特征,创造一种情与景、情与理相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感,从而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并叩击学生的心扉,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为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陶冶性情打下基础。
﹙一﹚实物。“百闻不如一见”。把课文所写的实物摆在面前,演示课文特定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实感体验,从而明白事理。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文中“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句话中的“皓齿”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裂开肚皮的石榴拿出来,学生顿时明白,这就叫“皓齿”。
﹙二﹚音乐。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放了《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音乐结束后,我再让学生读这篇课文,学生的表现和开始时明显不一样。
另外,朗读、多媒体等都是通过感官刺激再现情境的很好方法。
三、融入角色,体会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演课本剧、游戏等方式,融入文章角色之中,从而体会课文具体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表演,学生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了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锤炼语言,巧设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任何教学情境的巧设,都要借助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媒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则容易导致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教材难度逐渐加大,以及相应的深度和高度,一般难于运用相应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而教学语言则是描绘情境的法宝。如果教学语言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发挥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于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的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
通过一节节成功的课堂,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适当巧设情境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生活是情境巧设的源泉。所以说,巧设情境,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才能打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初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
[3]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8